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刺至阳穴结合局部围刺治疗乳痈郁乳期

2012-04-09文妍

环球中医药 2012年12期
关键词:肩井至阳泻法

文妍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8 岁,初产后半月余。患者自述两日前右侧乳房疼痛并逐渐加剧,昨日傍晚感觉身体发热,乳房红肿而胀,夜不得卧,后患者自行用毛巾冷敷痛处,疼痛减轻后勉强入睡。今日晨起测体温38.3 ℃,右侧乳房疼痛加剧,发热不退遂来就诊。查体症见:患者发热恶寒,烦躁口渴,纳呆,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右侧乳房外上方可触及一个长6 cm、宽5 cm 的肿块,边缘清晰,疼痛拒按,触之无波动感,皮色不红。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10.5×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80%。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早期。中医诊断:乳痈郁乳期。

治疗:主穴:至阳、肩井、足临泣、局部围刺。

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床上,穴位定位参考《针灸学》[1],常规消毒后,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无菌三棱针与0.25 mm×40 mm 针灸针进行针刺。(1)先取三棱针于第七胸椎棘突下即至阳穴位置点刺2 ~3下,挤压被点刺处,令其出血2 ~3 滴;(2)取病侧肩井穴用1.5 寸毫针沿皮向前对准患侧乳头进针1 寸,施捻转泻法2 分钟;取双侧足临泣进针0.5 寸,施捻转泻法,留针20 分钟;(3)局部围刺于乳房肿块周边以1.5 寸毫针刺入皮内,行捻转泻法,每个针间隔1 cm 左右,包围成圈,留针20 分钟,起针时摇大针孔,用干棉球将出血吸去,不予压迫止血。

患者第二天再诊述热已减退,肿也渐消,症状明显好转。用以上方法经过三次治疗,乳房肿块变软,疼痛消失,复查血液:白细胞计数7.5×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1%,诸症悉除告愈。

2 讨论

乳痈相当于化脓性乳腺炎,妇女产后全身抵抗力下降、乳汁淤积、细菌侵入为该病主要的病发原因[2]。而中医学认为乳痈是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证。病因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胃热熏蒸、乳络不通、火毒乘隙、以致脉络受阻,气血淤滞而成。常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诸病源候论·妬乳候》云:“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也……”临床上将乳痈分为三期:郁乳期、成脓期、溃脓期。该例病患乳房局部肿胀疼痛伴有结块但触及未有波动感,尚未成脓,即属于乳痈的郁乳期。郁乳期是乳痈发生的早期,此时若延误治疗,造成化脓,须做外科处理,既影响产后的恢复,又影响婴儿的哺乳。

上述穴位与操作方法治疗乳痈初期效果良好,究其机理:至阳为督脉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校注十四经发挥》言“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为阳脉之督纲”,督脉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督阳经的作用,而至阳穴为督脉阳气最盛的五穴之一(百会、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以泻阳邪为主,又因至阳穴位居胸阳之下,其所泻者为胸膺部热毒及肝胆湿热,而点刺放血法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邪热开窍的功效,《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故至阳穴点刺放血可以迅速达到清热消肿,散结止痛的作用。

肩井具有疏通经络、化瘀通乳的作用,《奇经八脉考》谓肩井系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四脉之会,犹经气之市井,故称肩井。该穴为治疗各种乳证的主要配穴,施捻转泻法可共泻胆胃实火;足临泣具有疏肝解郁、通经止痛的功能,对气郁化火所致的经脉运行通路上的疼痛有奇效,《神应经》说:“乳肿痛,足临泣”,施捻转泻法可泻肝胆之火,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穴。

围刺法为古代扬刺法的发展,《灵枢·官针》说:“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围刺法又区别于扬刺法,一是多针,针次数均超过四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绕病变部位施以一层甚可多层的包围性针刺。乳腺以通为顺,以堵为逆,以塞为因,故早期治疗应以“通”为法,疏表邪以通卫气,通乳络以去积乳,行气滞以消结块,乳房肿块围刺即是要达到以通为用的效果,“通则不痛”。

乳痈是乳房的一种急性化脓疾病,发病快,来势猛,早期积极治疗对防止该病向成脓期、溃脓期发展有重要意义,针灸治疗该病副作用小,见效快,治疗的同时还依旧可以正常哺乳,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尤应推广。

[1]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4.

[2] 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6-437.

猜你喜欢

肩井至阳泻法
肩颈痛,揉肩井
突然胃痛不用慌 按压至阳来帮忙
肩颈痛,揉肩井
拿肩井 提气血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至阳穴适宜的人群
至阳穴
顺时针揉腹通便 逆时针揉腹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