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与价值导向

2012-11-13席升阳

关键词:大学评价教育

席升阳

(河南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扩大就业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成为各级政府重要的执政目标。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创业,创业者需要长期、悉心的培养与系统的理论指导。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是保障国民经济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社会稳定、快速发展之要求,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也是大学的应有之义。

当前在我国大学中所践行的创业教育,多属于应教育主管部门之号召,或为学校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岗位职责所要求,并非源自大学责任和教育使命。所以,这些活动大都处于一个感性的、随机的、注重外在活动形式的层面。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其开展的活动的科学性与效用性,引导创业教育向理性的、系统的、注重内涵的方向发展甚为必需。

一、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对某一行为进行评价是规范行为主体的目的性、保障行为过程的科学性、实现行为结果的公益性的有力手段。创业教育作为中国保持经济活力不断增长,创造、创新型人才的针对性培育,国际竞争力持续性提升的重大战略选择,其评价的主体必须是多元的,评价的角度必须是多维的。本文以此为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包含3大主体、9大要素的评价体系(图 1)。[1]

二、对评价体系的解读与价值评价

评价是一个多因子、多路径、多方法的系统工程,上述各有侧重的三大主体评价体系中,均可形成独立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其所属的每一个方面均可建立独立的评价模型。对这些模型的建构与运用,可以在后续研究中作为专题性探讨,本文谨对主要因素与价值导向予以原则性探讨。

图1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一)学校评价

这是一种自我评价,其中对创业教育理念的评价最为关键。它作为创业教育思想体系中最稳定、最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内核”,对创业教育的行为方式、运作方法以及教育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1.创业教育理念评价。可通过对学校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活动的动机与目标的考察,将隐性的创业教育理念显性化,并据此进行评价。评价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感性发动的创业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旨在激起创业热情的创业宣传与讲座、瞄准各种获奖的“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知性的创业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纳入学分管理的创业课程教育、专项基金支持的创业项目培育等。第三,理性的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将创业教育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结合起来,将创新、创造与创业教育融合起来,系统开展专业性的教育、广泛开展普及性的创业教育、全方位地进行渗透性的创业教育、对创业实践进行全程指导与评价等。三个层次逐级包含,共同构成对创业教育理念评价的主要因素和观测点。

2.创业活动评价。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目的性评价。创业理念评价过程实际上已是对创业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评价。属于感性发动的创业教育活动应归类于功利型创业教育;属于知性的创业教育应归类于素质型创业教育;属于理性的创业教育应归类于使命型的创业教育。第二,过程性评价。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评价,主要包括:课程知识的继起性、互补性;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创业实践的针对性与可行性、指导的全程性等。第三,效果性评价。包括校园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的素质养成、创业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2]

3.影响面与满意度。对影响面的观测点主要是:创业宣传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接受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比例与专业分布、参加创业计划和“挑战杯”大赛的人次与比例等;而满意度评判主要是学生与教师对创业教育期望值与实现值的比较。

显然,上述评价是由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个方面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当评价的主、客体合而为一时,实际上就是内部性自我评价,具有主观性特征;当两者分离时,就是外部性的客观评价。两者的功用相互补充,内部性的自我评价起到的是反省、自律与自强的作用,而外部性的客观评价所起到的是规范、认肯与激励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可以是随机的,亦可以是定期的,评价的方法更是具有多样性特征,一切以评价的主体、客体、目的的不同而转移。

(二)政府评价

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将大学推到市场经济的浪潮当中,大学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不得不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但是政府作为大学最主要的投资主体和行政领导的历史与现实,使政府对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最具有权威性。从2002年正式开始的由教育部主持的对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已经成为引导和规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规范着大学在大规模扩招的历史阶段保证着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接轨。但是,创业教育在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并未得到彰显,将创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特色项目来接受评估的大学极为少见,作为代表大学改革方向之一的创业教育,政府应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评价,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率与就业率之比。这项评价应在学生毕业的3年之后进行。其原因在于学生在毕业之后的三年之内,对自己的就业选择还无法做出适应性的判断,在大学所受到的创业教育的知识与训练,还需要在所处的企业中进行比照、模拟与检验,这是他们实现创业梦想必要的资金准备期、市场观察期与经验积累期。

2.创业效果。一般在学生毕业后5年之内进行。通过评价已经进行的创业项目的领先性、成长性、经济效益与行业分布,来说明毕业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技术迁移能力与跨行业适应能力。

3.提供的就业机会。这主要是指创业者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应与创业效果的评价同步进行。当然创业的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例如,对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捐赠,对义务教育的支持等,但是从政府执政、社会发展和和谐稳定的角度来说,提供就业机会是最大的效益。

(三)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的主体一般由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舆论来承担。现在日渐风行的“网大”对中国大学综合实力的排名便属于前者,其影响力可与政府评价等量齐观。但是,“网大”的观测点依然没有彰显创业教育的地位。社会舆论的评价一般都侧重于大学教育的显性状态,他们很少关注类似大学理念、大学教育方式方法创新这些前期准备与过程性积累。这种注目于结果的关注是基于自身的需求。例如,企业的人才观是融忠诚、技能、创新、适应性等为一体的综合素质,家长的成才观是职业的品味与薪酬,公众的评价是毕业生的社会作用与影响力。基于这种现实与需求,社会的评价不仅仅就创业成效来进行,而以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样本,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1.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内蕴于学生的身心之中,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与关键能力表现出来。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1)收集、分析、处理意见和信息的能力;(2)表达意见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规划组织活动的能力(分配时间、制定目标、突出重点目标、分配经费和准备预算的能力);(4)团队中合作共事的能力;(5)运用数学思维和技巧的能力;(6)解决社会、组织和技术系统问题的能力;(7)选择技术、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这是从用人单位的内部评价要素方面进行的述说,若从用人单位的外部表征上来说,最主要体现在它对各高校毕业生欢迎的差异化程度。

2.职业结构与收入。职业结构的划分也是一个多标准的操作系统,标准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的分类结果,并且结果之间难以相互映射与对应。作为一种以解释社会地位与社会分层关系为其主线的研究传统,可将“职业声望”作为职业结构划分的依据进行评价。属于第一层级的主要有:科学家、教授、总工程师、高级官员等;属于第二层级的主要有:企业家、医生、律师、大学教师等;属于第三等级的主要有: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干部等:属于第四层级的主要有:企业中的技术工人、事业单位的职员等;属于第五层级的主要是简单型、熟练型、体力型的劳动者等。社会可通过毕业生在这5个层级中的从业比例对某所大学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的、具有判决性力量的评价。

显然,以收入为评价的标准与上述“职业声望”的5个层级不具有完全的对应关系。第二、三层级中的部分人员收入“反超”第一层级人员的情况属于正常。可以毕业生在毕业10年内所达到的收入水平来评价大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一般可以毕业生在高收入阶层、中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依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标准)中的比例进行。

3.社会影响。对毕业生社会影响力的评价应从其所主导的企业在该行业内部的认同度、产品的市场份额、领袖人物的公众形象等方面来进行。行业内部的认同度主要包括:企业的品牌与文化的行业认同,产品与价格在行业内部的引领作用,在行业协会中的地位以及行业内部冲突的协调作用等;市场份额主要看产品在买方的市场环境中所占的绝对比例与相对优势,及其变动趋势;领袖人物的公众形象主要是看其人格魅力、决断的魄力、言谈举止的风度、思维的敏捷性、为人处事的信用程度与亲和力等。[3]

三、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与大学转型

总括上述3大主体9个方面的评价体系,最基本的价值与行为的导向是:引导并促成对高校由单纯的就业率评价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创业尝试评价转向,由学生毕业之时的就业率评价向毕业生在若干年后的社会贡献评价转向,由家长期盼的评价向学生自我评价转向;由政府主导的评价向社会主导的评价转向。这三大转向客观要求我国大学要全方位地改革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尽快实现由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的就业教育向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主动改造的创业教育转型。

中国的大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与质量观,它必然外化为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是大学价值内在的、本质的和时代的要求,是完成现代大学由知识、技能传授向知识、技能创新进行转型,由知识母体向创业摇篮转型的重要途径。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2]张平.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43-44.

[3]郭必裕.对构建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35-137.

猜你喜欢

大学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