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包容性增长”的伦理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2012-04-0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包容性公平伦理

刘 涛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试论“包容性增长”的伦理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刘 涛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包容性增长”是指社会各成员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蕴含了人本、公平、正当、幸福等伦理原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从伦理视角来考察、阐述“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伦理实现的途径在于进行积极的伦理价值引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政府制度建设等。

包容性增长;内涵;伦理意蕴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自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后,这一陌生的概念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包容性发展更注重发 展机制的兼容性、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与发展条件的可持续性,它有利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发展,各种文明相互激荡、兼容并蓄的发展。不仅如此,它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国强民弱的现状日益严重,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地区发展不均衡、发展机会不均等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人民幸福感不强,由经济问题而产生的道德矛盾开始显露,道德危机论甚嚣尘上。因此,以参与、共享为目的包容性发展受到关注。“十二五规划”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以财富积累向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转型为发展方向的理念凸显了包容性理念在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地位。鉴于此,本文以国内社会发展为着手点,对“包容性增长”蕴含的伦理意蕴进行挖掘和梳理,旨在深化人们对“包容性增长”理念的认识,达到引领实践的目的。

一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及其内涵

“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作为一个经济概念由亚洲发展银行在2007年提出。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1]。2011年4月“包容性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被选定为年会主题,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主旨演讲。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概念源于国际社会,经胡锦涛主席的公开阐释与倡导后,在国内社会也越益受到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从政府圈到学者圈,从企业到一般公民,这一概念成为大家解读的焦点。

亚洲发展银行对“包容性增长”的解释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由此可以看出,包容性增长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它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对于此概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在方式上,“包容性增长”强调“参与”和“共享”两个层面,即强调所有的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和“共享”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有社会成员可机会平等的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事业,并合理、公平地享有经济发展成果。

其二,在内容上,“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包容”、“社会包容”、“环境包容”三个层面[2],既强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可协调的发展,又重视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保证经济发展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来说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利益的实现与社会整体进步的追求的统一。

其三,在受益群体上,“包容性增长”强调了低收入者受益。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原副代表、首席经济学专家汤敏指出,在“包容性增长”各种各样的含义中,“最核心的含义,就是经济增长让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好是让其多受点益”[3]。包容性增长的本质是发展权的公平与平等,实现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公众普遍具有同质、均等的发展机会,倡导权利与义务的同等性。低收入者在不平衡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受益程度的提高才能真正体现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二 “包容性增长”蕴含的伦理原则

“包容性增长”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和分享不平衡而提出的新理念,它蕴含了丰富的伦理原则,这些伦理原则都是和谐社会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价值系统,由此价值系统构成的道德模式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包容性增长”蕴含的伦理原则包括人本原则、公平原则、正当原则、幸福原则。

(一)人本原则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如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物化的商品关系为基础,人受到物的控制,形成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关系,即它把人对物的依赖变成人受物的统治,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统治人的主人”[4],造成了生产的盲目性和人独立性的丧失。包容性增长本着改革人对物的依赖的经济发展弊端的理念,注重由“物化经济”向“人化经济”转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实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人本思想。在发展导向上,取消“唯GDP论”的发展模式,倡导把就业、分配等民生指标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把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扩大内需,拉动就业,提高全民收入的过程;在经济增长动力上,强调人的重要性,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把人才要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发展手段上,它侧重加大福利制度、教育制度、就业结构和模式的改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扫清制度性障碍,从而以人的发展推动经济在质和量的合理性增长;在成果分享上,在贯彻执行我国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回避因资本、阶层等导致的差异性,同时关注弱势群体,在合理共享中体现公平。总之,“包容性增长”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双重需要,努力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二)公平原则

在当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不是理想的社会大同,而是指国家和社会能够从最根本上消除制度性歧视,建立公平的社会体制,做到社会成员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分配,履行相关义务,公平享受应有权利,尤其是要保障弱势群体在社会福利,信息共享和发展机会等各方面的公平。“包容性增长”以全民参与、全民共享为核心,积极推动社会成员参与经济建设的平等性和社会财富的共享性。这就是说,社会公众或经济主体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都有平等权利参与各种经济活动,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社会财富,公平合理的分享经济增长,而且这种“参与”、“共享”权利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不因身份、财富、地位、性别的不同而有任何区别。由此可见,公平问题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问题之一,公平原则是“包容性增长”这一理念的精髓之一。

(三)正当原则

“说一个行为是正当的,是说它满足它所处的同他相关行为的关系的那种特有的约束性、责任或义务、要求、承诺等等,并且是对待行为者自身或相关他人的一个适度的、合宜的、正确的行为。”[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任何一方面发展的缺失或过度都是对其他方面的损害,属于单方面非正当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增长”要求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包容,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可协调发展,形成物质增长与文化发展相统一,经济总体增长与个人生活水平相协调,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相衔接,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互不损害的立体式发展格局。在全方位立体式发展中,社会群体和个人能够在社会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在合理正当的规则下,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参与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各个区域间,区域内部实现统筹发展,合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建立特色经济,同时相互扶持,实现区域内部产业互补,区域间发展互补的共进格局。在全国层面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国家与民生的共同发展,将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福泽所有地区。“包容性增长”这种经济利益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追求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正当的伦理原则。

(四)幸福原则

西方幸福主义者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幸福与美德不可分,“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6]爱尔维修说道:“人人都能把自己的财产、生命和自由的所有权与某种小康状态结合起来,就会人人都同等地幸福。”[7]幸福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既是“包容性增长”的实践原则,也是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性原则。无论是公平原则所要实现的“平等参与、合理共享”,还是以人为本原则所阐述的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民本思想,抑或是正当原则下实现国家与个人、物质与文化、现实与未来、社会与生态多维度立体式发展,“包容性增长”一以贯之的理念就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社会所有成员的最大幸福,它既包括国家实力的又好又快发展,又包括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共同增长,也包括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谐,总之,“包容性增长”就是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工作、生活等全方位提升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感。

三 包容性增长的伦理实现

“包容性增长”蕴含人本、公平、正当、幸福等伦理原则,其实现对化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福祉,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社会各成员、各团体都要致力于“包容性增长”实现的实践。

(一)积极的伦理价值引导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条件

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发展,是“包容性增长”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现实延伸,把个人和社会、国家和集体相融合,消除了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价值矛盾,解决了社会发展的伦理困惑,有助于全民理念共识的形成。理念共识是凝聚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团结社会成员,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因此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伦理原则、伦理价值,认识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抓住“包容性增长”实现的关键。只有“包容性增长”成为人民所接受的价值理念,“包容性增长”才能在实施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保证正确的方向,避免远离幸福这个终极指标的增长方式。为此,把握民生,改善民生,将“包容性增长”理念带入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和工作行动中,让人民得到实惠,切实感受到“包容性增长”理念的优越性和巨大的推动性;同时,政府应以包容性心态,充分挖掘民众的智力因素,加快民主进程,在程序和决策上公开透明,让民众真正参与到社会发展与建设中来,在实践中将包容性增长内化为价值观念,以包容性增长指导其活动,从而为包容性增长打下的思想基础。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强调发展的正当性,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原则之一。由此,包容性增长需要保持经济的高速、有效与可持续的增长,创造大量高效、全面的发展机会。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内需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缺乏内在持续增长的动力。可见,实行“包容性增长”这一发展战略最紧迫的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只追求速度不讲究效率、质量与可持续性的思维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注意战略战术:以经济持续有效增长为推动力,以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主攻点,以产业科技创新为突破点,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等统筹发展为重要环节,将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落脚点,稳中求进。保障经济发展中三大产业的有序发展,坚持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推动第二产业向集约化、开放性转变,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同时,在发展主体上,维护不同团体、不同所有制企业正当经济利益的实现,大力扶持民间组织等社会非营利团体,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实现在发展秩序上有序公平,在发展方式上实现正当,在发展目的上明确合理。

(三)加强制度性建设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有力保障

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是“包容性增长”的又一重要内涵。发展机会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健全,经济发展创造再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都无法促进社会的公平,无法体现包容性,这无疑将影响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因此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包容,为社会成员提供同质均等的发展条件。具体来说,政府要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一方面要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关系,努力让居民的收入增长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另一方面要调节高、中、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推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回归,实现社会结构由“哑铃型”向“橄榄型”的转变;增加对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的投入,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参与经济增长过程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风险保障机制,重点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防止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保障民众居有其屋、病有所治,老有所养;等等。总之,加强政府的制度性改革和建设,使政府功能努力向服务性、指导性的转变,加快完善民生制度,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有力后盾。

“包容性增长”以人本原则为基础,以公平与正当原则为重要内容,幸福原则为终极目标。宏观上,它需要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保证整体性;微观上,它需要在发展中体现包容,顾及个人、小群体利益发展的保障与利益的协调。它是我国在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体现科学发展,实现我国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向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全方位协调发展转变的重要价值取向。

[1]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9-17.

[2]陆岷峰,张惠.“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辨析及实现要点[J].江南论坛,2010,(11).

[3]蔡丽波.包容性增长命题[J].商周刊,2010,(21).

[4]王俊奇.市场经济与“物的依赖”的生成[J].法制与经济,2011,(4).

[5]廖申白.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08.

[7]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32.

B82-02

A

1673-2219(2012)05-0058-03

2011―10―30

刘涛(1986-),男,河南濮阳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伦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包容性公平伦理
不公平
公平对抗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怎样才公平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公平比较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