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绿色生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2012-04-08刘晓敏
刘晓敏,乔 毅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绿色生活方式”指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约、健康的方式生活。[1]今天,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全世界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很多国家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绿色生活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对国外绿色生活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考察分析,借鉴其中有值价的内容,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的绿色生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国外绿色生活教育的成功经验
1.注重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把绿色生活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国外绿色生活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不露痕迹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绿色生活素养、实现绿色生活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一所高中里,教室三分之一的空间用来摆放花草、鱼缸等展示自然景物的陈列品。学校的教学楼是由仓库改建的,教室、办公室之间的隔墙所用的建筑材料是一种将废纸经过强力压缩而制成的建筑材料,走廊的地面上铺设的是用旧轮胎加工而成的消音地毡。”[2]很多国家不仅专门开设绿色课程,更注重将绿色生活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门专业课中,从而实现宽领域、跨学科、全方位的绿色生活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绿色理念的引导融为一体。例如,日本横滨的一所小学,把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划分成若干主题,如生存环境、资源和能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并把这些内容渗透到不同年级的不同课程里。
2.注重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国外许多学者普遍认为实践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外的绿色生活教育非常注重运用参与式教学、户外教学,充分给予青少年自主参与和自我实践的机会,让青少年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加深环境体验,认识到绿色、低碳、环保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印度,有5.5万所中小学校设立了生态俱乐部,俱乐部在学校举行有关环保内容的演讲、研讨会、知识竞赛,带领青少年到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国家野生动植物公园,组织青少年上街向公众宣传爱护公共环境的重要性,号召青少年在校内外积极植树美化环境,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绿色、环保的重要性。”[3]在德国,有专门为青少年设立的生态保护区和农场,假期孩子们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这些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学习生态保护和生态农业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带有休闲娱乐性质的绿色生活教育更容易被接受,起到的教育效果更显著。
3.注重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国外的绿色生活教育中还十分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对于绿色生活方式,国外很多政府都高度重视,采取多种行政措施来培养具有绿色素养的公民。如,美国政府制定有《清洁水法》《有毒物质控制法》等,新加坡政府也制定了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通过健全的法律、严格的执法保证绿色健康生活的实现。国外家庭也非常重视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灌注绿色生活理念。例如,很多美国家庭在夏天开车外出时会打开车窗降温,而不是打开空调,并且家长会告诉孩子这么做是因为空调放出的废气会破坏臭氧层。德国的家长一有机会就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学习种花、种树、种庄稼,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懂得感恩自然爱护环境。此外,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有利于绿色生活方式养成的大环境,也是国外成功进行绿色生活教育的途径之一。
二 完善我国绿色生活教育的几点启示
当前,我国绿色生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仍然有必要总结和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改进我们的实际工作,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生活教育的实效性。
1.实现绿色生活方式需要纠正价值取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等主观因素,会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并且通过生活观念、生活态度表现出来。“如果物质财富成为人类崇拜的上帝,意识形态成为人类的禁锢,文化艺术成为人类感官满足的工具,科学技术成为人类束缚自身的枷锁……总之,如果人类不能逃脱对象化活动中被异化、物化的悲惨命运,人类的生存就变得无意义。[4]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的文化氛围,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将正确的消费观念、绿色的生活理念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以人的生存为终极轴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人们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
2.实现绿色生活方式需要丰富教育内容。
丰富绿色生活教育的内容,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四种意识。一是爱国意识。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从社会层面来说,可以看作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通过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使人们产生共同的爱国情感,可以为绿色生活教育开展奠定良好的价值观基础。二是法律意识。要教育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养成法律意识。这种较高的守法、护法素养反过来又可以推动绿色生活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三是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加强会促使人们主动地关注绿色信息,践履绿色生活方式。四是公德意识。绿色生活教育是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培养人们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利于绿色生活教育取得实效。
3.实现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拓展教育途径。
实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我们的绿色生活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单纯讲授,应该实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拓展多种教育途径,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培养青少年的兴趣,让青少年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并接受绿色生活理念。比如组织青少年参加专题讲座 、进行参观调研、开展座谈讨论,加深对绿色、低碳、环保的认识与理解;引导青少年开展绿色低碳方面的科学研究,锻炼青少年的绿色思维,培养青少年的绿色意识;也可以通过青少年社团组织、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了解实践绿色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并参与到绿色生活行动中来,扩大绿色生活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辐射力。
4.实现绿色生活方式需要创新教育载体。
教育载体是承载教育内容的重要平台。要提高绿色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努力创新教育载体。首先,在绿色生活教育中,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应该得到充分利用,可以通过专题报道、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宣传绿色、环保、低碳、节约的有关信息,提高人们的绿色生活意识。其次,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络的作用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可以通过建立专题网站、网上绿色社区、博客、播客、微博、QQ等多种网络互动形式,引导青少年关注绿色时尚生活,参与绿色话题讨论。最后,社会环境的营造也应该成为重要的教育载体。优美的生活环境、宣传绿色环保的橱窗、标语,分类投放的垃圾箱等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绿色素养。
5.实现绿色生活方式需要优化教育队伍。
开展青少年绿色生活教育,归根到底要靠队伍、靠人才。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懂专业、有能力、想干事、愿奉献的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支数量相对稳定、学历水平逐步提高、年龄构成日趋合理、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互补互促的高素质精英教育团队。尤其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其教育示范作用影响甚大。教师自身要对绿色生活教育有深刻的认识,要接受相关培训,养成较高的绿色素质,掌握多样的教育方法、运用多元的教育载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着眼于青少年终生可持续性发展,鼓励青少年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努力为青少年终生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同时家长也应掌握一定的绿色生活信息,营造绿色生活家庭氛围,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绿色生活习惯。通过专业绿色教育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实现绿色生活教育的连贯性、持久性、有效性。
6.实现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注重教育测评。
绿色生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考虑引入教育效果评价机制。通过制定完整、合理、规范的绿色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完善考评体系,监督考评过程,发挥评价机制的积极效果。就教育主体而言,对效果较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应当鼓励、支持、宣传,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效仿,对教育过程中的失误则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使之引以为戒,尽快改正。就青少年而言,可以将接受绿色生活教育的效果作为评价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将与绿色生活教育有关的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他们素质拓展训练的一部分,并给予一定的学分约束,发挥综合测评系统在青少年绿色生活教育中的引导、激励、监督作用。
[1]百度百科:绿色生活方式含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31766.htm.
[2]黄宇.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绿色学校[J].比较教育研究,2003(1):23 -27.
[3]印度设立生态俱乐部——国外的环保教育[EB/OL].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5/2332367.html2004 -02 -11.
[4]陈树林.对人本主义哲学的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