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觉”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012-04-0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价值体系民族

陈 亮

(湘潭大学 哲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005)

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一定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政治因素,也必然有反映这些经济、政治因素并为之服务的不同文化理念。从一般思想文化升华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需要有真正的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地推进思想文化建设。面对价值多元化对我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带来的挑战,更需要我们从文化自觉的维度来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 文化自觉的内涵及本质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化理念,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文化自觉的基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重点在理解和诠释,关键在应时代发展而开拓创新。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目前,“文化自觉”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理论范畴。

文化自觉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自觉,是主流文化对于多元文化及其多元价值体系的回应,涉及到如何处理文化的主导性与包容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全球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等基本逻辑。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2]在继承传统、创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在尊重与理解他者文化的语境中,找到民族自我与世界意义,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崇高境地。在多数情况中,民族文化特别是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总是作选择性地接受,且必然会加以改造,也因此出现了多元性的“文化转型”也即“多元的现代性”。

在现代化构建过程中,文化是无法缺位的,问题只在于本土文化在文化转型中的自主性的高低与多少。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是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维护世界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维护民族文化主权的必然选择。

二 文化自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多元化迅猛发展的世界格局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文化语境中,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变得愈来愈频繁,对民族文化的生存带来了很大冲击。增强文化自觉,对应对社会利益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挑战,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多元价值的整合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应对价值多元化,引领多元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信息技术的飞跃、因特网的出现加速了国内外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包括新自由主义等的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文化面临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碰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出现多样化趋势。面对大众文化扑鼻而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大有力不从心、步步退缩的趋势,而面对西方强大的文化热潮,主流文化又大有“与狼共枕”之感。主流文化只有经过“与狼共枕”的温存和“与狼共舞”的较量,才能获得健康的传承基因和生命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提高文化自觉的意识,夯实我国主流文化的根本,达成思想共识,增强社会认同,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当前我党号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表明了我们党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

(二)协调利益冲突,建设和谐文化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原来计划体制下同质性的利益结构逐渐被消解,出现了利益冲突甚至对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立足于建设和谐社会,化解人们的各种利益矛盾,形成和巩固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形成正确的利益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主义就是旗帜”,我们党从领导中国革命开始就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指明了方向,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根本方向,突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向。以文化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根本指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

(三)应对文化“全球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地几乎没有文化死角,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暴露在世人面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全方位交流、碰撞。文化交流、碰撞背后的价值观较量越来越凸显出来。一些西方大国总是试图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以及颇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向他国传播其价值观念。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频繁,西方文化产品裹挟着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我国。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进入,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也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这种形势下,保持民族文化独立的任务尤为紧迫。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有没有文化自觉,文化的发展大不一样。人们的思想越是多样,价值观念越是多元,就越是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否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有被西方文化消蚀的危险。文化的作用是“化”人,而“化”人的根本就是使人(包括个体的人和整体的民族)树立一定的价值观。因而,在文化建设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之为根本进行文化建设,既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又有利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方面。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凝聚力。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毅的意志品格和强大的凝聚力,来自对一定价值观的认同。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对它的认同程度,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因而,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要把全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其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离心离德。只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软实力就能真正提高。

三 增强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文化,是有明确的目标取向的。这个目标取向,就是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社会思想共识,才能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搞好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全球化是21世纪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时所面对的重要处境。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一个伴随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必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传播与渗透。

全球化的问题处境更加强调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统一,而这恰恰是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文化自觉一方面是指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尊重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在建构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做出必要的转换;另一方面是指对外来文化要“兼容并包”,积极推动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充分体现民族追求的内容与形式,适应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思维特点和价值取向,又要在这基础上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理性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发掘其中对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同时,注重对其它国家优秀民族精神的自觉吸取,这样才能被中华民族认同和接受。 “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3]。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充分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果,用中华民族的语言和风格来准确地表达我们的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解、把握并充分运用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外来价值体系的可用性功能和资源。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许多价值观念对当代人仍然具有传承价值和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只有把它们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需要的内容,才可能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文化资源。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不仅有反映本民族要求的内容,也有反映人类共同要求的内容,有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经过扬弃也可以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思想资源。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不能抛弃优秀文化传统,也不能背离世界文明。不断推进各种价值观的继承借鉴与综合创新是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当今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大胆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中合理的成分,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不会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轨道。这不仅是铸造新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不断推进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实践指向”[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强化主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被接受程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们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同时,要广泛深入、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干部群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回答人们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条件。要大力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的思想观念,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广泛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认同和接受;强化阵地意识,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掌控好对各类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管理,坚决抵制西方反动腐朽文化及有害信息的渗透,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手段,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主流舆论。二是注重典型示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转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个政党,如果没有高度文化自觉,是不能担负起领导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高度的、深刻的文化自觉的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水平不断提高的文化自觉,沿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相实际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相融合的道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深地根植于中国大地。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思想魅力和逻辑魅力,才能保持强大的影响力,保持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从而获得不竭的生命活力,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22.

[3]江泽民.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五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2-16(1).

[4]赵笃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品质与实践指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8(7):146.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价值体系民族
我们的民族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多元民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