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2-04-08顾慧琴黄丽华
顾慧琴,黄丽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临床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顾慧琴,黄丽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护理工作;工作量;测量方法
10.3969/j.issn.1671-9875.2012.09.010
护理工作量的测定是决定护理人力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研究已有很长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种统一的、公认的可以准确反映护理工作量的测量方法。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实施整体护理后,护理工作的范畴、内涵及患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因此,科学、合理、有效地测定护理工作量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关注。本文对国内外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的研究做了回顾,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现综述如下。
1 护理工作量的概念
护理工作量是各级护理所需时间的总和,即直接护理、间接护理时间的多少及比例[1]。护理工作量可以通过护理时数(护理时间)的测定来计算。直接护理时间是护士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治疗、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间接护理时间是指不直接为患者服务或为直接护理做准备的项目以及沟通、协调工作所需要的护理时间,内容包括文书处理、物资管理、清洁消毒、药品管理、交接班等。
2 国内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2.1 简单计数统计法 韩青[2]对儿科门诊输液室实行了护理工作量化管理,根据各班技术含量及所负责任不同确定不同分值,如每穿刺1例次计0.5分、每做1次皮试计0.5分等,每月最后1d计算总分。池水琴和蔡维[3]根据手术实际工作计时分、手术开台分,设置科室奖金分配比例,设计量化考核奖计算公式。此种简单的计数统计法在门诊输液室及手术室应用较为合适,也可以起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作用,但不适合病房护理工作量的统计,因为病房护理工作琐碎,无法用简单的计数法进行量化。
2.2 工时测量法 工时测量法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种系统测量护理工作量的方法,也是我国目前医院最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王淑英[4]采用工时测量法测量门诊6个科室占用护士时间最多的22个项目,得出门诊每日每例患者的平均护理时间,从而测算所需护士人数。张红霞等[5]通过对急诊室护士24h护理工作总时数的观察分析,得出急诊室护士不同时段、不同护理活动时间分布,为急诊室护理人力配置提供客观依据。宋春燕等[6]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3级患者为操作对象,对病房基础护理的直接护理操作项目和间接护理操作项目进行工时测量,确定65项基础护理操作项目的工时。任小英等[7]自行设计护理工作量统计表对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各项操作所需劳动时数进行调查和测定,对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编制。工时测量法在实行功能制护理的情况下准确测定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为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但用此法计算工作量耗时、耗力,且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所有工作的综合,将护理工作量按项目来进行护理工时测量不能完全体现护理工作的内涵。
2.3 分类计算法 患者分类系统是按照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程度或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所花的时间及能力来确认,并加以归类量化,以作为测量所需护理措施的依据[8]。
2.3.1 根据护理级别计算护理工作量 护理等级是我国独有的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临床护理制度,能较好地满足不同病情患者的护理需要,是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依据。马燕兰和王建荣[9]于2005年对1所三级甲等医院43个病室进行调查,选取不同专科、不同护理等级患者,记录对患者实施护理项目情况,然后按主次因素分析法确定不同护理等级患者的护理项目数,得出随着护理等级降低、护理项目数依次减少。成翼娟等[10]针对不同等级护理患者所需直接护理时间进行测量分析,提出了不同科室和不同护理级别的直接护理时间存在差异。以上研究中都考虑到了护理级别即病情严重度对护理时间的影响,病情评估方法均采用分级护理标准进行评定。然而邵爱仙等[11]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科室相同护理级别患者所需的护理时间不同,指出分级护理是根据病情轻重将患者分类,与护理需求量并不一定呈正比。其他研究也表明护理等级不能真实地反映护理患者所需的护理工作量[12]。
2.3.2 根据患者ADL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
Barthel指数为常用的标准化日常生活处理能力评定量表,该量表评分结果分4个等级,I级:61~100分,生活基本自理;Ⅱ级:41~60分,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Ⅲ级:20~40分,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IV级:20分以下,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文献报道[11,13],根据ADL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结果显示不同ADL等级患者所需直接护理时间不同,而不同科室之间相同ADL等级患者所需护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按不同ADL等级计算护理工作量具有代表性。然而该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的ADL能直观反映其所需的直接生活照顾需求,但不能较好反映疾病严重度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患者的直接护理时间与自理能力负相关,与疾病严重度正相关[14]。说明在进行工作量测量时应同时考虑患者的ADL和疾病严重度这两个重要因素。
2.3.3 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度和ADL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 蔡虻等[15]对某综合医院成年住院患者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患者的ADL,应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疾病状况评分系统2(APACHEⅡ)评价患者疾病严重度,并通过测得的患者24h所需直接护理时间将患者分为3类,以比较不同ADL、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成年住院患者所需直接护理时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疾病严重度和不同ADL等级组合的患者24h所需直接护理时间有差异,提示可按此法将患者分类计算工作量。但是此法以APACHEⅡ评分来评价患者疾病严重度有一定局限性。APACHEⅡ评分是为综合ICU设计的,能较好地预测病死率,但不能完全反映护理工作量,且APACHEⅡ评分不能及时得出分数,因而在护理上的应用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2.4 应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统计护理工作量 许燕等[16]以HIS数据库为基础,在计数法的基础上采用筛选归类法、专家咨询法筛选归类出64项护理操作项目作为护理工作量的测量内容,再请临床护理专家根据护理操作的发生频率和普遍性进行打分,最终筛选出50项进行权重评定,并将加权后的护理工作量称为护理工作量当量,护理工作量当量=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操作负荷权重。此法增加了护理工作的横向可比性,但未能将所有护理操作项目列入其中。丁玥等[17]采用赋分法对该院HIS系统中与护理工作相关的160条项目赋分,对2009年1月至12月该院HIS中产生的护理工作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该院16个主要住院科室中年人均护理工作量最多的科室是胸外科。运用计算机和软件统计护理工作量的方法提高了护理工作量统计的可信度和效率。
2.5 以赋分法测量护士人均工作量 崔燕萍等[18]选择13项护理工作作为工作量测量的主要内容,采用德尔菲法对13项指标(根据其难易程度、所花时间)进行赋分,合计100分。每个季度通过经济管理科计算机系统采集全院各病区的13项工作量,再将每项工作量分别除以该病区护士在位人数,计算出人均工作量。在人均工作量基础上再赋值,方法是:工作量分值除以该项指标的最高数值所得的商,再乘以各病区该指标的数值即为各病区每项指标的得分。通过工作量指标的合理量化,可对各病区的护理工作量进行测量。
3 国外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3.1 应用护理分类系统测量工作量 护理分类系统主要包括护理诊断分类、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局分类[19]。新加坡学者Hoi等[20]使用护理诊断作为关键指标,在1所拥有1 500张床位的急症医院进行护理工作量测量,通过对19个病区1周的观察,确定病区每天的护理总工时,从而评估护理工作量并应用回归模型建立护理工作量测量系统。英国学者de Cordova等[21]以护理措施分类(NIC)为依据,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42项护理措施并比较护士报告的每项护理措施的完成时间与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公布的时间,结果有31项措施与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公布的时间不一致,这个时间报告反映了矫形外科专科护理的特点,此研究是第1个已知的探索以护理措施分类为框架测量护理工作量的方法。尽管护理措施分类不能代表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但分类系统在卫生信息系统中可代表护理工作的一致性,为护理工作量测量提供可靠数据。
3.2 以观察患者的频率分类测量护理工作量日本学者Uto和Kumamoto[22]通过衡量患者的护理需求指标,并根据观察患者的频率将患者的护理需求指标分成三类,A需要密切观察,B需要持续观察,C不必持续观察,每类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分为15~20个部分;此外,患者对护理需求的所有指标被分为病情、护理目标、治疗过程、护理4个层面330条目。将这些指标及分类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医院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和确认后,得出总的工作时间(Hi)=aXi+bYi+cZi+d+εi(一位护士所负责的A、B、C类患者的数量分别以Xi、Yi、Zi显示,a、b、c、d是未知参数,假设值为a≥0.1,b≥0.1,c≥0.1,d代表除护理患者外所花费的护理服务时间,并代表误差,εi指其他变量)。此研究是基于患者对护理的需求及观察频率进行护理工作量的测量,能较好体现护士在病情观察、判断及思考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依据此法配置护理人力,能较好满足患者的需求。
3.3 使用评分量表描述护理工作量 Padilha等[23]使用护理活动评分量表(NAS)、简化急性生理功能评分(SAPS II)和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ISS-28)对巴西1所私立医院200例来自4个不同ICU病房患者进行分析,探索护理活动评分与患者的变量如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在ICU的治疗、SAPS II和TISS-28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ICU中高护理活动评分(>66.4%)与死亡率、住院时间、病情严重度,尤其是TISS-28增加相关,与同一指标较低值比较可能工作量更大。
3.4 其他测量方法 美国学者Baernholdt等[24]利用医院临床数据库,计算ICU和内外科总的治疗患者数、午夜人口数量(夜间患者数)及入院、出院和转科人数、单元活动指数计算护理工作量,认为医院临床数据库可用于护理工作量的测量,建议与其他测量方法结合以决定所需护理人力。Hurst[25]分析利兹大学工作量数据库,此数据库包含1 000个随机选择的病房信息,得出重症监护、神经科和老年护理病房的护理工作量高于血管科病房。以色列学者Gabbay和Bukchin[26]通过在3家医院40个病房评估1月中每日护士出勤数、每日病房护理工作量及每日护士工作量,以评估每日病区护理人力是否符合工作量的需求,结果发现仅33%病区护理工作量在可接受范围,仅45%病区护理工作量在能容忍范围。
4 结 语
护理人力配置与护理质量和医院效率密切相关。国内护理工作量测量法主要有简单计数统计法、工时测量法、分类计算法、HIS系统统计法、赋分法。国外主要采用护理分类系统测量工作量、以患者观察的频率分类测量护理工作量、使用评分量表描述护理工作量及利用医院临床数据库计算护理工作量等。然而我国护理工作的内涵与国外护理工作存在较大差别,如果把国外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机械搬到国内使用是不合适的。我国的护理研究者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并将其标准化,制成护理管理软件进行推广,为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
[1]刘金锋,吴奇飞,郭燕红,等.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和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2003,11(6):246-248.
[2]韩青.儿科门诊输液室实行护理工作量化管理的体会[J].现代护理,200l,7(9):46.
[3]池水琴,蔡维.计分制量化考核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1,10(3):258-259.
[4]王淑英.门诊护理工作量测算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8B):9-12.
[5]张红霞,赖锦玉,陈素文,等.从护理工作量探讨急诊室护理人力的配备[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C):1-3.
[6]宋春燕,王菊香,赵光红.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基础护理操作项目工时测量再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4):2933-2936.
[7]任小英,王桂兰,喻娇花,等.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工作量调查测算[J].护理研究,2003,17(4A):415-416.
[8]申萍,王泓.APACHE评分及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45-46.
[9]马燕兰,王建荣.不同护理等级及不同专科患者的护理项目评估[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24-27.
[10]成翼娟,谷波,张骏.综合医院直接间接护理时间测量与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1-3.
[11]邵爱仙,黄丽华,胡斌春,等.根据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36-38.
[12]郑雪梅,正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5-917.
[13]王雪莲,孙红,姚莉,等.以生活能力状况测定综合医院成年住院患者护理时间分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01-104.
[14]蔡虻,沈宁,孙红,等.综合性医院成年住院病人的直接护理时间与自理能力、疾病严重度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75-878.
[15]蔡虻,孙红,冷婧,等.基于自理能力和疾病严重度的病人分类方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490-492.
[16]许燕,李包罗,姚高升.基于HIS系统的护理工作量负荷权重法统计护理工作量初探[J].中国医院,2004,10(8):18-23.
[17]丁玥,杨萍,孙丽秋,等.基于HIS的医院护理工作量测量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1):61-63.
[18]崔燕萍,于丽莎,于燕波.运用护理工作量统计进行护理人员数量调配的尝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2):42-43.
[19]von Krogh G,Dale C,Naden D.A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NANDA,NIC,and NOC terminology in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s[J].J Nurs Scholarsh,2005,37(3):275-281.
[20]Hoi SY,Ismail N,Ong LC,et al.Determining nurse staffing needs:the workload intensity measurement system[J].J Nurs Manag,2010,18(1):44-53.
[21]de Cordova PB,Lucero RJ,Hyun S,et al.Using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s classification as a potential measure of nurse workload[J].J Nurs Care Qual.2010,25(1):39-45.
[22]Uto Y,Kumamoto I.Study on weighting of amount of nursing care using data on index of patient’s need for nursing and system approach[J].J Med Syst,2005,29(2):165-177.
[23]Padilha KG,Sousa RM,Queijo AF,et al.Nursing activities sco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nalysis of the related factors[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08,24(3):197-204.
[24]Baernholdt M,Cox K,Scully K.Using clinical data to capture nurse workload:implications for staffing and safety[J].Comput Inform Nurs,2010,28(4):229-234.
[25]Hurst K.Who are the busiest nurses[J].Nursing Standard,2009,23(42):14.
[26]Gabbay U,Bukchin M.Does daily nurse staffing match ward workload variability?Three hospitals,experiences[J].Int J Health Care Qual Assur,2009,22(6):625-641.
R195.1
A
1671-9875(2012)09-0829-04
顾慧琴(1976-),女,硕士,主管护师.
2011-11-22
黄丽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20112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