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的基本义与引申义及其汉语教学策略
2012-04-08李卉
李 卉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
一 趋向补语概述
趋向补语是指在形容词或者动词的后面做补语的趋向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
现代汉语中有多少个趋向补语,语法学界的学者们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刘月华的《趋向补语通释》对趋向补语作了如下分类:简单的趋向补语有“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复合趋向补语有“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开去、到……来、到……去”,一共 28个;[1]《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的《语法等级大纲》,将趋向补语的数量确定在24个,分为三类。第一类:来、去。第二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第三类: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本文采用《语法等级大纲》中的分类方法。
趋向补语难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结构形式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语义复杂。趋向补语有基本义,就是所谓的趋向意义,这是它的基本用法,但还有更为复杂的引申义,包括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基本义好解释,难点就在于引申义的讲解。笔者以HSK动态语料库中的偏误以及平时所接触到的留学生的语用偏误为语料,分别列举留学生在习得趋向补语的基本义与引申义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 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类型
1.使用趋向补语基本义出现的偏误。
(1)趋向补语带处所宾语的偏误。
[1]过了两年,我又回来中国了。(过了两年,我又回中国来了。)①
[2]我很想回去家里,和家人在一起。(我很想回家里去,和家人在一起。)
[3]她喜欢这本书,她拿来教室看。(她喜欢这本书,她拿教室来看。)
[4]上课二十分钟的时候,他才走进来教室。(上课二十分钟的时候,他才走进教室来。)
[5]那只小鸟的伤好了,突然有一天它飞上去天了。(那只小鸟的伤好了,突然有一天它飞上天去了。)
从以上所列举的偏误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都有问题,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都不正确,但是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理解趋向补语的基本义即趋向意义,只是对其结构形式掌握不好。
(2)趋向补语带一般宾语的偏误。
[6]那边过一个孩子来。(那边过来一个孩子。)
[7]教室里进一位新老师来。(教室里进来一位新老师。)
[8]他的要求给我带困难来了。(他的要求给我带来了困难。)
[9]汉语比赛给我们带友谊和欢乐来了。(汉语比赛给我们带来了友谊和欢乐。)
[10]我买一本字典来了。(我买来了一本字典。)
同理,以上几个例子也表明了留学生理解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但对其结构形式不明确。
所以,笔者认为对趋向补语基本义的教学,要将重点放在结构上,在刚开始时,我们只让学生接触宾语的一种位置,无论是处所宾语还是事物宾语都在“来/去”之前。随着学生学习汉语程度的提高,我们再将其他用法一一介绍给学生。具体做法是:最开始只交给学生一种语法结构,让他们掌握“动词+宾语+来/去”这种结构,可以列举大量的例子,如a.上课铃响了,快进教室去吧。b.下周我要回家去。c.别犹豫了,快回北京来吧。d.我买两斤苹果来。……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告诉他们如果是复合趋向补语,则宾语要放在复合趋向补语中间,同样要举例子,如a.没有车了,我们只能走回家去。b.他跑下楼去。c.会议进行了十五分钟的时候,他才走进会场来。……当学生将这种结构掌握熟练时,再进行其他结构的讲解。“动词+来/去+宾语”,我们可以解释说,这种结构一般表示的是已然的情况,如a.姐姐买来一本字典。b.对面走来一群人。……并且补充说明如果宾语为处所宾语,则一定要放在“来/去”前面,这种情况正好和我们讲过的第一种句法结构相吻合,可以对比讲解。以后我们可以逐步适当地增加句型难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掌握。上述例句中的[8][9][10],都是带“了”的句子,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汉语中带“了”的句子一般表示已然,所以也要用“动词+来/去+宾语”这种结构。
总之,笔者认为,采用这种先只讲一种结构,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增加新句型的方法,比起之前的将所有结构都告诉学生,然后逐一讲解的方式要科学一些。
2.使用趋向补语引申义出现的偏误。
(1)表结果意义的趋向补语使用偏误。
[1]请摘墙上的画下。(请摘下墙上的画。)
[2]他爱起了那个女孩儿。(他爱上了那个女孩儿。)
[3]他在学校附近办出来了一个学习班。(他在学校附近办起了一个学习班。)
[4]开会的事定起来了。(开会的事定下来了。)
[5]他把两根绳子接下了。(他把两根绳子接上了。)
(2)表状态意义的趋向补语使用偏误
[6]他对我们非常热情起来。(他对我们热情起来。/他对我们非常热情。)
[7]一想到母亲的病,我的心情就非常难过起来。(一想到母亲的病,我的心情就难过起来。/一想到母亲的病,我的心情就非常难过。)
[8]说完,他把那杯水喝起来。(说完,他把那杯水喝了下去。)
[9]这件事你可不能说过去。(这件事你可不能说出去。)
[10]小明,我叫你睡觉,你怎么又唱上来了。(小明,我叫你睡觉,你怎么又唱起来了。)
从以上所列举的偏误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与趋向补语基本义的偏误相比,趋向补语引申义的偏误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语义上,并且主要问题在于学生不理解趋向补语的引申义,所以才会出现错误。而趋向补语的引申义是最难习得的,所以笔者建议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教学应该在趋向补语基本义熟练掌握后进行,这样才有利于理解趋向补语的引申义。
笔者一直赞同这样的观点,给外国人讲的语法是从意义到形式的语法而不是从形式到意义的语法。[2]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本族学生,那么我们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再讲解意义,本族学生可以凭借着语感细细体会、揣摩,但对外国人来说,当他想用汉语来表达时,是先想到要表达的意义,才考虑表达的形式,所以理应遵照外国人的习得顺序,从意义出发,再到形式。上面谈到对趋向补语基本义的教学,要将重点放在结构上,但那也是在留学生掌握基本义表达涵义之后,因为基本义好解释,学生也容易理解,理解涵义后就可以重点进行结构的教学。但对趋向补语引申义的教学,难点就在于意义的讲解,所以更要从意义到形式,先举例讲解意义,培养学生语感。
在讲解表结果意义的趋向补语时,可以先列举出汉语常用的表结果意义的趋向补语,有“上”“上来”“上去”“下”“下来”“下去”“出”“出来”“起”“起来”等。可以分别举一些典型的例子,刚开始时重点讲解意义,例如:“上”可以举例子:a.他接上了两根绳子。b.我买上了火车票。c.我爱上了那个姑娘。d.我喜欢上了那部电视剧。……在讲解时,我们可以强调,这里的“上”字表结果意义,比如“他接上了两根绳子”表示绳子已经接在一起了。“我买上了火车票”表示火车票已经买到了。并且要强调如果动词表示的是一种美好的心理活动,如“爱”“喜欢”等,后面也要跟“上”字,表示已经发生,已经有了结果。上面的例句[2]“他爱起了那个女孩儿”就属于这个问题。再比如“下”,我们也可以先举例子,再进行解释:a.留下一些吃的。b.撕下一张纸。c.剩下一些给妹妹。d.解下腰带。……这里的“下”表示结果意义,并不表示从高处向低处下落的空间的位移。比如“撕下一张纸”表示纸与之前的接触物相分离,“解下腰带”表是腰带与身体相分离,都是一种结果。其他的趋向补语还是应该多举例子,多讲解意义,在讲解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会形成一定的语感,之后再进行结构方面的教学就会容易一些。
在讲解表状态意义的趋向补语时,同样也要先列举出汉语常用的表状态意义的趋向补语,有“起”“起来”“上”“下”“下来”“下去”“开”等,并且状态意义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表示新的状态的开始,一种表示已进行的动作或已存在的状态的继续。以上列举的趋向补语都可以表示新的状态的开始,“下去”可以表示已进行的动作或已存在的状态的继续。讲解中还是应当从最典型最常用的趋向补语开始,通过例证来说明,笔者这里不再赘述。
对趋向补语引申义的教学,目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只能根据对学习者偏误的考察,来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出现偏误较多的情况,在讲解中要重点提出。要多培养学生的语感,语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很重要,当有些趋向补语不好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么用时,就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形成语感,很多时候是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的。
最后笔者还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谈论趋向补语的基本义和引申义的教学策略时,谈到趋向补语基本义的教学要将重点放在结构上,但并不是说可以忽视语义,因为在刚开始接触趋向补语时,有很多学习者不理解“来”、“去”的涵义,出现“立足点”错误的问题,同样在趋向补语引申义的教学中,重视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结构,因为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的时候也会出现像“请摘墙上的画下”这样的错误,所以结构和语义可以有轻重,但不可舍其一。
注 释
①括号前的例子为留学生的偏误举例,括号内为正确的表达方式。
[1]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龙娟.对外汉语教学趋向补语偏误分析[硕士学位论文][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5(5).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