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血燥型特应性皮炎43例
2012-04-09蔡秀珍
蔡秀珍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皮肤科,福建 漳州 363000)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生活质量。2009-06—2011-05,笔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血燥型AD 43例,并与西医治疗4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 依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推荐的Williams诊断标准[1],必须具有皮肤瘙痒症状,另加以下5条中的3条或3条以上:①屈侧皮肤受累,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②个人哮喘或变应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变应性皮炎史);③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④屈侧可见湿疹;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儿)。
1.1.2 中医诊断 依据文献[2-3]拟订,辨证为脾虚血燥型,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皮损色淡,或灰白,干燥脱屑,粗燥肥厚,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口干欠津,伴便干,纳差,舌质红或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
1.1.3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且近1个月内无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无本病以外的免疫系统疾病和系统性疾病。
1.2 一般资料 全部84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1.5~13岁,平均(10±2.5)岁;病程9 个月 ~8年,平均(0.7±5.5)年。对照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2~12.5岁,平均(9±3.5)岁;病程 10个月 ~6年,平均(0.8±5.0)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西医治疗。氯雷他定片(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410)10 mg,每日1次口服。根据患儿体质量酌情减量。
1.3.2 治疗组 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0 g,茯苓 15 g,白术 10 g,薏苡仁 15 g,淮山药 12 g,桔梗10 g,女贞子 10 g,墨旱莲 15 g,土茯苓 12 g,白鲜皮 10 g,炙甘草6 g。纳少者加陈皮10 g、神曲10 g、芡实10 g;口干明显者加生地黄15 g、玄参10 g、石斛15 g;瘙痒明显者加防风6 g、蒺藜12 g。根据患儿体质量酌情减量。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另外2组患儿均予我院制剂醋酸曲安奈德-A乳膏(TAA乳膏,主要由醋酸曲安奈德-A、二甲基亚砜、十八醇、凡士林、液状石蜡等组成,漳卫药制剂登字2001S-076,15 g/盒),维生素E乳膏(WitE乳膏,主要由维生素E、十八醇、白凡士林、液状石蜡等组成,闽药制字H06602011,15 g/盒)适量外涂,每日2~3次。均停止使用其他抗变态反应性药物及其他外用制剂。
1.4 疗效标准 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瘙痒感)和体征(皮损)进行评分。瘙痒感:昼夜瘙痒明显,且不能忍受2分;夜间瘙痒可忍受1分;无痒感0分。皮损:皮损明显,或反复出现,或此起彼伏2分;皮损变小,或变淡,或减少1分;皮损消失0分。以疗效指数判断临床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治疗后疗效指数下降>90%为痊愈,下降60%~90%为显效,下降20% ~59%为有效,下降 <20%为无效[3]。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43例,痊愈17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4%;对照组41例,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80%。2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情况 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AD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免疫失调,具有湿疹样损害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变态反应性皮炎等。现代医学认为,A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遗传、环境、免疫和对生理药理介质反应异常等因素有关。郑益志等[4]研究发现,脾虚血燥型AD患者存在高水平血清干扰素-γ(IFN-γ)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表明脾虚血燥型AD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免疫异常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
AD属中医学四弯风、浸淫疮范畴。《诸病源候论》中载“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也。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肤腠虚,风湿搏于血气则生瘑疮。若湿气少,风气多者,其瘑则干燥,但痒,搔之白屑出,干枯拆痛”。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禀性不耐,脾虚不能健运,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日久气血亏虚,肌肤失其濡养,致血虚风燥。治宜益气健脾养血。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补土益金的代表方,本方以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淮山药、薏苡仁为君药,以补脾胃之气,健脾养胃;女贞子、墨旱莲为臣药,滋肾养肝,养阴益精,凉血止血;土茯苓、白鲜皮为佐药,祛风止痒;桔梗为使药,为手太阴肺经引经药,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养血止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山药、薏仁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炎等功效[5-6]。
本研究通过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血燥型AD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AD是一种慢性遗传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必须增强患儿体质,寻找变应原,提高患儿对变应原的耐受力,加上合理的膳食结构,乐观的心态,充裕的睡眠,适当的体育运动等,从而达到较好控制AD的发生乃至逐步治愈的目的。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11):772-77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
[3]赵尚华.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9-272.
[4]郑益志,余土根,朱金土,等.异位性皮炎中医辨证分型与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102-103.
[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69-272.
[6]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55,57,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