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水滨义语词研究

2012-04-08王林娥

关键词:毛传大雅尔雅

王林娥

《诗经》水滨义语词研究

王林娥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内容广泛,语词丰富,是研究春秋中期以前汉语的重要语料。《诗经》里出现了很多与水边有关的单音节词,对这些词进行共时和历时的研究,对词汇学和文献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水滨义;语词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语言优美典雅,其中涉及到很多水滨义语词,这些语词虽然均表示水滨义,但它们所涵盖的范围却有所差异。研究这些语词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诗句的意义非常重要。

一 按与水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两大类

1.表示在水中间。

(1)沚:《国风·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毛传》:“沚,渚也。”[1]孔颖达《疏》:“渚、沚,皆水中之地,大小异也。”[2]许慎《说文解字》:“小渚曰沚。从水止聲。”[3]郝懿行《尔雅义疏》:“沚小于渚,不可居处,但容止息而已。”[4]根据以上注释可以看出,沚主要表示水中的小块陆地,且人不可居住。根据郝懿行《尔雅义疏》的解释,沚比渚小,人不可居住,只能暂时停留。

(2)渚:《国风·召南·江有汜》:“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毛传》:“渚,小洲也。”郑玄《笺》:“渚,水外之高者也。”[5]郝懿行《尔雅义疏》:“是渚亦可居处,故韦昭《齐语》注水中可居者曰渚。”李善《文选注》:“洲中有草木曰渚。”[6]《诗集传》:“‘渚,水中高地也。’”[7]从以上各家的解释来看,渚与沚的区别主要在于大小的不同,渚人能够居住,而沚则不能居住人。

(3)坻:《国风·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郑玄《笺》:“坻,水中之高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坻者,水中可居之最小者也。”[8]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坻为水中小渚,微高于水。”[9]根据《尔雅》和段注的解释,可知坻是水中人鸟物可居住的最小的陆地。

(4)洲:《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释名·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洲,聚也,人及鸟物所聚息之处也。”[10]扬雄《方言》:“水中可居为洲。”[11]粱顾野王《玉篇》:“洲,水中可居也。”[12]以上各本解释大体相同。

以上四个词语均表示水中小块陆地,只是面积存在大小的差异。其中,州的面积最大,渚次之,一般指人可居住的水中小块陆地。而沚的面积相对较小,大多为禽鸟的临时栖息地,人不可居住。坻的面积最小,大多芦苇丛生,不适合人类和禽鸟居住。

2.表示在水边。这类表示水滨义的语词都有表示水边的意思,但又不完全等同,有常用和不常用,主要和次要之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水滨义是常用义。

①滨:《国风·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毛传》:“滨,涯也。”王凤阳《古辞辨》:“滨,泛指陆地和江、河、湖、海相邻接的地带。”[13]雒江生《诗经通诂》:“《说文》:‘频,水崖,人所宾附也,颦蹙不前而止。《毛传》训滨为涯,正以滨即频之假借也。”[14]可见,滨是指水滨,且面积较大,且滨是频字之假借。

②浒:《国风·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毛传》:“水厓曰浒。”孔疏:“浒、滨、涯、浦,皆水畔之地也,同物而异名也。”根据以上的解释,可见浒乃指水边,且多表示江、河的水滨。

③涘:《国风·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毛传》:“涘,崖也。”《说文》:“涘,水崖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涘,音俟,涯也。”[15]故涘多指紧靠水边的位置。

④漘:《国风·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漘。”

《毛传》:“漘,水隒也。”《尔雅》:“夷上洒下,不漘。”郭璞注:“涯上平坦而下水深为漘。”[16]根据以上的解释,可知漘多指接近水边,但比较陡峭的河岸。

⑤湄:《国风·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释名》:“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汉语大词典》五卷:“湄,岸边,水和草相接的地方。”[17]可见湄之于水,就像人的眉毛之于眼睛的关系,所以湄当训为水草交界的水边。

⑥潀:《大雅·凫鷖》:“凫鷖在潀,公尸来燕来宗。”

《毛传》:“潀,水会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潀,崖也。崖,方也。崖与涯同,方与旁同。以潀为崖。”[18]潀本指水的交汇处,但从相同位置词语的运用来看,“凫鷖在*”,这里的“*”应引申指水滨之义,故训潀为水边之地。

⑦濆:《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毛传》:“濆,涯也。”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一:“濆,水涯也。”[19]从以上解释来看,濆表示水厓。

⑧浦:《大雅·常武》:“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毛传》:“浦,涯也。”《汉语大词典》:“浦,水边,河岸。”可见浦主要是指水边,且多指河、湖的水边。

一是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对日战争的第一枪。江桥抗战表现出中国军队不畏强敌,与日本侵略者奋战到底的决心和坚强意志。江桥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组织、有规模最早的一次。江桥抗战吹响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号角,是中国军队抗日的第一战,改变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在东北进攻侵略屡屡顺境的局面,同时向世界人民宣示了我中华军民抗战的决心和意志。为中国14年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⑨泾:《大雅·凫鹥》:“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

《诗经通诂》:“段玉裁曰:‘《笺》本作泾,水中也,故下云水鸟居水中,今本误作水名。’其说是也。今按《尔雅》:‘水直波为泾’。‘在泾’正泛指水中有直波处言,非泾渭之泾。”比较诗文,“凫鷖在*,”, 这里的“*”应指水滨之义,故泾当训水边之地,不应指水名。

以上这些词的区别主要在于水边位置。古人行文为了避免同一词在上下句中重复使用,往往改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表达。所以,《诗经》中就出现了这么多含水滨义的同义词。

(2)水滨义不是常用义。

一些语词水边义并不是其常用义,《诗经》里主要运用假借。例如,

①汜:《国风·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汜,假借为涘,水边。”[20]汜的本义指由干流分出又汇合到干流的水。依照上下章相同位置出现的词渚、沱,这里当从朱骏声的解说,汜是涘的假借字。

②冸:《国风·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③频:《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频。”

《毛传》:“濒,厓也。陈奂《诗毛诗传疏》:“濒、滨古今字,俗省作频。”[21]频的本义是屡次、连次,如梅膺祚《字汇》:“频,连也。”[22]]《诗经》用频之假借义。

④干:《国风·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毛传》:“干,崖也。”郭锡良《古代汉语》:“寘之河之干兮” ,注:“干,通‘岸’。”[23]干的本义是盾牌。如《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舞干戚。”注:“干,盾牌。”[24]从《诗经》的文意来分析,这里应是通假关系,干当训为水边。

(3)水滨义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

①侧:《国风·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诗集传》:“侧,傍也。”河之侧,即河之旁,因有崖岸义。侧,《说文》:“侧,旁也。”这里用的是侧的本义,即“旁”的意思,故此处训侧为水边。

②沙:《大雅·凫鹥》:“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毛传》:“沙,水旁也。” 孔疏:“沙是水傍之地。”沙的本义指非常细碎的沙粒。《诗经》里用的是沙的引申义“沙滩”,所以,沙就是今天所说的沙滩,可耕种。

二 从句式运用方面来看,这些水滨义的词在《诗经》中常常对举而言

例如,《诗经·国风·秦风》: “……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同义词在不同章节里对举使用,除了能增强文章的气势,避免重复单调而外,还起到增多句式变换的作用,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三 从词语的发展情况来看,古今语词演变有以下几点规律

1.是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演变的规律。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为主。

2.是用字由繁到简。古代有些字笔画比较繁难,人们为了交流的方便就用一些笔画简单且意义相近的字或词来代替。

以上从《诗经》中涉及水滨义的语词入手,对这些词在使用、意义和发展演变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了解并掌握它们的异同,能加强我们对《诗经》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的体会诗意的准确性。《诗经》精湛的语言艺术,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典雅的审美情趣。

[1]毛亨.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孔颖达.诗经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许慎,撰.说文解字[M]. 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04.

[4]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郑玄.毛诗传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李善,注.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扬雄.方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3]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6.

[14]雒江生.诗经通诂[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15]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6]郭璞.尔雅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辑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6.

[18]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释慧琳.一切经音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1]陈奂.诗毛诗传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1.

[22]梅膺祚.字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6.

[23]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24]郭璞传.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ClassNo.:H13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ResearchontheWordsConcerningWatersideinTheBookofSongs

Wang Lin’e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s which is take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guistic materials for the ancient Chinese study for its rich words used in those poems before the Mid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There are many single syllable words concerning waterside in the Book of Songs. It is significant for vocabulary and literature study .

The Book of Songs ; waterside ; words

王林娥,在读硕士,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专业2010级,江苏·徐州。邮政编码:221116

1672-6758(2012)01-0131-2

H131

A

猜你喜欢

毛传大雅尔雅
《毛诗故训传》的修辞观研究
大雅之堂与大雅
“兴”的话语和《诗经》
周春《尔雅补注》《尔雅广疏》考辨*
小心翼翼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大雅正声 继往开新——中华诗词“求正容变”再认识
笔墨筑大雅 撇捺写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