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洛三工业走廊”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2012-04-07马培衢
马培衢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471023)
【中原经济区建设】
“郑洛三工业走廊”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马培衢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471023)
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竞争加剧的转型发展期,“郑洛三工业走廊”工业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从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角度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郑洛三工业走廊”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价值。该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要点在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协同创新、产城融合和利益协同。
“郑洛三工业走廊”;新型工业化;利益协同
一、战略需求
(一)“走廊”空间格局
“郑洛三工业走廊”(以下简称“走廊”)是以310国道为轴线,东起郑州市上街区,西至三门峡市的灵宝市,约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80公里的带状区域。走廊以郑州、洛阳、三门峡三个城市为支点,依托310国道、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和郑西高铁客运专线沿线的支点城市和重点村镇,形成了“圈层”嵌套的轴线型空间结构特征。
其第一层面是郑州、洛阳市区、三门峡市,郑州是中原崛起的龙头城市,洛阳是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三门峡是黄河金三角区的核心城市,三者都有着极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第二层面是巩义市、偃师市、义马市,第三层面是新郑、荥阳、新密、登封、孟津、伊川、新安、渑池、陕县、灵宝等10个县市和吉利、上街两个区的190多个乡镇。“走廊”第二和第三层面的市、县大都是具有雄厚的城镇工业基础、资源能源基础和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工业城镇。“走廊”内这三个圈层的城镇工业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城镇工业密集区。
(二)“走廊”内工业化现状
“走廊”内能源资源产(储)量丰富,产业基础雄厚,交通、通讯、能源、水资源等供应体系完善,沿线的市、县不仅有大量机械制造业、通用/专用装备制造业、金属矿产开采加工业和能源资源产业,而且集中了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较发达的草根型特色工业和商贸业,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在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尽管如此,在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强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该区域工业化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1.产业集聚度不高。虽然“走廊”内已初步形成工业规模宏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能源资源工业、石油化工产业相互支撑的带状工业密集区,但是,工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大企业不够“大”,且产业布局分散、产业关联度偏低,没有形成大小衔接、功能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具有强大集聚力的产业链条。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走廊”内新材料、新技术、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在产业联动和高端化方面并未有大的突破。无论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素质和研发投入,还是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方面,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机械装备制造业、铝产品、煤化工、石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不强,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
3.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走廊”内制造业产业结构保持着升级趋势,但产业组织仍存在以下问题:主机终端产品制造能力较强,但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自主开发与生产跟不上,与骨干企业主机生产相协调的区域配套产业发展不足,合理的分工合作秩序尚未形成;在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上,普遍缺乏设计和总承包能力,还未能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没有形成以大型主机制造为核心、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链,系统成套能力较弱。
4.资源能源消耗依然偏高。近年来,“走廊”内主要城市先后关闭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落后工艺设备,为先进产能建设腾出了环境空间;但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主要局限于电站粉煤灰和煤矿煤矸石。一些主要能源产品中的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成品油等的消耗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速;[1]单元GDP能耗、单元GDP电耗、单元产业增添值能耗高于全省均值。[2]
(三)“三化”协调发展需要新型工业化主导
在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区域间比拼的不再是区位条件、优惠政策和资源消耗,而是科技、人才、生态等高端要素。[3]“走廊”内资源依赖型和高能耗型的产业结构,决定它要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作为中原经济区现代工业与城镇密集区,作为中原乃至国家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功能区,自当以“三化”协同理念来统领“走廊”内的空间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以“政府与市场、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产业格局与城市空间、分工结构与市场结构”四大关系协同为抓手,促进“走廊”内城市空间、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唯此,才可能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付出的资源和生态代价,才能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先进经验,才能真正起到引领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锋作用,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因此,充分认识“新型工业化”在“走廊”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贯彻国家发展战略、解决区域实际问题、回应群众利益关切的必然选择,是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必由之路。
二、战略价值
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标志,“郑洛三工业走廊”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先导区。该“走廊”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产城互动
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是这几个方面兼顾和统一的工业化。[4]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孪生子,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目前,“走廊”内的城镇布局、产业分工、业态发展基本没有统一的区域布局和整体规划,产业业态单调,现代生产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性差,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尚处于自发集聚状态,专业化深度不够,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度低,城镇和集聚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尚不够强。面对较高的工业密度和人口密度,资源约束问题在“走廊”经济持续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要走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摒弃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立足高起点,集聚资源,瞄准产业高端链条,在尊重工业化一般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各个产业层次上齐头并进,同时按照产城一体化要求,推行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探索效率高、效益好、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走廊”内产城融合发展。
(二)促进“三化”协调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走廊”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既有城镇化引领不足的制约,更有工业化内在动力不够强劲的软肋,都能从工业化层次不高的现实中找到答案。工业化层次偏低是“走廊”内主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走廊”内大量产业集中于制造环节,研发和营销环节薄弱,整体产业结构仍主要集中于资源依赖型和资本依赖型产业,产业结构呈倒“U”型。城乡产业发展急需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驱动型和内需拉动型为主转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抓住了调结构、促转型、扩内需、惠民生的“牛鼻子”。通过工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走廊”内空间优化布局、产业合理分工、产业规模化集聚、资源集约化利用,有利于从宏观上大大降低发展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支撑和内在动力,使更多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三)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郑洛三工业走廊内的广大区域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在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方面都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两难选择”问题突出。从生产流程看,“走廊”内资源型产业较多,但产业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对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大,经济与生态协调度低,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凸显。在此条件下,城市占用大量土地来实现更大规模的工业发展是不可能的。同时,目前城市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工业和人口向城市积聚,对城市污染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找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沿着山区丘陵荒地形成工业走廊,就避开了城市土地的制约和高地价,节约了工业化发展成本。[5]同时,沿着一个走廊发展新型工业产业,加大节能、减排、治污力度,有助于分散和减轻城市污染和环保压力,促进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战略要点
(一)站位全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走廊”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新型工业化主导“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组团布局、网络开发、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对“走廊”内各城市的空间扩展、产业布局、交通网络、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建设业态景观轴线,优化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理清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更加注重培育研发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加强产业与科技联动,促进协同创新
“走廊”在中原经济区乃至国家层面都是重要产业引领区和生态功能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在两个层面的功能定位,找准传统产业和智慧型产业的结合点,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培育工业走廊“协同创新生态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当前,应以发展核心技术研发、创意咨询、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提升“走廊”创新资源对周边城市和产业区的创新引导和智能服务功能,打造现代产业创新高地,增强它在区域和国家创新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支撑力。
(三)发展“智慧”型产业,促进产城融合
任何一个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高度都离不开其所依托的产业中心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战略高度。“产城融合”究其根本是要协调好“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产”“城”更加协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智慧型产业促进智慧型城市建设日益成为产城融合的重要方向。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客观上为我们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创造了条件。“走廊”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以高端生产服务、智能信息化服务、智慧应用体系、智慧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智慧型产业,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价值链高端环节。
在发挥“郑洛三”支点城市核心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多个外围组团、“隆起带”和发展中心,构建放射状的郑洛三现代产业走廊和城镇发展轴,实现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协同互动,将“走廊”建设成具有强大集聚力、带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城镇体系。
(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宏微观主体利益
就社会系统而言,共同追求既是协调不同子系统行为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发不同主体活力的基本动因。“郑洛三工业走廊”协同发展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宏观主体的统一认识和行动,更取决于量大面广的微观主体积极参与。要推动“走廊”全方位的协同发展,必须着眼于宏微观主体协同合作的共同利益基础,重视走廊内各城市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官产学研之间协同制度的顶层设计,在保证宏观主体的共同追求和公共资源高效配置的同时,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知识空间和交易平台,加强公共服务、公共创新成果的公开、共享与统一管理,建立开放、统一、高效的资源要素交易市场。唯此,才能激发宏微观主体协同合作的内生动力,真正构建起宏观主体具有共同追求、微观主体具有共同利益、科技创新互补联动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从而把郑洛三工业走廊建设成为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中原“硅谷”。
[1]河南省统计局工业处.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任务[EB/OL].(2007-04-19)[2012-04-15].http://www.ha. stats.gov.cn/hntj/tjfw/tjfx/qsfx/ztfx/webinfo/2007/04/1224120934938978.htm.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09年各省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通报[EB/OL].(2010-07-21)[2012-04-15].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0/07/1271304663565214.htm.
[3]过国忠,蒋文强,何振兴.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N].科技日报,2011-12-05(5).
[4]付保宗.“十二五”:新型工业化重在落实科学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10-02-09(2).
[5]刘道兴,吴海峰.转型与升级——郑洛工业走廊发展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in“Zheng-Luo-San Industrial Corridor”
MA Pei-qu
(School of Economic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In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period of strengthening resources constraints and increasingly fierce regional competition,the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of“Zheng-Luo-San Industrial Corridor”encounters a series of problems.From the view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 and ecology,the new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value in“Zheng-Luo-San Industrial Corridor”.The strategic points of the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region lie in industrial layout optimiz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production City Fusion,interest coordination.
“Zheng-Luo-San Industrial Corridor”;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interest coordination
F041.3
A
1672-3910(2012)05-0027-04
2012-06-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IL012);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1BJJ006);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8ZY033);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1YJG-008)
作者简介:马培衢(1969-),男,河南睢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政策、公共资源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