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2-04-08王景茹潘学伟
王景茹,潘学伟
(鸡西大学体育系,黑龙江鸡西 158100)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人才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只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指身心全面发展。然而,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体育与健康,是大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发展的集中体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康,还应指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和人生价值观。但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很乐观。
调查研究表明,20%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40%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的大学生有学生人际关系焦虑等。研究还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学生的焦虑情况呈增加趋势,抑郁也不断上升,而积极心理例如自尊自爱等都呈下降趋势。总体说来,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有:强迫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忧郁型人格障碍四种。
当然,我国大学生大多数还是属于心理较健康类型。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逃学,自杀现象不断上升,这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闹得沸沸扬扬,不得不引起社会人的反思:大学生究竟怎么了?
二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了常人所知的心理辅导和暗示外,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良性影响作用。
1.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形成舒适轻松的心情。压力是由于外界的环境或心理自身的期望给心灵施加的重担,是影响人体行为和语言思维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的不断改善等因素造成了压力的主要来源。大学生虽然身处校园生活里,接触到大范围的社会信息,关注着社会生活和动态,势必具有一定的压力。大学生在运动中可以加快血液流通速度和氧气的输送程度,唤醒身体细胞,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忘记压力和烦恼,缓解了压力。
2.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的心胸豁然开朗,培养人的健康意识。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业比较轻松,空余时间较多,成天坐在电脑前面或是躺在寝室睡觉,缺乏锻炼,久而久之形成了不重视体育锻炼的思维习惯,也造成了身体素质的下降。体育运动可以使大学生走出寝室或走下温床,动身锻炼,与人交流和竞争,心胸获得开朗,心情变得舒畅。此外,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养成了强身健体的习惯,培养了他们的健康意识。这种健康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终身受用。
3.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对自我的肯定,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不会到会,从会一点到会很多的过程就是一个慢慢发展自我,强化自我的过程。学到一门体育技能或是掌握一门体育项目可以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自我的肯定,使大学生悲观情绪大大减少。此外,一种运动,就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娱乐方式,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生活。
4.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更促进了大学生正确看待失败和成功的关系。体育运动少不了竞争,也就少不了团队合作。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加强个人能力外,还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积极与队友合作和交流。通过团队合作,培养了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当然,取得运动中的成功,仅仅靠合作和个人能力是不行的,还要靠坚持不懈的精神。例如,长跑运动员在最后几圈时,必须坚持拖着疲惫的身子继续前行,才能达到终点。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意义,将运动场上的坚持精神发扬到生活中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运动员能否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也是心态良好与否的表现。经常体验运动场上的成功与失败,能培养一个大学生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如何利用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培训。
针对高校体育的心理卫生较差的现状,可以在对学校的医务人员和一般教师进行培养心理卫生知识外,增加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体育教师应明确身心健康是连为一体的,只教会学生进行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给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教育,让学生身心同时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2.多形式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进行体育教育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认识到具有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情况,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心理特点积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和困扰,使学生积极接受现实带来的压力。教师可以通过讲座,观看视频,开展素质教育,开展互动型游戏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此外,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以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也是重要的途径。
3.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做针对性教育,充分了解学生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日常的体育教育中,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特点、身理和心理特征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制定系统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式,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或个人式体育训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针对性地开展游戏型或是互动型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和反应能力的提升;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4.体育锻炼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采取不同的体育教学手段。要想使学生在体育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首先应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这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某些体育项目的优势、锻炼目的和趣味所在等信息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演示体育项目的具体过程来实现。例如,速度素质训练培养了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反应力;力量素质训练培养了学生高昂的情绪,促进了身体健康;耐力式素质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对于塑造学生成长成才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5.充分利用男女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有些体育项目,男女生不适合在一起进行锻炼,这主要因为大多数女生具有在异性面前既有表现欲望,又不敢表现的矛盾心理。在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同班男生,以使锻炼顺利进行。但是,在体育项目进行到巩固阶段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其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心理动机促进女学生体育锻炼中动作的强化,加速动作的正确化过程,提高她们的锻炼积极性。
[1]苏敏,高吴军.浅谈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1(3).
[2]陈高国.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寓于体育教育中[J].贵州体育科技,2004(3).
[3]周茜.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实施素质教育[J].双语学习,2007(8).
[4]李跃军,李晓亮.浅论高校体育中的素质教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3).
[5]董海洋.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J].成才之路,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