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艺术教学
2012-04-08王承
王 承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艺术教学
王 承
艺术教育具有培养品德、增进智力、开发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艺术教学可使课程人性化,连接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有效提升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视野;艺术教学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作为学校教育之“副科”的时代即将结束了。现代人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每一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并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将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和增长点,作为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学校中的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 大学艺术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后,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的缺陷,从而认识到了艺术的意义。艺术是人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我们可以从艺术欣赏中获得灵魂的感悟和升华,它满足了我们追求愉悦,和谐等审美心理需求,给人以创造的启迪。因此,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
为了提高效率,配合社会分工,现代大学采用了分科、分专业为基本特征的学科制度与大学组织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模式即以“校——系——专业”为代表的系科制度,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称为专业教育,是我国向前苏联习得的结果。诚然,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各类学术的继承,但专业教学模式的教育,造成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分离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弊大于利,无法彰显出高层次大学的研究功能,更不利于新类别的发现和新学科的创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派了部分画家到苏联学习,他们带回了苏联的现实主义,在这里,我不可否认现实主义对造型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如此,也禁不起让全国的画家都搭在现实主义创作的这一条船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是一句空话,正如中国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能把华夏五千年文化底蕴发扬光大的艺术家,不是只会生搬硬套,跟着工序,一步一步完成指令的画匠。
令人惋惜的是,现今各大院校的艺术教育依然实现采用了“院——系——专业”的学科制度,划分非常详细。以“纯艺术”为侧重点的美院举例,院内设有国、油、版、雕,壁,美术史系五个系别,系下分专业,国画分山水,花鸟,人物,根据其表现手法,山水再分水墨山水和工笔山水,花鸟再分水墨花鸟和工笔花鸟,人物再分水墨人物和工笔人物。在这里,大学好似担当了培训机构的职能,让人不由反思,大学精神和意义在哪里?
学科划分详细的局限性很大,它在重视知识高度分化要求的状况下,忽视了对知识综合的运用能力,从而在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使得本部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这绝不是个好现象,也不是希望艺术能长期发展的人所希望的。
古代的大文豪苏轼,是个诗人,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政客,他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一个方面,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他只关注自己的仕途,或者只喜欢写诗作词,他还是现在这个让我们后人望尘莫及的大家吗?
二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艺术教学的追求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高潮,通识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新的理念和思想。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得学院帕卡德教授第一次把它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就越来越广泛被学者拿来研究。
通识教育至今仍然没有公认的明确的字义,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它的界定各不相同,纵观通识教育的基本思想,在东方,它贴近儒家的“君子不器”和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现今已经开展了十五年的素质教育;在西方,又可追述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自由人教育”。作为新的理念,引进中国后,它便掀起学术界一个高潮,人们很容易把它往自由教育上靠,但它的本质和自由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自由教育是培养贵族的,宗旨是完善的理性,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普通人为目标的,它涉及的知识和学科领域比自由教育广阔得多。
通识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同,它之于人的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逐步被国内教育界接受和认同。通识教育没有硬性的专业划分,给人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我们常把大学比作象牙塔,即这是一个纯粹的,追求真理关注人文的学术圣殿。在没有外界物质干扰诱惑下,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所喜欢的,顺其自然的发展。艺术是广博的,跨文化的,无国界的。常宁生教授在《穿越时空——艺术与艺术教育》一文中说过:“艺术学和美术学研究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门类既应该保持学科自身在一定范围内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同时也应具备在整个现代学术文化背景中的开放性和同步性。面向21世纪的中国美术学在学科规范化的同时,也必将在整个国际人文社会学科界赢得自身应有的学术地位。”
我们必须承认,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它反应了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板一眼的教条,在某种程度上说,扼杀了创造的灵感。太详细的专业划分及对其他专业的忽视,使学生很容易一头钻进自己的专业,从而对其他专业没有过多的了解,创作的时候又不免要对自身狭窄的知识面感到无力。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革,近些年引进来的通识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艺术教学的对策和方法
大学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阶段,理论教育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实践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
欧美的专业院校强调综合能力,以设计为手段的就叫实用艺术,下面没有工业设计,环艺设计之分。除此之外,他们在时代的需求下,提出了美术治疗理念,觉得可行后,就在高校中增加了美术治疗系,这一点完全符合创新逻辑,值得我国学习。
然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和欧美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这两年的报告,我们不得不承认,通识教育在大多数学校推行得并不顺利,这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究竟是什么阻碍了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首要的原因就是功利主义。
拿我所在的大学来说,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必须在经济,法律,管理三个学院修满十八个任选课学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院的限选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习得本专业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为自己所用。然而,我们得到的反馈是,学生们并不热爱这些课程。原因各方各面都有,总结后却不难发现里面有一个共同点——学生们觉得这些选修课没用,更让人吃惊的是,高考上来的美术生有很多并不喜爱自己的专业。
高考为大学选拔人才,大学为国家输送人才,强大的功利主义却给大学精神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雾水,成为了通识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阻碍。考上好高中才能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才能有个好工作,艺术考生中有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而选择美术,而是直奔四年之后的本科文凭。令人感到可笑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把自己毕业生的就业率当成自己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狭隘面,现今的大学更是扩大了学生心中的狭隘面。从短期来说,它成功地扮演了一个服务政府,社会,市场的角色,但从长期来说,具体的功利层面并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后者却往往比前者更重要。
教育教育,“育”大于“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先。大学把生存技能教给学生的同时,不能忘记育人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大学不是培训机构,不应该沦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它的精神决定它远远高于前者,若艺术学院仅仅满足为社会提供画匠,它的学术势力,学术价值,学术教育肯定要受到削弱。把“教”一字等同于“教育”两字,就是把专业教育等同职业训练挂钩,排除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艺术学院必将沦为科学发展的附庸,而这绝对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象。只有削弱功利主义的影响,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模式,我们才能得到一个纯粹的,充实的精神殿堂。
四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艺术教学的前景和展望
通识教育是个舶来品,起源于欧洲,形成在美国,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集合。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即让受教育者在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难想象,接受了这类教育的学生,首先避免了知识面不足造成的空洞,对不同学科有一定了解,其次又能自我反思,汲取知识中智慧的精华。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通识教育在我国已经从理论探讨走向了实践领域,美院内部研究所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它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各专业联系,从而达到淡化专业,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艺术教育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应对美术自身的变化保持敏锐的感受性,尽量运用美术领域的最新成果,起到与时俱进作用,进而在通识教育的体系之中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艺术提供更全面深刻的教育,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情感、直觉、非理性等层面,而这些是科学所做不到的。人类发明各种艺术,以表现现实、理解世界,让生命更丰富,并与人分享这些感知。艺术可提高认知、丰富课程,更可连接其他各种知识使课程更全面。因此,没有艺术的课程毫无完整可言。
表达个人感受时,艺术可作为创意学习的媒介,引导学生发挥潜能,探索他们的生活,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更进而开创未来。学生可透过艺术而跨越不同文化,发现与他人的共同联系,世人都是透过艺术表现自我,与其他人沟通。因此,艺术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校持续关注艺术并提供支持,这样才能够成为更杰出的学校。
当我们将时间放长远了来看,在通识教育视野下,由于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教育目标,大学艺术教育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教育研究必须跳出以往分门别类研究的框框,在对艺术教育做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不同形式、不同性质、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对这种艺术教育一体化及良性互动关系的认识和研究无疑将会大大推动我国整个艺术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常宁生.穿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李萍.论高等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及现状[J].社会纵横,2009(9).
under the vision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art teaching
Wang Cheng
Art education presents some aspects of functions— developing character and improving intelligence,developing creativity and rising aesthetics,as well as promoting a 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The paper claims that under the vision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art teaching can make courses humanity and connect with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so that improving education effectively.
general education;vision;art teaching
G642.0
A
1672-6758(2012)01-0010-2
王承,硕士,讲师,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研究方向:油画及艺术教学。邮政编码:233000
Class No.:G642.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