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岭南冯氏集团与唐太宗孙的联姻

2012-04-08周忠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高力士冯氏慕容

周忠泰

(象贤中学,广东 番禺 511038)

论岭南冯氏集团与唐太宗孙的联姻

周忠泰

(象贤中学,广东 番禺 511038)

冯氏集团是南北朝至隋唐间的岭南豪酋,其最起码两次与唐太宗之孙进行联姻。论文通过探究这两次联姻的过程,肯定这两次联姻在汉越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肯定其改善了汉越关系,促进了岭南的稳定和发展,另外还分析了这两次联姻对高力士人生轨迹的影响。

岭南冯氏;李千里;李玮;高力士

一 冯氏是南北朝至隋唐间岭南最大豪酋

岭南冯氏本北燕皇族,在北燕即将灭亡之际,皇族冯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遂定居岭南[1]。自冯融之子冯宝娶俚人大族冼氏为妻[1]后,冯家遂代代为岭南豪酋,至唐初的冯盎,已拥有岭南二十几州,地数千里[2],“甲兵雄於一方,政化沓於千里”[3]P2605,子孙“历仕州郡者数十人,唐末犹为富室”[4],成为南北朝至隋唐间岭南最大豪酋,左右岭南平乱近四百年[5]。

二 唐太宗的四位孙子被流放岭南

李恪是唐太宗三子,甚得父亲太宗喜爱,太宗曾一度想以他代晋王(后来的高宗)为太子,但被权臣、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固争”所“止”[6],亦因此埋下祸根,在高宗即位后,“无忌常恶之……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李)恪”,其“四子,仁(后改名李千里)、玮、琨、璄并流岭表”[6],这是永徽四年(653)之事[7]。

显庆四年(659),武则天与许敬宗联合扳倒长孙无忌,显庆五年,李恪案得到平反,“追(李恪)王郁林,为立庙”[8]。

李恪四个被流放的儿子并不随李恪案的平反而离开岭南,李玮“早卒”[6],在永淳元年(682)“薨于广州南海县”[9],在岭南生活了近三十年。其余仨人,李千里到“光宅”间才“赦还”[6],相信李琨和李璄亦是这时“赦还”,仨人在岭南生活了三十二年。兄弟四人都是在父亲平反后,仍有二十多年生活在岭南,且都是到了谈婚论嫁之年龄,又是随时摘掉流人之帽的李唐宗室,实是有远见的岭南豪族“猎取”的婚姻对象。

现所知,四兄弟之中,最起码李千里和李玮是与岭南豪族冯氏集团联姻,李玮娶冯盎的曾孙女,李千里娶冯家的姻亲慕容氏。

三 唐太宗孙李玮与冯盎曾孙女的联姻

《洛阳大学学报》载有李玮墓志铭,作者未从联姻角度分析这墓志铭的历史价值,甚为可惜,现抄录如下。《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

王讳玮,字彦英。其先陇西成纪人也。自唐有天下,于今百龄。神武历昌,业崇五帝。我王神尧之曾孙,太宗之孙,高宗之犹子,睿宗之兄,今上之伯,吴国大王之第三子也。王胤紫薇之贵,当朱邸之尊。闻道天家,训风河汉。昔吴王帝之爱子,朝望攸归,虽魏武怜才,方之多愧,汉皇许善,对我何阶。然优宠特殊,各萌斯构。谗人发于左戚,妖迭兆于中台。桂折小山,兰枯长圾。王衔破家之痛,深覆巢之祸。号诉不达于天门,投俾遂居于海裔。安时委命, 与 物同尘。 寳 书瑶琴,日夜清韵。金鼎王粒,岁月忘形。诗穷大雅之篇,礼获中庸之美。嗟嗟,留落南越,吾何东周。永淳元年二月廿一日薨于广州南海县,时年卅有六。属少康继统,光武兴邦。茅土宠于玄泉,简书流于紫禁。神龙二年,追封朗陵郡王礼也。妃长乐冯氏,唐故大将军耿国公盎之曾孙。有贤明之德,有婉淑之容。行合母师,礼成归道。桃李含秀,兰芷扬芬。归我朗陵,克主中馈。清风远穆,韶颜有润。苹藻理诚,所以主祭。环佩和响,所以崇仪。组织是修,所以尽力。嗟乎共伯早逝,贞□(姜)独存。龙剑孤飞,凤桐半死。而六姻资其轨训,九族仰其典则。夫导男以义方,教女以贞顺。既勖之礼让,又申之以孝谨。皆光奉恩训,宣明师业,保成忠臣,荷构家范。若不尔何以声溢田族,事充朝典。乌呼!天不与善,而歼我寿,春秋七十有四,开元五年十一月廿五日薨于河南里之私第。嗣子等日号苍 ,心尽荼蓼。怀周公合葬之礼,奉诗人同穴之义。开元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迁厝于龙门之平原,礼也。然以陵谷易迁,盛德须纪,是勒金石,用旌贤茂,铭曰:

吴国不造,台阶兆妖,我王投窜,荒裔遥遥,九天叫尽,百罗谁悯,沉弃南越,谁用东周,心则委运,物何捐忧,礼乐斯落,书剑长休,奚灵思之,明远而性,命之不修,芝兰凋夏,松柏光秋,皇业中启,宠延昆弟,长圾崇岌,小山特立,紫泥时庆,朱邸代袭,婉兮淑德,母师为则,归我朗陵,妇道聿兴,九族环训,六姻谘问,教男既忠,示女令顺,盛业无朽,神宜与寿昊,巳欺蛟剑,俄飞西景,常没东川,不归对树,关塞出入,郊圻凝烟起兮,山尽寒风栗兮,草微明明,金石无味,音辉陵谷,虽改芳菲莫疑。

大唐开元六年岁在戊午十一月辛卯朔十二日壬寅[9]

李玮是“神尧之曾孙,太宗之孙,高宗之犹子,睿宗之兄,今上之伯,吴国大王之第三子也”,于永淳元年“薨于广州南海县,时年卅有六”。按此,李玮生于贞观二十一年(647),永徽四年被流放时,年仅七岁,显庆五年,其父平反时十四岁,在岭南生活了二十九年。

文中的“然优宠特殊”、“王衔破家之痛”和“我王投窜”等句,应就是指其父冤案和自己被流放之事。而“朗陵郡王”之号,是中宗即位后的神龙二年追封的。

四兄弟次序,史籍是“仁、玮、琨、璄”[6],但李玮墓志铭记自己为三子。又,李千里墓志铭记李千里“实长吴嗣”[10]P410~411,《册府元龟》亦说:“成王千里,恪长子也”[11]这样,李千里是长子可确定,而李玮和李琨次序可能互调,李琨为二子,李玮为三子。

又,李千里在神龙三年(707)去世时,年“六十有二”[10],则其生于贞观二十年(646),仅长三子李玮一岁,如此,则四兄弟可能是同父异母,这样,长三子李玮一岁的李千里才有可能是长子。

王妃冯氏是“唐故大将军耿国公(冯)盎之曾孙”[9],“春秋七十有四,开元五年(771)十一月廿五日薨于河南里之私第”[9],按此,其生于贞观十八年(644),比李玮大三岁。

他们婚期,以冯氏十五岁计,为显庆三年,但如此,李玮才十二岁,未免太小,且那时长孙无忌还把持朝政,李恪案未平反,李玮还是戴罪之流人,岭南权贵一般不会此时嫁女给他。故婚期最起码再推迟三年,即长孙无忌倒台,李恪案平反的显庆五年后,在龙朔元年(661)和龙朔二年间。这时,李玮已十五岁,冯氏十八岁。若再延后,冯妃婚龄又偏大了。李玮于永淳元年去世,按此,其与冯妃在南海生活了二十二年,儿女应亦是在南海长大的。

《新唐书》记李玮“子 ,本名 ”[6]。李玮墓志铭记冯妃“教男既忠,示女令顺”,“夫导男以义方,教女以贞顺。既勖之礼让,又申之以孝谨”,其去世时,“嗣子等日号苍”[9],故冯妃极可能为李玮生育多个子女,包括李 。

冯妃于“开元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迁厝于龙门之平原”,墓志铭应写于这时。

四 唐太宗孙李千里与冯氏姻亲慕容氏联姻

《全唐文补遗》收有李千里慕容妃的墓志铭,现抄录如下。

《大唐故成王妃慕容氏(真如海)墓志铭并序》:

妃讳真如海,字淑,赵郡象城人也。开国建候,晋有河山之锡;徂南自北,燕为赵魏之雄。固以动贤弈世,礼乐载德。启迪后昆,寅亮当代。公候必复,蝉绂增晖矣。父,皇朝十二卫大将军。威总五戎,早拜登坛之宠;赠加八座,终光曳履之荣。义薄时谣,声溢拜央。是以德流后胤,庆属阴明。夫人则府君之季女也。兰资明秀,蕙性柔婉。生而知礼,动必合仪。修组训而识训,奉箴图而先觉。往属皇运中圮,亲贤路塞,贾生投□,屡有长沙之悲,赵王即虏,非房陵之恨。王以谪居荒隅,空伤赋鸟。妃以族行炎海,遂 讬 乘龙。荔浦来归,桂宫成兆。有符天赞,终庆宜家。德我齐姜,早识四方之志;叶彼秦偶,复见三从之仪。中兴昌历,天飞在御。成王则磐石崇贵,元妃乃衡珈赐册。暮雨朝云,不接荆台之梦;流风回雪,宁追洛水之游。宜家以螽斯成咏,主馈以鹊巢是德,岂谓母后干政,爱子弄兵。王总钤韬,朝疑逆顺。萧墙飞祸, 崐 玉同焚。曲池即平,高台又倾。梁园竹林,尽染南湘之泪;小山桂树,空照西园之月。誓柏为志,方咏恭姜之诗;徒宅垂仁,终成孟宗之德。礼光女则,行满宗华。苍苍不仁,贤淑委世。开元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寝疾于洛阳劝善里私第,春秋七十有五。夫人窈窕之美,禀自河洲。娴和之仪,播于琴瑟。采苹兴咏,每从南涧之滨;训子为文,自有东征之赋,肃雍以四德无替,浣濯而六行兼修闺阁,义同娣姒。孤桐半死,初崩杞妇之城;双剑同沉,终启滕公之室。开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合葬于京兆同人原,礼也。嫡孙 郕 国公浚等,哀 靋 集蓼,孝过毁棘,怨凯风之徒攀,忽寒泉而冈极。玄兆斯安,荒郊岁残。白日兮山门晦,青凝兮多龚夜寒,庶勒铭於幽础,播秋菊与春兰。[12]P111-112

李千里因李恪案被流放岭南和神龙三年追随李重俊诛武三思等事,志铭有印证,即“往属皇运中圮”和“萧墙飞祸”等句。

诛韦后失败,慕容妃似乎并没受太大的牵连,到开元十三年(725)才“寝疾于洛阳劝善里私第,春秋七十有五”。按此,其生于永徽二年(651),以其十四结婚计,其在麟德元年和成王结婚。

按前文,李千里生于贞观二十年,如此,则其被流放时年仅八岁,其墓志铭亦谓“总角”[10]。这样,麟德元年和慕容氏结婚时,其为十八岁,至“光宅中”“遇赦还”[6],婚后和慕容妃在岭南生活了二十年有奇。

他们的子息,志文不记其子,只记其嫡孙郕国公李浚,而李千里墓志亦不记其子,只记“孙(李)瓘”[10]。而史籍记李千里子李禧随父诛武三思,事败被害[6],这样,则李浚、李瓘或是李禧之子。政变时,李禧能参加,已结婚生子,由此可知,李禧应是出生并长大于岭南,应是慕容妃之子。

慕容妃“父,皇朝十二卫大将军”,是“府君之季女也”[12],按当时岭南刺史多由岭南豪酋担任的情况分析,慕容妃父亲是岭南的豪酋,又做过帝皇的宿卫。

开元十四年,慕容妃与景云元年葬在“铜人原”的李千里[10](慕容妃志文写作“同人原”)合葬,墓志铭应是写于这时。

需要特别考究的是慕容妃的身世。慕容妃,名真如海,从姓名看,是北方鲜卑族人。两晋时期,慕容氏先后建立五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北燕较特殊,其先是由慕容氏的养子建立,后由冯氏夺得),共存一百余年。慕容妃应与这些燕国有渊源,因其墓志铭说其是“赵郡象城(今河北隆尧县)”人,其家族“开国建候,晋有河山之锡……燕为赵魏之雄”,这正与五燕历史相符。志文又有“徂南自北”和“以族行炎海”语,说明其家是从北方由海道主动整族南迁的。

但众所周知,慕容氏是游牧民族,长于骑马,不谙乘船航海(西燕在内陆,更不会“族行炎海”),整族航海数千里到岭南,似不可能。且他们多长期与南方政权为敌(前燕之亡实是因与东晋打仗耗尽了国力,南燕则是直接为东晋所灭),以鲜卑人刚勇性格来看,他们是不轻易投敌的,且就是投亦不必以“行炎海”这危险的方式投。因此,慕容妃是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之慕容族的可能性很小,是北燕的慕容族则极有可能。

北燕虽是汉人从慕容家族手中夺得,但其与慕容族并非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反而是生死与共的关系,这体现在北燕冯跋宠爱慕容皇后一事上。

北燕太子是嫡妃王氏子冯崇,但冯弘因宠幸慕容氏,竟改立慕容氏为皇后,废冯崇改立慕容氏子为太子。后来,北燕被北魏攻打,献小女儿兴平公主给北魏求和,但北魏要北燕送太子,即慕容皇后的儿子为人质,慕容氏不同意,冯弘竟宁亡国亦不送太子到北魏。穷途末路之时,大臣刘滋再次劝冯弘尽快将太子送出,冯弘竟大怒,杀刘滋[13],最终导致北燕灭亡。由北燕冯氏与慕容氏这种生死与共的关系可推知,如北燕冯氏有外逃的机会,定会带上慕容族的人。

又,汉人政权的北燕由于与南朝有文化上的同源关系,加之长期被北魏侵凌,需要与南朝联合抗北魏,其一反各燕国与南方为敌的做法,与南朝修好。在危急之际,亦多向南朝求救,元嘉九年(432)“遣修之南归求救”,又元嘉十二年,“遣使诣建康称藩奉贡”,后又“遣右卫将年孙德”到刘宋求援[13]。在北燕即将灭亡之际,冯弘亦还遗使向刘宋求援,而刘宋亦出援军七千援救[14]。

在北燕与慕容氏生死与共,又与刘宋关系良好的同时,笔者发现,慕容族“徂南自北……族行炎海”的南下情况与冯氏“以三百人浮海归宋”的南下情况极为相似。又,慕容族南下后既是岭南豪酋,又做皇帝宿卫的情况,与冯家之冯盎冯智戴既做岭南的豪酋,又做皇帝宿卫[15]的情况亦极为相似。又,慕容妃是由“荔浦来归”的,荔浦在唐初属桂州,是冯家在唐初所拥有的八州之一[1]。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慕容氏是和冯氏一起南下的,冯业南下的“三百人”中,有其姻亲慕容氏,慕容妃应是冯家姻亲后裔,当冯家在南方发迹时,慕容家自然就有人在冯家的势力范围任州刺史,慕容妃自然就是岭南“府君之季女”了。

五 李琨、李璄也是和岭南豪酋联姻

这件事体现有二。一、他俩回北方时,已是三十二岁以上的中年人,按李千里和李玮在其父平反后分别和岭南豪族联姻的情况来分析,李琨和李璄亦不会独身。二、李琨有子曰李祎,李祎在天宝二年(743)以“八十余”[8]的寿年去世。按此,其出世在龙朔二年(662)左右,由此推其父李琨的婚期亦是这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李琨还流放岭南,恰好亦是李玮娶冯妃的时间,与李千里娶慕容妃的时间亦仅差一两年,由此可见,李琨亦是与岭南豪酋联姻的。相信李璄的情况亦相仿。

而且,他俩有可能又是与冯氏集团联姻,体现有二。一、李氏兄弟中,李千里是最得武则天赏识,他改名为“千里”,即是因武称他为“千里驹”[6],加之其婚姻亦与岭南豪酋有关。所以,从各方面来看,岭南发生叛乱,李千里最有可能被派往岭南的。但“圣历中,岭南獠反”,朝廷却“敕(李)琨为招慰使,安辑荒徼”,而且效果很理想,“甚得其宜”[8]。在李琨“长安二年卒官”[8]后,长安三年朝廷才以李千里为“岭南安抚讨击使”,实是接替李琨。为何岭南叛乱时,下岭南的不是李千里,而是李琨?而当李琨去世后,李千里才接任?笔者认为,这显示朝廷认为李琨是第一人选,李千里只是第二人选。而李千里娶的是冯氏姻亲慕容氏,李琨如何会比李千里更优呢?答案是李琨可能亦与“早卒”的李玮一样,与冯氏联姻,故才有这现象。二、开元十七年,李琨子李祎“节度朔方,宇文融畏其权,讽侍御史李宙劾奏之。祎密知,因玉真公主、高力士自归。翌日,宙通奏,帝怒,罢融为汝州刺史”[16]。李祎遇到的麻烦事,保密性要求很高,万一让对手知道,一改口,自己反而陷于有口难辩的境地,犯陷害忠良之大罪。玉真公主是玄宗的妹妹,她与李祎都是李唐宗室,李祎找她商量是可以理解的。但令人费解的是,李祎亦找岭南冯氏家族的后裔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冯盎曾孙)商量,这说明他与高力士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亦侧面体现李琨可能与冯氏联姻。

综上所述,李琨、李玮与岭南豪酋联姻,且李琨子李祎在岭南长大,是基本可以肯定的,且联姻对象很可能还是冯氏集团。

六 联姻的作用——汉越两族的桥梁

(一)联姻成为汉越两族桥梁的有利因素

1.李氏兄弟熟悉岭南。李氏四兄弟在岭南生活了三十多年,就是第二代,如李千里之子李禧,李琨之子李祎,亦都年近二十才回北方,故他们对岭南风土人情是相当熟悉的,这为日后代表李唐和岭南豪族沟通打下了很好基础。

2.李氏兄弟及其子孙地位颇高。李氏四兄弟除李玮外,其余三人都回到北方,李千里和李琨还为朝廷所重用。子孙又多封王封候,李千里子李禧是天水王,孙李浚是郕国公,李琨子李祎是信安郡王,官至节度使、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8]。李祎子李峘、李峄和李岘在肃宗、代宗两朝很显赫,“(李)峘为户部尚书,(李)岘为吏部尚书、知政事,(李)峄为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兄弟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冠时”[17]。这使联姻作用得以最大化。

3.冯氏集团有和朝廷保持联系的思想。据王兴瑞的考证,冯盎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去世[18]P79。冯家随即在永徽元年(650)与宰相许敬宗联姻,许敬宗女儿在龙朔元年(661)去世[19],冯氏集团随即在龙朔二年至麒德元年(662–664)间最起码两次和唐太宗孙联姻,四事时间上很连贯,这应不是偶然的,是冯家有和朝廷保持联系的思想表现。

另,这点还体现在冯氏集团如此果断地与还是流人的唐太宗孙联姻一事上。因为这事说明,冯家虽偏于岭南,但对朝廷动向非常了解,知道长孙无忌已倒台,李恪案已平反,预测到李恪四个儿子可能回朝做官,故才如此果断地与还是流人的李恪之子联姻。如不是有和中央保持联系的思维,是不会对朝廷如此了解的。

4.冯氏集团是岭南最有影响力的豪酋。这点详见上文第一节。冯氏集团的这种影响力,使联姻作用得以最大化。

(二)冯李联姻成为汉越交流桥梁的表现

冯李联姻成为汉越两族交流桥梁,可从李千里兄弟所任之职多与岭南有关,且多有衔接性中看得出,这点前文已有体现。补充的是,李千里又曾“领广州大都督、(岭南)五府经略安抚大使”[8]。所以,李千里墓志铭有“播仁风于南海”[10]的赞语。

另外,高力士父亲冯君衡事件之善后亦体现了冯李联姻成为汉越的桥梁。“圣历中,岭南獠反”[8],这次“獠反”是与冯君衡被籍没的时间是一致的[5],所以,这次“獠反”很有可能是冯家为冯君衡伸冤的行为。所以朝廷派李琨南下招慰,汉越关系遂得以缓和,最后结果是“甚得其宜”[8]。

李氏兄弟的子孙延续多代在中央政府都地位显赫,而冯氏集团在岭南亦延续多代都极富影响力,所以,这联姻在汉越间的桥梁作用强大而持久。

七 联姻对高力士的影响

(一)联姻使高力士上京

由于高力士是李千里献给武则天的,所以学术界多认为李千里是抄冯家,阉割高力士之人。其实这很不妥,冯家被抄、高力士被阉割在圣历中[5],南下“招慰”的是冯家小舅李琨,李琨在长安二年“卒官”后,李千里在长安三年才南下岭南,二者在时间上不吻合。

其实,这事与古代籍没制度有关。所谓籍没,就是所有财产充公,人亦“充公”——妻和成年子女为奴婢,未成年女儿为乐伎,未成年儿子被阉割为太监。而高力士当时未成年,故被阉割,与长安三年才再次来岭南的李千里无一点关系。

相反,高力士是李千里兄弟解救出来的,应是圣历中,南下“招慰”的李琨把高力士解救出来,后来,李千里继任,高力士遂被李千里献给武则天,从而走近中央集团。从高力士这被阉割的人的角度来说,李千里兄弟是帮助自己之人,是有恩而不是仇敌的。

(二)联姻使高力士追随李唐,做李唐的忠臣和功臣

高力士与冯妃同是冯盎曾孙,高应是李玮小舅,睿宗的堂小舅(李玮是睿宗堂兄),玄宗的堂舅父,且李千里兄弟对高力士又是有恩。认识这种姻亲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唐玄宗诛韦后和太平公主等政变中,高力士为何如此坚定地站在李唐一边,玄宗登基后,玄宗为何如何信任力士,力士又为何如此忠诚于玄宗了。

[1]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8][1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张说.冯君衡墓志铭[A].隋唐五代墓志铭:陕西卷第1册[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4]黄佐.广东通志[M].广州: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1999.

[5]周忠泰.唐高力士祖父之迷和高力士父亲被杀二事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

[6][15][1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郑炳林,张全民,穆小军.唐李恪墓志铭考释与有关问题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7,(3).

[9]贺玉萍.朗陵王墓志铭的历史和文艺价值[J].洛阳大学学报,2007,(3).

[10]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一辑[Z].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11]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二辑[Z].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13][1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8]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M].北京:中华出局,1984.

[19]广东省博物馆,电白县博物馆.广东电白县霞洞墟唐墓简报[J].考古,1986,(1).

K928.6

A

1673-2219(2012)05-0048-04

2012-03-01

周忠泰(1968-),男,广东高州人,象贤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冼夫人文化研究。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高力士冯氏慕容
怎样才算“看见”一幅画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
复制还这么了不起
勇于试错是进步的开始
破案赚酒
哭来的官位要还回去
破案赚酒
唐朝“第一太监”高力士并非奸臣
冯邦与他的《中华冯氏史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