APP下载

增白祛斑汤粉剂内外合用治疗女性黄褐斑156例

2012-05-17赵芸

环球中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祛斑黄褐斑皮损

赵芸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属于中医“黧黑斑”、“面尘”、“肝斑”等范畴,中青年女性多见。其主要表现为颜面部对称性褐色斑片,常无自觉症状。本病发病率较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本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黄褐斑越来越受到重视。课题组用中医药治疗黄褐斑,形成了以增白祛斑汤内服,配合中药增白祛斑粉剂外敷的治疗方法,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此次入选病例均为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就诊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门诊的黄褐斑患者,均为女性,共256例,按就诊日期随机分为治疗组156例,对照组100例。其中,治疗组年龄在25~52岁,平均(35.4±8.6)岁;对照组年龄26~50岁,平均(33.6±7.2)岁。治疗组病程最长6年,最短4个月,平均4.2年;对照组病程最长5年,最短6个月,平均3.6年。经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2组间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修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1]:(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2)无明显自觉症状;(3)主要发生在妊娠及哺乳期后,女性多见;(4)病情冬轻夏重;(5)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

1.3 纳入标准

凡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年龄在18~55岁自愿接受治疗的女性患者。

1.4 排除标准

妊娠及哺乳期患者、伴有其他面部色素性疾病患者、伴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以及对治疗和对照药物过敏患者均予排除。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以增白祛斑汤加减内服配合增白祛斑粉剂外敷治疗。增白祛斑汤药物组成:柴胡10 g、当归12 g、赤芍15 g、白芍15 g、云苓15 g、白术15 g、香附12 g、丹皮10 g、丹参15 g、红花15 g、玫瑰花15 g、生龙齿30 g、牡蛎30 g、山药30 g、熟地15 g、旱莲草15 g、女贞子15 g;随症加减:肾阳虚者,加附子15 g、淫羊藿30 g;脾气虚者,加党参20 g、白术20 g;湿热壅盛者,加桑白皮15 g、黄芩10g 、薏苡仁30 g、白花蛇舌草20 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 g、黄柏10 g;失眠者加炒枣仁30 g、合欢皮15 g。配合增白祛斑粉剂组成:白茯苓80 g、白菊花60 g、白芷60 g、白及60 g、白蒺藜40 g、山药60 g、丹皮60 g、珍珠粉60 g(由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提供)。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片200 mg,每天3次(山东新华制药,生产批号:1202118);维生素E软胶囊,100 mg,每天3次(浙江医药,生产批号:120202)。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水果、蔬菜,避免日光照射,忌用化妆品。

1.6 观察指标

(1)观察色斑的面积、颜色,采用评分法[2]。皮损面积评分:0分=无皮损;1分=皮损分布于面部双侧,面积<2 cm2,呈淡褐色;2分=皮损分布于面部双侧,面积2~4 cm2,呈明显褐色;3分=皮损泛发于面部,面积>4 cm2,呈深褐色。皮损颜色评分:1=淡褐色;2=褐色;3=深褐色。总评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2)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月经前1周(黄体期)的性激素水平,包括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及孕酮(P)。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1](1)痊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大子90%,颜色基本消失;(2)显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3)好转: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颜色变淡;(4)无效: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十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

1.8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65.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 ,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2组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皮损面积与颜色积分比较

经治疗后,2组积分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黄褐斑患者皮损面积与颜色积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差值比较,bP<0.05

2.3 性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各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E2、LH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E2、L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色素代谢异常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内分泌、遗传、紫外线照射、口服某些药物、使用劣质化妆品及肝脏疾病等因素相关。其病情顽固,容易复发,无特效治疗办法。面部内应脏腑,若七情内伤致气机逆乱,气血运行不畅;或思虑过度、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或先天不足、房事不节、孕育亏耗等致肾阴亏虚,水亏火旺,灼伤阴血,致面部气血燥结瘀滞,结果均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面部失于荣养而变生黄褐斑。此外尚有因腠理感受风邪,致气血不和,经络瘀滞,气血不能充养面部而成。增白祛斑汤由逍遥散、二至丸为基础方加减而成。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当归理气养血;三者合用,调和气血,使肝柔而血充。云苓、白术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赤芍、香附、丹参、红花、玫瑰花行气、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加速色斑的脱落;生龙牡、山药、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滋阴补肾,清肝肾之虚火。诸药合用,肝脾肾同调,气血兼顾,达到白肤祛斑的目的。黄褐斑病位在面,外治以增白祛斑粉剂,能使药力直达病所,达到快速增白祛斑的功效。增白祛斑粉剂由白茯苓、白菊花、白芷、白及、白蒺藜、山药、丹皮、珍珠粉组成。白茯苓补气行血,是历代常用的美白外用药物。白芷外用能够荣养洁净肌肤,祛斑散晦。白及药质黏腻,有较强的成模性。白菊花疏风清热;白蒺藜祛风止痒;山药质润,能够滋养面部;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珍珠有清肝宁神,收敛生肌。诸药配伍,能够补气行血、祛瘀消斑,使经络畅通,面部皮肤得以滋养,从而达到改善面部肤色,美白祛斑养颜的功效。

组别E2(pg/ml)P(ng/ml)FSH(U/L)LH(Mu/ml)治疗组 治疗前245.21±64.6821.89±0.278.95±0.2918.21±0.22治疗后125.57±74.12ab21.27±0.238.87±0.3110.69±0.36ab对照组 治疗前238.74±68.3421.92±0.298.84±0.3318.16±0.29治疗后219.47±70.3421.89±0.258.86±0.3617.89±0.2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有研究统计表明,逍遥散能够影响皮肤黑素细胞NOS和酪氨酸酶mRNA表达,减少皮肤黑色素的生成[3],能够调节内分泌和平衡激素水平[4]。本实验通过对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监测,发现增白祛斑汤能够降低患者血清E2、LH水平,这可能也是其治疗黄褐斑的机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芷、白及均能够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起到抑制黑色素形成的作用[5]。珍珠能够降低血中过氧化脂质降解产物MDA含量,提高血中SOD活力[6]。

本实验研究增白祛斑汤粉剂内外合用治疗黄褐斑总有效率91.67%,优于对照组65.00%;在皮损面积及颜色积分上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且增白祛斑汤粉剂内外合用能降低患者血清E2、LH水平。综上所述,增白祛斑汤粉剂内外合用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志,2004,3(1):66.

[2] 王永炎,王沛.今日中医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0.

[3] 汪南玥,陈家旭,吴晓丹.逍遥散防治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12):867-869.

[4] 杨玉峰,杨瑛.加味逍遥散对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5):41.

[5] 唐海谊,何冠邦,周美林.美白中药之水及乙醇提取物对络氨酸酶抑制功效之比较[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5):342-343.

[6] 钱荣华,竹剑平.珍珠粉延缓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3,5(9):718.

猜你喜欢

祛斑黄褐斑皮损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基于GPU加速的引导滤波人脸祛斑美化算法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化瘀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