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耳穴注射预防性治疗儿童偏头痛22例
2012-04-10武朝霞吴一梅孟春丽武永生苏心镜
武朝霞 吴一梅 孟春丽 武永生 苏心镜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河北 宣化 075100)
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耳穴注射预防性治疗儿童偏头痛22例
武朝霞 吴一梅 孟春丽1武永生 苏心镜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河北 宣化 075100)
偏头痛;穴位,耳针;注射
偏头痛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类型,据文献报道儿童的患病率约为3% ~23%,由于社会、家庭、学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1]。这不仅影响了患病儿童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2010-02—2011-02,我们应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耳穴注射预防性治疗儿童偏头痛22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均为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科(18例)、疼痛科(4例)门诊患者,男10例,女12例;年龄7~14岁,平均12.8岁;病程4个月 ~4年,其中>2年6例;分型[2]:无先兆型16例,有先兆型6例;左侧为主9例,右侧为主13例。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协会1988年拟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2],排除精神疾病、糖尿病、癫痫、心脑血管疾病及肾脏疾病等。
1.3 治疗方法 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103)耳穴注射。用1 mL皮试注射器接4号皮试针头,吸取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0.2 mL(2 mg)加注射用水0.2 mL备用。在拟选穴位处(左耳头、神门;右耳交感、内分泌)以圆头探针稍用力按压,并留有压迹。75%乙醇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左手固定耳廓,并将注射耳穴的局部皮肤绷紧,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下快速刺入选定的耳穴皮下,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注射于皮下与软骨膜之间。每穴注射0.1 mL(0.5 mg),使耳穴皮肤呈现 1个直径 0.1 ~0.2 cm 皮丘。注射完毕,以消毒干棉球轻轻压迫穿刺针孔,防止药液外溢及出血。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1、3、6个月随访。
1.4 观察项目 观察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次/月)及偏头痛发作时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评价镇痛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比较 本组22例,治疗前发作频率(4.1 ±0.8)次∕月,治疗后 1 个月(1.0 ±0.4)次∕月,治疗后2个月(0.8±0.2)次∕月,治疗后3个月(0.6±0.1)次∕月。治疗后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3个月发作频率较治疗后1、2个月降低(P<0.05)。
2.2 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时疼痛程度比较 本组22例,治疗前头痛发作时VAS评分(9.1±2.8)分,治疗后1个月(5.2 ±1.4)分,治疗后 2 个月(3.8 ±1.2)分,治疗后 3个月(2.6±1.1)分,治疗后头痛发作时 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3个月头痛发作时VAS评分较治疗后1、2个月降低(P<0.05)。
3 讨论
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繁重的学业压力、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严重的睡眠不足,使儿童偏头痛的发病率增高。偏头痛患儿由于长期反复的发作,不但造成自身的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认知能力下降、意志消沉等而影响学业[3]。现今大多数患病儿童为独生子女,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健康成长,这往往影响到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儿童偏头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儿童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许多理论还处于“学说”阶段,但偏头痛发病时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已被证实[4]。偏头痛的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的目标包括降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生活质量。目前用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药物多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因此我们根据中医针灸医学的理论,采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耳穴注射预防性治疗儿童偏头痛。通过临床观察,治疗后患者发作频率及再次发作时的疼痛程度均有明显降低。
根据经络学说,耳为宗脉之聚。因为耳部经络不但与全身经络连成一体,而且它们彼此间又有互相表里和起止交接的广泛联系。药物经穴位注射后进入经络,迅速建立特殊的药物离子作用通道,发挥有效的药理作用。针刺穴位激发经气,调和气血,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药物的刺激和吸收,又延长了腧穴的作用。有学者认为,穴位注射方法不单纯是针刺穴位作用和药物作用算术式的相加,穴位注射是在针刺对机体进行了整体性、良性调整的前提下,克服了药物的某些反应,使药物作用呈几何式的放大。现代医学通过耳穴神经解剖和组织切片的研究,发现耳廓上有来自脊神经丛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来自颈动脉的交感神经等。很多学者均认为,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神经,可发挥双向调节作用,纠正机体失衡状态,同时认为耳针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5]。
根据文献报道,偏头痛患者的绝大多数症状可通过刺激多巴胺能系统来诱发,而多巴胺受体尤其是多巴胺2(D2)拮抗剂治疗偏头痛有效[6]。甲氧氯普胺为D2受体拮抗剂,同时还具有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效应,对5-HT3受体有轻度抑制作用。
穴位注射给药既能使药物发挥特有的治疗作用,又能通过注射针具对穴位的刺激,激活机体内源性阿片肽释放的增多,加强针刺治疗作用,这种药物作用和针刺作用之间具有交互性、协同性,使疗效提高而获得理想的治疗作用。
[1]柴毅明,周水珍,张林妹.西比灵与丙戊酸钠预防性干预偏头痛患儿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46-49.
[2]Ballantyne JC,Loach AB,Carr DB.Itching after epidural and spinal opiates[J].Pain,1988,33(2):149-160.
[3]董钊,于生元,李凤鹏,等.儿童和青春期偏头痛临床特点[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5(5):260-262.
[4]刘静炎.儿童偏头痛5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5):70-71.
[5]刘智艳,姚小红.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62-63.
[6]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99-108.
R747.204
A
1002-2619(2012)11-1677-02
1 河北省宣化县医院儿科,河北 宣化 075100
武朝霞(1974—),女,副主任医师,学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