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缓解对策
2012-04-08张昌勋
张昌勋
(福州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保障措施之一。“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也是新时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业倦怠,这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积极探索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是各级教育部门、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 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
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的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各国职业倦怠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情感冷漠和疏离。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较普遍的看法是:教师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纵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教师对从事的工作缺乏动力和兴趣,甚至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对教书育人厌烦和心力疲倦的状态,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绩效低下。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危害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地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归因分析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生活负担重。
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学历低、职称低,因而工资水平也低。与城市相比,农村小学缺少地域优势和生源优势,农村小学教师缺少城市小学教师的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目前我国教师的实际收入仍比其它需求同等能力的行业的收入低得多”,[1]而农村小学教师的收入更是如此。其次,农村小学教师一般子女多,子女要上学、要成家,还要赡养父母,家庭花销大。而且多数男教师的配偶没有工作,家庭收入少,支出多,靠一人支撑全家生活,捉襟见肘,生活负担重。再次,农村小学教师大多家住农村,放学后他们还要回到家庭承包的责任田里劳动,体力与精力的耗尽,必然沦为“职业倦怠”一族。
2.学校工作压力大。
首先,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是不能简单地用八小时来衡量的,其中批改作业、备课、专业进修等都需要占用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况且,为迎接学校各种评比、考核和检查,教师还要额外花时间准备相关材料;为评职称,教师还要写论文、编教材、申报和研究课题等,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疲劳,必然会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其次,学校越来越多的考评,使教师整日陷于超负荷的工作之中,身体上、情感上处在透支状态,如此甚至还难以获得学校领导的认可、同事的帮助、家庭成员的关怀以及学生的支持。久而久之,这种不满情绪就会迁移到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工作伙伴身上,从而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再次,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匮乏,使教师感到倦怠、厌烦。过去曾有记者报道中国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如同非洲国家一般,近年来尽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总体还是落后的。有些较为偏僻的小学甚至没有像样的教学楼,校园缺少活动场地,教学设备落后,办公设备不足,且信息闭塞,教师外出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很少,更缺少专家、名师的引领,大家都生活在几本书里,工作成就感低,发展空间小,给教师带来倦怠感。
3.社会期望值高。
当下,社会对教师要求高、赞誉多,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则被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不断地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把教师比作“太阳”、“春蚕”、“园丁”、“蜡烛”、“人梯”等,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待:“知识的权威”、“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楷模”。楷模就意味着十全十美,带有理想化色彩,甚至是毫无瑕疵的“圣人”。但事实上,每个教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他们也是有着独特个性的普通人,如果社会用与其他专门职业者不同的标准去过分苛求教师,会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2]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女在学校不要说有什么意外,就是一些“磕磕碰碰”,家长常常不问缘由,就向教师兴师问罪。教师在教育中像走钢丝,害怕学生在校园出“状况”,担心所带学生成绩不如人,因而使自己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和不安之中,容易产生心理疲劳。此外,在现实社会中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回报少;农村小学教师总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能得到社会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教师经济待遇差,收入水平低,与社会舆论所形成的推崇教育的氛围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农村小学教师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形成心理压力。
4.教师自身缺乏心理调控能力。
许多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心理调控能力,不懂得自我调节心理障碍,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不知如何应对,无法适应现有的职业环境。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因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心理危机和各种困惑,[3]从而使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中国新闻社报道:中国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68所农村中小学的2292名农村教师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9%的农村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程度偏高,因而有50%的农村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率在20%左右)。[4]
三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转型需要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新局面,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充满工作热情的教师队伍,包括广大农村教师队伍来承担,因此,缓解乃至消除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已成当务之急,必须采取如下对策进行综合治理。
1.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倡导尊师重教,教师被授予“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一方面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仍较低,另一方面教师的工资待遇仍然相对偏低,尤其是农村教师,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失衡,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因此,缓解乃至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倾斜和舆论的有力宣传,促使全社会真正形成浓郁的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认同“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理念。同时要让教师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社会务必把“尊师重教”的具体行动落到实处,要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真正做到教师工资和公务员工资持平,让教师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进而真正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在社会的关爱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自尊自信、消除倦怠,以饱满的精神、健康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中。
2.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和工作环境。
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工作环境是缓解乃至消除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教师确定恰当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减少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积极为教师“松绑”减压,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配备充裕的教育资源、配备基本教学设施和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等。其次,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农村小学领导自身不仅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任劳任怨,奋发图强;而且对教师要一视同仁,处事公平合理,公正无私,不拉帮结派以营私舞弊,以自身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教师们树立可敬的榜样,引领教师积极工作,开拓进取。同时,还要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积极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主动了解教师思想动态、业务能力,及时帮助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分担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忧虑与艰辛,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学校工作环境,尽可能使教师愉快工作,让教师真真切切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成长的关心和对生活的照顾,从而使教师的身心得到放松,减轻小学职业本身所带来的压力。总之,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和工作环境,是有效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3.建立扎实有效的社会性支持系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基本需要的满足让人健康,但不能让人感到幸福,只有发展性需要的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农村小学教师虽然基本需要已得到满足,但发展性需要的满足还存在不少落差,尤其是那些遍布农村的初小、完小等非中心小学的学校教师,其发展性待遇鲜有享受,这就必须建立扎实有效的社会性支持系统。首先,政府要加强宣传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并继续实施适当的倾斜政策,鼓励并支持优秀师范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形象;要帮助和支持农村孩子有效完成学业,从而赢得学校声誉,为在农村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打下扎实基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管理体制,让农村小学教师与城市小学教师平等享有工资待遇、晋升机会及其它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与社会福利,扎实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域的实际状况,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不应“一刀切”、“齐步走”,一哄而上把农村小学全部拆并归入乡镇中心小学,更不应把小学布局调整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摔包袱的理由。其次,要为农村小学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生活工作基础设施水平,如教师办公室、教师午休宿舍、教师食堂、教工活动室等,让农村教师进得去、留得住,安心从教,乐于执教,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同伴、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的心理承受力更大,身心也更为健康。因此,农村小学领导应在当地行政领导的支持下,加强校园“教工之家”建设,鼓励学校工会积极开展教工课余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农村校园生活,并从中引领教师之间积极沟通交流,相互尊重信任,相互理解支持,从而能在宽松包容的人际环境中有效缓解压力。感到疲倦的时候,能和同伴、朋友呆在一起,倾吐委屈、苦闷和压力,分享信任、理解和支持,在和谐的氛围中排忧解难,在温暖的友情里缓解疲惫的心灵。
4.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提高教师自我调适能力是缓解乃至消除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环节。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着职业压力,潜载着职业倦怠,诱发出心理障碍,影响了心理健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密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为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定期为本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定期举办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高级研修班,以不断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通过他们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一方面定期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开设“教师职业减压方法”、“职业倦怠与自我调适”和“如何提高教师个人幸福指数”等专题心理辅导讲座,向教师普及心理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再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学校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此外,教师还应自觉地系统学习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客观地认识现实、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正视现实困难,从容对待挫折,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遇到心理波动时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调适,消除心理障碍,保持平和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保持旺盛的职业责任感和进取心,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多因素形成的一种群体性职业心理障碍,也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弱化,必须通过全社会多渠道综合治理与农村小学教师自我努力才能逐步消除;而且,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综合治理,才能使农村小学教师振奋职业自信心,奋发职业进取精神,提升职业道德形象,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发展。
[1]黄秀兰.关于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1):89 -90.
[2]何志燕,姚义.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2):94-95.
[3]张义泉.农村初中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8-39.
[4]戴军,娄小平.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5):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