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轮转换模式分析辩论赛中的自由辩论环节
2012-07-20胡蝶
胡 蝶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一 引言
辩论的魅力不容忽视,辩论应该说是语言交流中的最高形式,它不仅检验人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还检验人的知识储备,更注重审视你的辩论人格。它让你在论证的同时更获得理性的升华。[1]
自1986年来,我国大学生参加大专辩论会已经进行了20多年。在此期间,国际辩论会、亚洲辩论会、中国大专辩论会不知举办了多少次。人们的辩论水平越来越高,辩论技巧越来越成熟,对辩论理论的探讨也进一步深入。但是,体现这一最高语言交流形式的辩论赛,却很少被人们当作一种语言材料运用语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而其中自由辩论更是整场辩论赛中最具看点、最吸引人的环节。人们对此环节的评判往往集中在辩论双方知识水平、辩论技巧的运用上。实际上,自由辩论的一问一答、相互交锋就是话轮转换的体现。因此,本文试图从话轮角度入手,以第一届(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的自由辩论环节为例,分析在这一环节中双方辩手的表现,从另一个角度判断正反双方在这一环节的胜负,帮助辩论爱好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以及欣赏自由辩论。
二 话轮概念及话轮转换
话语分析体现了语言研究从形式到功能、从静态到动态、从词句层面分析到话语层面分析的侧重与深化。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arvey Sacks等自然会话研究者在对看似毫无目的、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对话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话轮转换理论。
话轮是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会话过程就是基于话轮的不断交接之上,即会话参与者轮流说话。会话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其次序受规则的制约,称为“局部控制系统”(local management system),即一套控制和分配说话权的规则。话轮转换揭示的是,表面看似随意无序的会话话语实则蕴含着约定俗成的规则。在会话过程中,话轮转换通常遵循三条基本规律:[2]
(1)在话轮转换中,当前发话人选择下一发话人,被选之人作为下一话轮的发话人;
(2)当前发话人没有选择下一发话人,受话人可以自我选择主动争取发话机会;
(3)当前发话人没有选择下一发话人,且受话人没有主动自我选择争取发话,则当前发话人可以但不必继续发话。
由此可见,控制轮流说话的机制是一套依次循环递进选用的规则。这些规则之间是相互牵制,正因为有这些规则的存在,而且这些规则是有序的,所以我们在日常交际才能做到“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只有一个人讲话”(one speaker at one time),从而避免交际中因为抢夺话轮而互相撞车现象的出现。[3]
三 分析框架
自由辩论有其特殊的规则限制,话轮是在正反双方之间交替进行并且当前话轮说话者在完成本话轮前不需选择下一位说话者,落座即表明该话轮结束,而另一方的辩手必须接着说话。再者,自由辩论环节的会话参与者数量多(正反双方各四人),以及会话的节奏快,导致这一环节话轮是快速交替进行的。辩手们在遇到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时,往往采用提出新的问题以回避难题的辩论技巧,这就造成了自由辩论中话题的多变。因此,在对自由辩论进行话轮转换分析时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在这里,笔者试着提出适合自由辩论的话轮转换分析框架。
根据李东华和俞东明(2001)关于戏剧文体学话轮分析框架的观点,并结合辩论赛中自由辩论这一会话形式的独特性,笔者认为辩论赛中自由辩论环节的话轮分析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话题提出和控制情况。它是指在自由辩论中正反双方提出有利于己方观点论证的话题攻击对方,并采取一定的辩论技巧尽可能掌握话题的控制权。在自由辩论这个环节中,正反双方辩手思维敏捷,往往能提出许多个话题,就某一话题的论辩因为时间的关系不会持续太久。判断在自由辩论中表现更出色的一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能否掌握场上提出话题的主动权。如果只是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就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最终陷入不利于自己的境地。
2.话轮长度。虽然辩论场上的辩手个个都是伶牙俐齿,但是受到现场紧张气氛的影响,许多辩手不能非常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出现忘词、冷场等情况。因此,如果话轮长度只是对话语持续时间长短的测量,话轮长度的计算并不十分科学。由于话轮长度和字数的多少存在正比关系,因而按照字数计算话论长度也许是一个较为科学和可行的方法。[4]
3.话轮类型。话轮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发话、反应和反应后发话。[4]在自由辩论中,发话就是向对方提出一个话题,迫使对方回答这个问题,最好能够难倒对方。自由辩论中辩手发话的情况有三种:(1)自由辩论开始时按规定由正方的一位辩手发话;(2)对方的问题难以回答,通过发起另一个话题来回避不利于己方的情况;(3)一方时间已到,而另一方仍可以继续时,另一方可以连续地发话。反应是对对方的问题做出回应,回应完之后就落座以示结束话轮。反应后发话是辩手先对对方的话题做出回应,然后提出一个话题让对方回答。这是自由辩论最提倡的话轮类型,既能辩驳对方观点同时也能重新掌握发话权。
四 对语料话轮转换的定量分析
笔者选择第一届(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的自由辩论环节作为分析。本次决赛的对阵双方分别是台湾大学:人性本善;复旦大学:人性本恶。最终的获胜方是复旦大学代表队,最佳辩手也由复旦大学代表队的蒋昌健(四辩)获得。这场决赛事后被誉为“巅峰之战”,被奉为“经典”。本文试图运用话轮转换机制去分析正反双方在自由辩论中的表现,发现本环节获胜方的话轮特点。
样本的话轮转换分析结果
话轮数反应了每位辩手在这短短四分钟里的发言数量。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正方四位辩手的话轮数不太平均,尤其是二辩和三辩的话轮数相差较大,三辩做了大部分的发言。反方四位辩手的话轮数大致相当。这说明正方辩手的配合不如反方严密。在辩论赛这种注重团队意识,强调合作精神的比赛中,四位辩手配合默契与否至关重要,并且在自由辩论时最能体现出来。在话轮数量这一项上,反方明显强于正方。
双方辩手的发话和控制话题可以体现辩手对辩题的掌握情况。在这场自由辩论中,反方很好地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全力进攻,连续五次提出“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这一问题,而正方辩手或者直接回避问题,或者回答地含糊其辞,仅从这一点开始反方的气势就胜过正方,导致正方在后来的交锋中都处于弱势。当然正方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正方三辩回答“我们就很担心人性本恶如果成立的话,那样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么需要惩罚的呢?”如果继续沿着此思路辩下去,极有可能置对方于不利地位,而可惜的是正方并没有抓住这一有利的问题错失了扭转局势的机会。
对比双方辩手的话轮平均长度,可以发现反方辩手的话轮平均长度总体上要短于正方,说明正方需要更多的语言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辩论场上必须分秒必争,辩手们的发言也要尽可能地简洁精练。简短而有力的发言更能体现一个辩手对辩题的理解与掌握,也更能体现其思维与语言能力。因此,在这一点上,反方略胜一筹。
话轮类型是对每位辩手发言内容的一个归纳,分为发话、反应和反应后发话三类。从表格中的数据不难看出,正反双方“发话”的数量相当,正方“反应”的数量要明显多于反方,而反方“反应后发话”的数量要多于正方。这表明,正方对反方提出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反应而很少在回答完成后向对方发起攻击。反方则更能抓住发言的机会应接对方攻击的同时反攻,最终掌握场上的主动权。
从以上的话轮转换分析可以看出,反方在自由辩论中表现更为出色,这也是反方在自由辩论环节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由辩论中正反双方话轮转换的分析为判断双方辩手的表现提供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
五 结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定量的话轮转换分析对辩论赛中的自由辩论环节具有一定的阐释力。分析结果表明,对话轮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由辩论的形势发展,也有助于树立参赛队伍的形象。笔者对自由辩论的话轮转换分析只是初步尝试,其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1]陈翰武.中外大学生辩论词名篇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Sacks,H.,E.A.,Schegloff& G.Jefferson.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50):696 -735.
[3]于国栋.会话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李东华,俞东明.戏剧文体学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方法[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46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