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秦安方言的助词“哩”

2012-04-08吴银霞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秦安特指句末

吴银霞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秦安方言属于甘肃中原官话陇中片,其中虚词部分很有特点,有众多普通话中没有,而在方言中大量存在并频繁使用的虚词,如连词“揽”、介词“叨”、助词“哩、恰、麦、煞、来、昂、跌”等等,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个助词“li”,书写形式为“哩”,读为轻声。

助词“哩”大量存在于中原官话,如河南、山东等方言中。前贤时哲们关于助词“哩”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例如河南境内中原官话的“哩”大致有四种功能:①结构助词;②时态助词;③语气助词;④构词成素(郭煕2005)。归结起来,“哩”是一个用法复杂、功能多变的虚词。我们不禁要问,它的来源是什么,它跟普通话中的“呢”存在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引领我们需要对它做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秦安方言中的助词“哩”的结构与功能做一分析,并尝试探究其来源。

秦安方言中的助词“哩”,其位置一般在句末,其功能大体有两种:①语气助词;②动态助词,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句法分布,以下做详细的分析。

一 “哩”作语气助词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最基本的语气词只有六个:的、了、呢、吧、吗、啊(黄伯荣2005),而秦安方言中的语气词“哩”的功能大体囊括了普通话中“呢、啊”两类语气词的功能,但又不完全替代。另外还有一个最常用的形式“的哩”。

1.表陈述语气的“哩”。

(1)等一分钟,我还有些话没说哩!(等一分钟,我还有些话没说呢!)

(2)你起的话,我呀起哩!(你去的话,我也去啊!)

(3)一斤辣椒一齐十元哩。(一斤辣椒竟然要十元呢!)

(4)你豪急,我再过几天才走哩。(你别急,我再过几天才走呢。)

“哩”放在句末,指明事实并加以强调,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啊”,并且对句义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如果不加便显得句义欠完整或强调不够。

另外,“哩”用于列举,和普通话的“啦”相当,例如:

(5)碗哩,筷子哩,都摆好了,快下来吃饭。

2.表疑问语气的“哩”。

表疑问语气的“哩”,相当于普通话的“呢”、“啊”,有时表示不耐烦的语气。如以下的例句:

(6)干啥哩?(干什么呢?)

(7)问一下到广场杂走哩?(问一下到广场怎么走啊?)

(8)你揽啊个去哩?(你和谁去啊?)

(9)你到底要杂哩吗?(你到底要干什么吗?)

有时“的哩”、“哩啊”连用,甚至“的哩啊”连用表示疑问。如:

(10)做啥的哩?(做什么呢?)

(11)你给我打电话的杂哩啊?(你给我打电话的干什么啊?)

(12)我到纽屋里去的时候你杂的哩啊?(我到你家去的时候你在干吗啊?)

另外,在选择问句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即:动词+哩吗+不+动词。

(13)明早你来哩吗不来?(明天你来还是不来?)

反意问句中的“哩”同样可出现前面动词的重复。例如:

(14)你杂还不去,等啥哩等?(你怎么还不去,等什么呢?)

(15)叨纽毫说了,纽还说啥哩说?(叫你们不要说了,你们还说什么啊?)

3.表感叹语气的“哩”。

“哩”表示感叹语气,指明事实并略带夸张,常和“才”、“还”、“一齐”等相互呼应,构成感叹语气的形式标记,其中副词“才”、“还”等的语气延长,标明感叹,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的“啊”。如:

(16)你杂才吃饭哩!(你怎么才吃饭啊!)

(17)鸡都叫了几遍了,你杂还没睡哩!(鸡都叫了几遍了,你怎么还没睡啊!)

(18)你一齐憾来了这么多好吃的哩!(你竟然拿了这么多好吃的啊!)

4.表示句中停顿。

秦安方言的语气助词“哩”,大多置于句末,如果放在句中,则表示语义停顿。例:

(19)兀揽你说的耍哩,你豪管来曹吃饭。(他和你说的玩的,你别管来咱吃饭。)

(20)兀家只儿个迎媳妇子哩,叫叨曹都去哩!(他们家今天娶媳妇呢,叫咱们都去呢!)

(21)还没到时候哩,到时候他肯定就来了。(还没到时候呢,到时候他肯定就来了。)

二 “哩”做动态助词

“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它反映的是一种动态,不是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1]

1.“哩”有时单用,放在句末,有时和时间副词“正”搭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才走哩。/看书哩。/正吃哩。/正想哩。

2.“哩”在做动态助词时通常需加上“的”,构成“的哩”的复合形式,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动态。“的哩”可以单用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也经常和“正”、“将(刚)”、“将将的(刚刚)”等搭配使用,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例:

(22)等一霎儿,我还做活的哩。(等一会儿,我还干活呢。)

(23)兀着气了,揽我还不说话的哩。(他生气了,和我还不说话呢。)

前一例的“的哩”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进行,后一例表示过去的动作或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并对现在形成一定的影响。

表示持续的状态,“的哩”常和“正”、“将(刚)”、“将将的(刚刚)”搭配使用。例:

(24)我将扫院的哩,尼进来了。(我刚打扫院子呢,他进来了。)

(25)我将将的到地里做活的哩是,下开雨了。(我刚刚到地里干活呢,下雨了。)

“哩”做动态助词时,不可省略,因为省略后句子不但不能表达动作进行的状态,而且不能自足成立。“的哩”做动态助词时能够兼顾表达语气,是具有语气功能的动态助词。

三 语气助词“哩”的探源

王力先生认为“‘哩’字大概产生于十三世纪左右。”[2]吕叔湘先生认为,传世宋代话本,都已作“哩”,但并不知是宋代就有的,还是后人改写的,殆未易定。由于方言中“li”的形式也并不能完全肯定就写为“哩”,所以对它的产生年代在此并不做深究。

方言语气词“哩”,其用法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呢”,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前人已颇有论述,这对进一步论证它的来源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论据。吕叔湘先生认为“呢”是“哩”的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他认为在唐宋时代存在的一个语气词“在裏”是“哩”的源头,并用现代方言(苏州话)相印证。(吕叔湘1984)王力在其《汉语史稿》中对“呢”的来源也做了探讨,他认为吕先生“哩”变“呢”的说法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没有照顾到元曲的“那”字和在元曲中就已出现了的“呢”字,所以对于“呢”的来源并无定论。(王力1980)日本太田辰夫在其《中国语历史文法》中认为语气词“哩”是由“里”“裏”演变发展来的,但与“呢”有不同的来源。(太田辰夫1958)江蓝生研究的结果是,“呢”字是由“尔”字变化而来,属于正宗,“哩”是新兴的语气助词,产生之初只具有表非疑问的一种功能,因而在竞争中“呢”字占优势。另外北京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国都,由金元系白话发展而来的北京话对其它地方的语言的影响要大得多。(江蓝生1986)孙锡信通过推断论证认为,“呢”和“哩”有不同的来源。他认为:“呢”是“聻”的替代字,“聻”是“尔”的替代字,“尔”在先秦时就可用作疑问语气词,“呢”初运用时不作非疑问语气词使用,而是仅表承前问,与“哩”分工明确。“那”在元代主要表示特指问和选择问,明代以后,“哩”“那”合流,“哩”兼并了“那”,“呢”也从承前问发展出特指问用法,于是“哩”、“呢”合流,并以“呢”概“哩”。“那”与“尔→呢”、“裹→哩”不是同一来源。(孙锡信1992)

在秦安方言中,只有“哩”而没有“呢”,“哩”作为语气词,可用于疑问语气,也可用于非疑问语气。在疑问语气中,表示特指问和选择问的,方言中另有一词,音为[lan],字暂记为“览”,读为轻声。如例:

(26)这个包包儿在啊达览?(这个包在哪儿找到的呢?)

(27)昼个事是夜里览只儿览?(这件事是昨天还是今天发生的?)

如例所示,方言中的语气词“览”仅表示特指问和选择问的已然语气,而在其他语气中仍然用“哩”。如例:

(28)纽屋里在啊达哩?(你们家在哪啊?)

(29)我起哩吗你起哩?(是我去呢还是你去呢?)

另外,方言中,表承前问的语气词仍然是“览”。承前问句中不出现疑问代词,是根据前文内容进一步发问。如例:

(30)甲:“昼达已经没啥好留恋的了。”乙:“我览?”(这儿已经没什么好值得留恋的了。那我呢?)

(31)甲:“老师已经都到了。”乙:“王老师览?”(老师已经都到这儿了。那王老师呢?)

我们知道,“那”为“泥”母字,《广韵》中为去声箇韵,奴箇切。《集韵》中为去声箇韵,乃箇切。到元代《中原音韵》时,“那”属歌戈韵,有阳平和去声两读。现代北京音“那”读为[la51]。由于秦安方言“泥”母字与开口呼韵母相拼合时,和“来”母字合流,即所谓的“n、l”不分,由此可见方言字“览”与“那”实为同一声母,而韵母则恰恰介于中古音和北京音之间,可见两者在读音上是密切相关的。

方言实际表明,方言中“哩”与“那”并存,“那”既可表示承前问,也可表示特指问和选择问,二者之间仍有分工,并未合流,由此大体可以推断“哩”和“呢”的关系确如孙锡信先生所说,二者应该有不同的来源。

四 结语

本文描写了秦安方言中较常用的助词“哩”的用法、意义和功能,它既可以作语气助词,也可作时态助词。作为语气词,既可以表达非疑问语气,也可以表达疑问语气。由于方言中仅使用“哩”而不用“呢”,因此我们不禁对两者的关系产生疑问,通过参照前贤们的结论,并联系方言实际,我们认为“哩”和“呢”应该是两个具有不同来源的词,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总之,助词“哩”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很有必要。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 -42.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526.

[3]雒鹏.甘肃汉语方言研究现状和分区[J].甘肃高师学报,2007(4).

[4]孙锡信.语气词“呢”“哩”考源补述[J].湖北大学学报,1992(6).

[5]郭熙.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J].语言研究,2005(9).

[6]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8]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J].语文研究,1986,(2).

[9]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江南书院,1958.

猜你喜欢

秦安特指句末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我和另一个我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星光落你眼底,有我沉醉的笑容
各自远去,各自长大
创客
White Elephant
《现代汉语词典》的“特指”释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