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免翻译隐性与读者文化框架的建立

2012-04-08张艳玲胡广宇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源语隐性异化

陈 伟,张艳玲,胡广宇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避免翻译隐性与读者文化框架的建立

陈 伟,张艳玲,胡广宇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社会文化框架产生于某些社会文化内容,是一框架与另一框架交际中产生的某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是框架理论的主要内容。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转化语言形式,译者是在自身母语框架和非母语框架之间转换语言,其译文不一定能够激活源语同框架,这将导致翻译的隐性现象产生——即隐含信息的缺失。避免翻译隐性化实现翻译异化,即译者在使用目的语翻译源语时,尽量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使源语的文化框架再现于英语学习者面前,这将积极作用于读者社会文化框架的构建。

翻译;隐性;文化框架

认知框架理论最早来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心理学家在记忆方面的研究。Fillmore是最初将框架理论引用到语言学研究的,1975年Fillmore对框架定义:与典型的情景相关联之“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框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任何一个由相关概念组成的概念题型,对任一概念的阐释必然要牵扯出其所相关的所有其它概念。跨文化是指:“对与本民族文化有相异或者冲突的文化之现象、风俗和习惯等,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以包容态度对其予以接受、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存在着由于经历的差异而导致的认知差异、框架差异等;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转化语言形式,由于译者是在自己的母语框架和非母语框架之间转换语言,其译文不一定能够激活源语同框架,这将导致翻译的隐性现象产生——即隐含信息的缺失。本文拟从翻译隐性——译文对英语学习者所激活的内容差异出发,分析其对英语学习者社会文化框架构建的影响,并试探求用框架理论指导相关翻译活动的方法。

一 框架理论概述

如上所述,框架之概念来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心理学研究者对记忆方面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框架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组织形式,出现于较深层次的语言结构,被当作一种符号场,其认知功能在于界定(有)标记空间、无标记空间,并对记忆的经验进行结构化处理;同时又要对新对象或情景做出预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框架理论主要形成了三个主要思想:概念框架——指的是概念知识,情景框架——指的是话语的概念背景,和社会文化框架——指的是社会文化的变异、预期。

框架理论中的社会框架,产生于某些社会文化内容,一框架与另一框架的交际中,可能会表现出某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冯巧娥认为,人们的社会文化框架观分为三部分:“在认知心理学方面,一种知识的表征不仅具有其特定之构型,还包括知识内容,以及采集、组织和使用知识的方法;从社会认识方面看,知识可以被分为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个人知识只是与具体的个人有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社会知识则是指一社会群体中所有的,大多数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知识,具有归约性;还有一种框架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知识基础上,即这种框架与社会文化语密切相关。”例如对于我们中国社会文化框架下,缺乏对英国社会文化了解的目的语读者来说,看到英国职员请假理由之一:“My dog is ill.”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可能是这个员工跟老板闹别扭生气,随便找了个理由打发老板而不去上班;也可能是这个话语产生者想“炒老板的鱿鱼”——不辞而别,没跟老板打招呼,老板问其未上班的理由,他就随便说了“家里的狗生病了”,其实是不想再去上班,而不是“狗生病了”。但是,了解英国社会文化的目的语读者看到这个请假理由就会相信这个话语产生者,因为英国文化框架下,宠物受到的是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跟主人亲密接触,吃跟主人差不多的饭食;在主人旅行或者出门一段时间的时候,还要被寄放至宠物寄养所(在英国一条狗一天的寄养费大约为8-10英镑),宠物一旦生病一家子都会因此忙碌,好像宠物生病是很了不起的事。“My dog is ill.”在英语框架中确实是因为宠物生病而请假的一个理由。

二 翻译方法与框架理论

作为跨文化的一门学科,翻译涉及到各民族各个方面,例如语言、艺术、文化等方面。作为两个语言“不同社会之间交际的过程和工具”,翻译的任务是把原作品完好地从源语言迁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策略可以被分为归化和异化策略:依据韦努蒂理论,归化策略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策略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异化策略翻译法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以源语为主,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采用源语作者的表达方式,将原文内容进行传达;而归化策略翻译法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以译语为主,向目的语读者靠拢,尽量采用目的语读者之表达方式,将原文内容进行传达。

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社会经历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各民族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认知框架、社会文化框架。翻译中源语涉及的框架与相应目的语所能激活的框架不大可能相同或者对等。例如:“profession”以前在英国文化框架下指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才可得到的职业,在当今英国指的是谋生之职,特别是那些“从事脑力劳动和受过专门训练,具有某种专业知识的工作”。不了解英国“profession”文化框架的译者在翻译中文“工作”时,可能会将“他是一个建筑工人”译为“He is a constructor by profession.”殊不知英文“profession”所包含的文化框架与源语——汉语中的“工作”所包含框架不匹配,“job”包含的文化框架在这里大致与源语匹配。

三 框架与翻译隐性

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转化语言形式,由于译者是在自己的母语框架和非母语框架之间转换语言,其译文不一定能够激活源语同框架,这将导致翻译的隐性现象产生——即隐含信息的缺失。

不同民族由于框架背景知识不尽相同,相同词汇在源语与目的语各自所激活的框架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午餐”和“晚餐”,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两者几乎没有区别,因为中国文化框架下,大多数人午饭和晚饭在数量、质量上差不多;但是在英国文化框架下,“lunch”指很简单的一份三明治,甚至有人简单到一个苹果或者一杯咖啡,一般对英国人来说“supper”是“dinner”,是与家人在一起吃的正餐,比午餐复杂得多,这样英国文化框架下“lunch”和“supper”两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有很大差别的。“他午饭吃了个三明治”这句话在中国文化框架下是吃的比较少的意思,而对于英国文化框架下的这句话来说就显得这人吃的比较多了。类似这种情况的翻译必然导致源语部分信息不能被传递到译语中去,造成对源语信息的隐性化。使用文化框架理论来协调译语框架成分的构成,可以帮助减少、甚至避免框架成分冲突,可以帮助选取恰当的目的语表达方式建立与源语同或似的框架,表述源语隐性化的信息,实现较为理想的翻译。

体现源语作者意愿的翻译异化将成为翻译工作的主流,著名翻译家奈达曾经提出:语言、文化之间是互相依存的。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决定了翻译活动中除了做好语言转换的工作,还要做好文化框架下如何尽量避免源语隐性化,将其异化至目的语中的工作。例如,中文的“我的老天爷呀!”如隐化源语,将其归化译为“Oh, My God!”英语文化框架下的目的语读者根据其宗教文化框架,还会以为中国人跟他们的宗教信仰一样,同信仰基督呢,将源语异化为“Jade Emperor!”或者“Heavens!”才可以激活目的语读者相似或者相同的文化框架了解源语的意义。类似的翻译情况还有很多,例如“如意郎君”可以被译为Mr. Right,这样很容易激活目的语读者的相似文化框架,更好地传递源语信息。

翻译是人类多种文化间互相了解、互相进步的纽带。避免翻译隐性化将源语异化的译语可以提高目的语读者的知识水平、文化融合,促进目的语读者新的、相异文化框架的建立。例如:“致命的弱点”——“Achilles' heel”“酸葡萄”——“soar grapes”“橄榄枝”——“olive branch”等来自西方典故、文学作品的,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背景的词语已经为我们所接受,成为目的语读者新的、相异文化框架中的内容,在异化翻译中译者无需对源语做出过多解释。

四 结语

避免隐性化的异化翻译过程为目的语读者理解、接触源语作者的思想提供了平台,也会促进目的语读者相异文化框架知识的建立,提高其文化框架知识水平,顺利达到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目的。

[1]陈伟.文化失衡对翻译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2):40-41.

[2]陈征.从框架理论看翻译中的隐性信息[J].大学英语,2008(3):112-114.

[3]韩晓玲,陈中华.框架理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1-3.

[4]刘伟.翻译异化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9(4):88-90.

[5]屈妮妮,孙景欣.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化差异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303-304.

[6]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ImpactofAvoidingRecessivenessintranslationonTargetLanguageReaders’CulturalFrame

Chen Wei,Zhang Yanling,Hu Guangyu

Socio-Cultural Frame originates from certain social cultures. It reflects the socio-cultural differences when one frame is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Frame Theory. Translation is to transfer language forms. Being limited by translator's native language frame and non-native language frame, the translated version may not activate the source language's frame which leads to translation recessiveness—loss of recessive information. Avoiding translation recessiveness and realizing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mean that when translating, translators need to follow the source language's expressions. This can represent vividly source language's cultural frame and it will 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ders' socio-cultural frame effectively.

translation;recessiveness;cultural frame

陈伟,硕士,讲师,山东工商学院。

张艳玲,硕士,副教授,山东工商学院。

胡广宇,副教授,山东工商学院。

2011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外语专项),项目编号:11CWZJ23;山东工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QN049。

1672-6758(2012)12-0069-2

H315.9

A

猜你喜欢

源语隐性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