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酒意象之比较

2012-04-08张美乐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李白

张美乐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文学史上,诗酒不分家。关于酒的来源我们说法不一。一种即仪狄造酒说,《吕氏春秋》言:“仪狄作酒。”《战国策》继之则言:“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一种即杜康造酒说。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相比而言,人们最为熟知的是杜康造酒的故事,且最终将“杜康”作为酒的代名词。自魏晋始,饮酒成为文人墨客的闲时雅兴与风度象征。或以酒助兴,表达豪放不羁之情;或借酒浇愁,抒发惆怅哀怨之情。当文人经历世间沧桑,酒作为一种客观物象,便与之产生契合和共鸣。文人借饮酒,将郁积内心的苦闷牢骚和悲怨失意转化为创作动力,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且赋予酒象各种复杂的情愫与意志。尤其地,在东晋陶渊明与盛唐李白的诗作中,酒更是与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为主体抒情达意开拓了敞阔的视野。以下从意象角度出发,探究陶、李酒诗中酒象的异样性,进一步分析各自创作中形成的诗酒风格、审美情趣和美学理想。同时,对二人诗歌酒意象的形成原因进行比较说明。

一 陶渊明诗歌酒象及其文化诗学的建构

现存陶诗有125首,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渊明集笺注》)陶诗歌范围广,涉及咏怀、田园、饮酒三类。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饮酒诗的诗人,有《饮酒》、《述酒》和《止酒》。其于《五柳先生传》叙述了自己爱好饮酒,豪放洒脱的胸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萧统《陶渊明传》言:“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沈约《宋书·隐逸传》载:“(渊明)为彭泽令……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杭。”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得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诗酒象具有丰富内涵,它真实再现了诗人志不达、意不畅时的挣扎与苦闷,矛盾与抉择;也抒发了诗人于安逸静谧的田园风光下豁朗舒坦的心境。他写有《饮酒》二十首,“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临死又言:“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其一)这组诗表面以饮酒为题材,却意不在酒。“所谓酒中即是自然,一种在冥想中超脱现实世界的幻觉。”(《文人与酒》)

陶饮酒诗有的极为消沉,凸显其对现世的憎恶之情,如“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其《饮酒》诗以醉翁的语气,暗暗指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黯然心境,并对当时是非颠倒的社会境况表示了愤慨。如“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饮酒》第七)“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饮酒》第十四)

有的借酒象写诗人向往田园,厌恶被世俗所羁绊束缚。如:“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饮酒》第五)

有的借酒象反映仕途的艰难险恶,如:“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饮酒》第十八)

有的借工笔画手笔,将酒象渗透在自己诗中,描绘出一幅冲淡祥和的田园生活和墟里风光,抒发自己退隐官场后的怡自得醉、恬淡静穆与平和欣喜,为诗歌开辟了全新的境界。如:“一觞聊独进,杯尽壶自倾……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第七)再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移居》其二)

有的借酒之名,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如:“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饮酒》第二十)方东树评此诗:“举世皆非,不得一真。欲弥缝之,道在六经,崇尚乎此,庶可以反性情,美风教,成治化,著诚去伪,反朴还淳,无如世竟无一人问津,此其可痛可恨,而己之所怀,则愿学孔子,从事于此,亦欲弥缝斯世,而有志不获,惟有饮酒遣此悲怀也。”(《昭昧詹言》)

逯钦立《关于陶渊明》中评陶《述酒》诗,言:“以酒的制造和重酿,比桓玄、刘裕相继篡夺,愈演愈烈。”诗人婉转地表达了对王朝覆灭的哀惋。还有,陶《止酒》诗连用18个“止”,意虽在戒酒,实寄酒为迹。萧统云:“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二 李白诗歌酒象及其文化诗学的建构

李白诗歌题材多样,今存900多首。(《李太白集》)李白身上呈现着盛唐文人积极自信的风貌,其诗主浪漫,飘逸且洒脱。其“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旧唐书·李白传》)其诗多是酒后而作,杜甫诗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又言:“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

李白生性好自由,其多在诗中借酒象追求豪放不羁、潇洒飘逸的情调,给人一泻千里、势不可阻的盛唐气势。同时,借酒象抒发了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的思想。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襄阳歌》)“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其一)“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月下独酌》其二)“醉后失天地。”(《月下独酌》其三)可见,诗人借酒象将其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及生活中百般无奈与忧结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其悲亢中不乏自信,失落中又点燃了光亮。

李白借酒象表达其对生活的热爱,流露出豁达开朗的心智。其诗舒缓宁静,少了豪放,多了丝浪漫。如“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四)

李白借酒象表现不甘寂寞的怅惘之情。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短歌行》)

三 陶、李二人诗歌酒意象的形成原因之比较

陶、李不同情调的饮酒诗形成了各自的意象风格。朱光潜说陶诗由“冲突达到调和”。(《诗论》)“从诗风和审美范畴看,李白诗歌存在壮美和柔美两个方面。”(《李白“清真”诗风探源》)所以,李诗酒象主浪漫豪放,夹杂着青春的热情;陶诗酒象主淡泊静谧,洋溢着沉稳平和的心志。这里对二人诗歌酒意象的形成原因进行比较说明。

首先,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加之其对政治的态度不同。陶处于东晋衰乱之世,军阀为了权利相互争夺,致使民不聊生,社会充满肮脏和血腥。身为贵族后裔的陶渊明厌恶了官场的明争暗斗,鄙视门阀士族,辞官归隐。其《归去来兮辞》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因而,其诗酒象冲和平淡,试图在饮酒中找到乐趣与情志,以颐养性情,开掘诗歌的自由矿藏。而李白才高志大,唤出“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然其一生未能如愿以偿,士不遇的苦闷之情致使其更加自负不羁。所以,其酒象较洒脱,思想奔腾,跳跃性大,令人匪夷所思,读之使人酣畅。“酒,作为一个诗词意象,不但具有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而且具有变幻无穷、不断出新的魔力。”李白的酒诗,吸取了传统酒文化的精华,又创造了属于盛唐时代的酒风格以及属于自己的酒文化特色。他将酒象作为抒发情感的方式,将其融入到诗中,创造了新一代诗歌意境的美学理想。酒象成为诗人创作的动力,形成了酒象表现诗人,诗人用酒达意的模式。

其次,家庭背景与性格上的差异,导致其人生态度的不同。陶是贵族后裔,自幼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且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这为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是,现实的不如意终让他挣扎于仕与隐的矛盾中。虽曾做过小官,但最终厌恶官场而选择隐逸。李白家世虽没有陶渊明显赫,但一生遍览天下。其一生壮志难酬,大胆抨击权贵。晚年流放夜郎,更加刺伤了其忠君报国的赤诚之心。不过,苦难却成就了一代诗豪。其将酒象信手拈来,并赋予其深刻的内涵,在诗中彰显其任侠的个性与情志。

还有,两者审美情趣不同。陶诗酒象具有尚实性,李诗酒象具有浪漫性。东晋末年,士族文人普遍受到归隐和追求自由风尚的影响,陶作为士族一份子,自然也不例外。当时虽推崇玄谈风流,但实际重实,加上当时乱世环境对其的打击,致使他摒弃官场,崇尚自然,追求安宁及至真至实的人生观。所以,其酒象质朴淡然。如“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第十一)李想象丰富,注重感性愉悦,善于在激情饮酒后挥发笔端豪气。如,《将进酒》《行路难》等。李白饮酒诗给人不同于陶渊明田园饮酒诗的独特享受,真诚再现了诗人的进取之心和侠骨柔肠。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3]王瑶.中古文学史论——文人与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6.

[4]方东树.昭昧詹言[M].汪绍楹,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6.

[5]李白.李太白文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梁森.李白“清真”诗风探源[J].河南:中州学刊,2005.

[7]李德民.酒象与诗魂——酒文化探微[J].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2005.

猜你喜欢

陶渊明饮酒李白
你好,陶渊明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与猫狗共饮酒
倒下的那一刻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