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时期女子教育影响探析

2012-04-08

关键词:女学意识教育

耿 素

晚清时期女子教育影响探析

耿 素

晚清时期,由于女学教育取得了合法地位,女子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她们接受教育后反过来影响当时未受教育的广大女性,这是晚清女子教育的成功之处。表现在社会意识、婚姻观念的变化等。

晚清;女子教育;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从主权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晚清中国人自我觉醒的过程。而对中国的广大女性来说,开始萌发自强自立的意识,可以说是女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晚清时期的女子学校由民间提倡而兴起。提倡的原因有很多。如康有为认为改变晚清时期政治生活中只有男性的界面,必须办女学,人口总数占一半的妇女是不能忽视的。在晚清时期大力提倡兴办女学的声浪中,梁启超的言论更激进。他在《变法通义》中的《论女学》一文中指出:“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国家贫弱的根本是女子没文化。文中“国何以强,民富斯国富矣;民何以富,使人人足以自养,而不必一人养数人,斯民富矣”。因此他提倡办女学的目的是培养女子的自立自养能力,减少男子的负担。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世人祗知男子不读书吃亏,不知妇女不读书,孤陋寡闻,吃亏更大 。”女学堂的创办者及实际主持人经元善的表述充分体现了他对于教会女塾独揽中国女子教育局面的忧虑。“实因传教女士,所设女塾,已经至六七所,每所学生数十人,日久无不信奉耶稣之教,故视以为不可再缓,至为切要之图。”[1]还有当时的新知识女性从男女平等的角度也要求兴办女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晚清政府于1907年正式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从此女子获得了上学的合法权利,但仍有很多限制。由于女子教育很少触犯旧体制的利益,在清政府的提倡下发展速度很快。晚清女子教育是在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女子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传统女学部分相同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科目,如天文地理方面,手工、音乐等,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体现女子学校办学宗旨,女学生能自立自强,争取女子就业,表现了女子教育内容的丰富。还有些科目是男子学校所没有的,如手工等。“晚清女子教育补充和完善了现代教育学制,扩展和丰富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启迪和深化现代教育思想。”[2]在《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教授各学科,当体认各学科之要旨,于今日世界情形之适宜者用意教导”,从学堂章程中可以看出女子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实用之人才,培养女子的自立能力。

由于女学的兴起,女教师缺乏的现象很普遍,这给女子从事教师职业提供了时机,特别是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使很多女子可以选择她们喜欢的职业内容,进而使她们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如护士学校、女医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女子体育学校等,出现了一批新的职业女学,改变了过去女子只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改变了女子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意识。使女子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社会各类职业。在这些新知识女性的影响和感召下,很多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中国妇女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为自身解放和国家的兴旺尽一份力。民国成立之初,“在民主共和旗帜的指导和更加高涨的‘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女子职业更向多样化、专门化方面发展,妇女解放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些是与晚清女子教育、女子职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分不开的。”[3]从以上晚晴女子所设置的科目和所学的内容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教育对晚清女子教育的影响是很深的,其表现在:

一 社会意识增强

1905年,俄国国内爆发革命之后,给晚清社会很多震撼。一部分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政治的参与意识增强。她们认识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意识增强。进步女学生在她的文章中写道,为国民者,当尽国家义务,为国家着想。这种精神境界是晚清女学没办之前所没有的,受过教育的女性,把自己和国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种“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影响了每一个求学的进步女生,更重要的是使中国女子一扫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态度,国家思想深入人心。”[4]同时晚清一些接受过教育的女学生认识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纷纷成立带有政治色彩的团体和学会。如1903年成立的共爱会,1904年上海宗孟女学成立的对俄同志女会等。还有的女学生亲自投入到推翻清朝的革命运动中。晚清女子教育虽然处于起始阶段,但接受过教育的女子社会意识大大增强,女子也萌发了参政的意识,对政治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 自主意识提高

在中国的旧传统中,女子只能呆在家中相夫教子,女子是不需要学习知识的,这就是中国人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是无权接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她们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兴女学的宣传冲击了封建的伦理纲常,也冲击了女子学习的欲望,使她们意识到女子也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自己养自己,不必完全靠男子,新女学开设的课程很多,与传统科目相比,更趋向培养女子的自立自强意识,如缝纫、刺绣等。还有女子师范学校,女子护士学校,女子职业技术学校等。都是面向女子的自主意识的培养。晚清时期,女子留学可谓是惊天之举,金雅妹、柯金英等四位女性赴美留学。她们把留学看做是争取和男子平等的权利。这几位妇女的留学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很大,说明这一时期女子的自主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据1909年清政府学部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已有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14054人(教会女学除外),出国留学的女子越来越多。女子留学的主要动机是争取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1902——1912年间,这十年一部分知识女性接受教育后,又积极创办新式女校。知识女性的办学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追求平等解放,实现自立自主的一种表现。她们不仅办女学,而且还办女报,以此来唤醒女子的自强自主意识,从此晚清女性的自强自主意识,有所提高。很明显女子求学求知的目的就是追求自强自立,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说明这部分知识女性不仅自己追求自立,还带动姐妹们进行自立,同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更进一步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5]

三 社会陋俗有改变

社会陋俗主要指缠足、溺婴和迷信等。在维新运动时期,维新人士就把戒除妇女缠足作为一项社会改革,大力宣传缠足的危害。在他们宣传下,许多女性也纷纷行动起来,如秋瑾等,成为不缠足运动的主力军。由于广大女性深受缠足之苦,所以放足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不缠足会,尤其是湖南办得很成功,有些开明之士不让自己的孩子娶缠足之女。此后,不缠足者就变得很少了,女性进一步认识到不缠足是争取男女平等、自我解放的表现。

清代有溺婴之风,封建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许多女婴失去了生命,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提倡女权、反对溺婴的呼声增强,民间溺者渐少。晚清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更新,还表现在迷信风气的消减。求神拜佛的女子占迷信人数的主要部分,女学兴起,新知识的传播,使传统的宗教迷信与愚昧的迷信习俗均逐渐减弱,受过教育的女学生已开始逐渐觉醒,并反过来推动社会改变陋俗。

四 婚姻观念有变化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孩子的婚姻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谓的出嫁从夫,永远不能改变。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部分新知识女性意识到婚姻自由十分重要,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是人生中的大事。特别是传统的封建大家庭,如能从包办的婚姻中解脱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追求自立自强的榜样。要解放出来,就要去抗争,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有部分女性甚至以牺牲生命的方式来抗争。在晚清时期大力宣传提倡婚姻自由的前提下,有部分家庭有想要包办女儿婚姻的想法,在谴责包办婚姻对妇女的危害之深背景影响下,在女儿的说服努力后也就放弃了。当然这只是部分父母比较开明的例子。

1898年7月,由接受过正式教育的女性创办的《女学报》非常重视对包办婚姻的批判。在一些文明开化地区,如上海、长沙、无锡等,女性追求婚姻自由更大胆一些,社会环境也更好一些。如广东某男娶某女,已经订好日子,回来女方知道了,说婚姻全是父母包办,不是本人意愿,本人死也不会答应,后来男方无奈取消了该婚事。还有的以离家出走的形式抗争,争取婚姻自由。当然,传统的婚礼形式也要改变,“如江阴女学生吴丽玉与王君某行结婚礼,参用新式,摒除旧俗,夫妻还将一同游学日本,尽管婚姻习俗的改变在晚清还只是开始。”[6]但从这些新知识女性的身上已显露出了要求自强自立、自身解放的意识。

五 传统女服受冲击

晚清时期,在一些留洋的有识之士的影响下,有许多女子认为服饰很重要把它同自身的新形象结合起来。她们认为穿传统的女子服饰是旧社会女子处于奴隶地位的标志,不是新知识女性的形象。她们把传统的女子服饰看做是女子处于奴隶地位的标志,是捆绑女子的脚镣、手铐。秋瑾在《敬告姐妹们》一文中指出,那种涂脂抹粉生活,是一种寄生生活,也是一种奴役生活。为一扫女性的柔弱之气,这一时期女着男装,成了一种时尚。恰逢这时期,女学生装也开始出现,她们把穿男装,穿洋服,穿学生装,作为同男女平等的表现、作为新知识女性的象征。晚清时期的女子在学校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她们自立、自强、自信、自养的思想意识,激发了她们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她们在现实生活的行动中必然体现其思想,其思想的体现必然影响到其他人,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就像晚清社会对晚清女子教育的影响,没有晚清社会的大背景,女学教育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晚清时期的女子教育,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改写了只有男性独占鳌头的教育史,对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有积极影响。”[7]

总之,晚清时期的女子教育在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与男子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在学制、年限、学习内容上有很大差异,但女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这在晚清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当然,这些接受教育的女学生大多是当时中上层社会的女性,对于普通家庭的很多妇女而言,人数还是很少的。但是她们所表现出来的自立、自养的精神,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妇亦有责”的精神境界是值得推崇的。晚清新女性所体现的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她们这种意识的形成,使她们敢于走出家庭,走向社为自己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俞宏标,顾晓红.晚清女子教育多边关系探略[J].浙江学刊,2004(4).

[2]周庆,周福盛.论晚清女子教育对我国现代教育的贡献[J].南京社会科学,2009(8).

[3][4]谢长法.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0(7).

[5][8]江白炼.略论晚清时期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9(3).

[6]王振国.晚清女子学校教育的肇始[J].史学月刊,2005(4).

[7]许娟,段塔丽.清末妇女运动中的政府作用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

Study on Women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China

Geng Su

Because of regular school women education has obtained the legal status in China,the wome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regular school education.The educated women influenced the non-educated.This is the case that the women education has made succes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cultural sense and the family concept.

the late Qing Dynasty:women education;impact

G776

A

1672-6758(2012)01-0020-2

耿素,在读硕士,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09级,安徽·芜湖。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邮政编码:241003

Class No.:G77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女学意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