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洛《诗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2-04-07韩宏韬

关键词:河洛诗经生态

韩宏韬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河洛文化】

河洛《诗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韩宏韬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诗经》属地,在河南省分布相当广泛,《诗经》文化遗产是河洛地区非常宝贵的财富,但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增强保护和利用意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高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和经济相结合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河洛生态文化旅游圈,并与周边的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积极的合作。

《诗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旅游

《诗经》生动、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周代各个阶层的生活,2010年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诗经》凡305篇,分为十五国风,大小雅,三颂。根据学界考证,其中,以洛阳为核心的《周南》15篇,以宜阳为核心的《召南》14篇,以淮阳为核心的《陈风》11篇,大部分诗歌产生在河洛地区;以洛阳为核心的《王风》10篇,以新郑为中心的《桧风》4篇、《郑风》21篇,以鹤壁为中心的《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以商丘为核心的《商颂》5篇,全部产生在河洛地区;小雅74篇部分也在河南地区;《诗经》的最后结集则也在东周洛阳。所以,从发生学角度看,河洛地区是《诗经》文化的核心地区及主要的产生地。①孙作云说:“《诗经》中所包括的地区为黄河流域以及汉水流域。若以现在的省份来说,则西起陕西,东至山东,南至湖北,北至河北(《大雅·韩奕》言周宣王改封韩侯于北韩,其地在今北京南固安县,此燕师指北燕),而以河南为天下的中心。国风中的周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桧风(密县)、郑风(新郑)、陈风(淮阳),八风之诗皆在其地。这以上地区就是当时所说的天下。”(见《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郭康松指出,“周南”的全部和“召南”的部分诗歌都在河洛地区,他还引用戴逸先生《关于河洛文化的四个问题》指出“二南”中也很多产生在河洛地区。(见《诗经所反映的河洛文化》,《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关于《小雅》与洛阳关系的论述,参见孙作云《说“雅”》。(《文史哲》1957年第1期)

目前,河北、陕西和湖北等省份,开始研究并利用《诗经》为地域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关于河洛地区《诗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中原崛起的背景下来探讨这一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河洛《诗经》文化遗产的现状

《郑风》所在地新郑已于2002年7月建成郑风苑景区。该景区位于市区东部的郑韩故城之畔、溱水之滨,由郑风苑、郑声苑、历史名人苑和游乐园四大部分组成,被誉为“东方伊甸园”。苑内分布着许多刻有《郑风》篇目的奇石,琴瑟宫中有郑国风情舞蹈表演及编钟、古筝等乐器演奏,游人络绎不绝。然而,洧水水质近年有所下降,河水发乌,表面漂浮层层白沫、垃圾,味道恶臭,河道中突立着半米高的淤泥。据了解,这种状况由洧水上游造纸厂排放污水和附近居民倾倒生活污水所造成。

《卫风》的许多诗篇发源于鹤壁与淇县境内的淇水流域。淇河作为北方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实地考察,淇河地区的综合开发、保护工作总的趋势是好的,如对许沟湿地的保护已初见成效。但是在优美环境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私搭乱建、乱采砂石、滥捕水生动物、滥砍树木、随意放牧牛羊、破坏植被、乱排乱放等。

《陈风》属地位于河南淮阳,该地龙湖景区已经修建了水上栈道、龙湖山庄等,并且已于2009年着手开发陈风文化苑。该景区位于东关-季庄岛,引入“陈风十首”,树立陈风文化墙,以《诗经·陈风》为文化主体,建造具有远古风情的文化馆舍,包括宛丘、衡门、东门等10个高档休闲度假特色区。但是,开发力度仍有待增强,而且开发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污染。

《王风》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周王城一带的诗歌。当代《诗经》研究专家张启成教授,根据三家诗学者的观点提出新说,认为《王风》就是王畿之风,即是周代西都镐京与东都洛阳地区之间的诗歌。[1]韩宏韬以充分的证据从学理上维护了传统说法。[2]但是,《王风》文化遗产在城市生态旅游建设中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至今仍没引起的足够重视。

有学者认为《关雎》中的“河之洲”,在黄河中游今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的西滩村。[3]西滩面积万亩有余,四面环水,自古就是黄河上唯一有人类居住的滩涂绿洲。西滩岛是我国古代浪漫爱情的发生地,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目前它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游乐项目最多、最先进的水上乐园,是济源市“十二五”旅游规划的重点项目。岛区风景秀丽,景色迷人。

《诗经·甘棠》中的“召伯听政处”现只剩下一通石碑,精美的碑帽被摘取下来收藏在甘棠村委会院内。据宜阳县召伯文化研究会会长张长升介绍,这里还曾建有护碑六角亭,但在20世纪遭毁。召伯听政处于1985年被列入首批宜阳县文物保护单位。[4]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召伯听政处”的历史文化景点。

《商颂》属地殷商以玄鸟为图腾,庙会文化兴盛。殷商祖先——“玄鸟”,于2009年曾惊艳亮相中国文字博物馆,这充分说明了此地玄鸟文化的魅力。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连接附近村落,如开展广场庙会文化、展览珍贵遗迹,以此吸引商机,传播文化。

《小雅》中有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南阳地区据此已经举办过几届七夕文化节、浪漫七夕鹊桥会,同时形成文化产业链,促进啤酒美食节等的发展,打造了文化大品牌。七夕传说是南阳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综上,一些地方政府和人民已经开始意识到《诗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并着手开发建设一些有特色项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初见成效。但是,尚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河洛《诗经》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意识尚处于自发阶段,远没有受到政府和民众普遍的重视;其二,有些地区的《诗经》文化遗产及环境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非常严重,抢救和保护措施亟待提上日程;其三,河洛地区有关《诗经》的文化遗产分布广泛,但各地开发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观念,造成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其四,生态、文化、旅游及产品开发等综合利用的理论水平尚需大大提高。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提出建设《诗经》河洛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构想。

二、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构

(一)主题类型的划分

根据《诗经》在河洛地区的分布特征,可将河洛地区的《诗经》生态文化旅游圈分为六大类型。

1.洛阳“关黍文化”。《周南》15篇和《王风》10篇诗歌的发源地都是以洛阳为中心。《关雎》是《周南》的第1篇,它倡导夫妻关系和谐。《黍离》是《王风》中的第1篇,表现士大夫对国家兴亡的忧患意识。《关雎》与《黍离》分别称为“和谐”与“忧患”的文化符号,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

2.宜阳“甘棠文化”。《召南》14篇,发源地以宜阳为核心。《甘棠》是《召南》中的第5篇。召公勤政爱民,当年曾在旧居种植甘棠。百姓为纪念他,奉劝后人不要砍伐甘棠之树。因此,《甘棠》成为勤政爱民的文化符号,也是有文献记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最早的诗篇。

3.新郑“溱洧文化”。《桧风》4篇、《郑风》21篇,其发源地以新郑为中心。郑国座落在溱河、洧河流域,在《郑风》中多次出现。而且,《溱洧》是《郑风》中的最后1篇,最能代表郑地开放与浪漫的文化气息。因此,它是开放文化的符号。

4.淮阳“巫祀文化”。《陈风》11篇,以淮阳为中心,还包括柘城及安徽亳县一带。该地人民崇信巫鬼风俗,有歌舞遗风,故多婚姻恋爱诗篇。因此,它是歌舞文化的符号。

5.鹤壁“淇水文化”。邶、鄘、卫都属于卫地,是一组诗,共39篇。以朝歌(今淇县)为中心,包括现在河南省的安阳、滑县、汲县、开封和中牟等地。这些诗篇发源于淇水流域,淇水在诗篇中反复出现,故称这一组诗篇为“淇水文化”。因此,它是生态文化的符号。

6.商丘“玄鸟文化”。《商颂》5篇,发源于以商丘为中心的地区。商丘是殷商故地。《商颂》是周代宋国的颂祖乐歌,《玄鸟》是其中的第3篇,歌颂高宗武丁中兴的事业。玄鸟是殷商的图腾,故称商丘地区的文化为“玄鸟文化”,它是文化中兴的符号。

(二)主题标志

根据各《诗经》发祥地的资源特征以及当地经济与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各《诗经》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徽标可设置如下。

1.洛阳“关雎之城,黍离旧地”。“关雎之城”,建议洛阳开发洛水湿地,建立“关雎洲”。其徽标图案:洛河沙洲,杨柳依依,雎鸠和鸣,题词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其调中庸平和,其旅游价值是向世人展示和谐之美。“黍离旧地”,建议在洛阳建立大型“黍离博物馆”。其徽标图案:在残垣断壁的废墟之旁,弥望的黍苗在风中摇曳,诗人仰天叹惜,题词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调悲凉。其旅游价值是,激发人们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兴衰存亡。

2.新郑“芍药之都”。建议新郑打造“芍药之都”,满城广植芍药,在溱水之中开发“东方情人岛”。其徽标图案:农历三月的溱洧河畔,披上节日的盛装,芍药盛开,男女相携,游人如织,题词曰“溱与洧,方涣涣兮”,其调欢快。其旅游价值是,向世人展示浪漫、激情、活力与开放。

3.宜阳“甘棠之都”。在现有“甘棠馆”的基础上,建议宜阳打造“甘棠之都”,大道旁广植甘棠树。其徽标图案:在浓密高大的甘棠树下,百姓云集,召伯听政,题词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其调肃雍。其旅游价值是,向世人展示勤政爱民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4.鹤壁“绿竹之都”。在现有《诗经》淇水文化开发的基础上,打造“绿竹之都”,在淇水之旁、湿地之上、大街小巷广植绿竹。其徽标图案:在蓝天白云之下,碧水摇荡着绿竹,一叶扁舟轻轻划来,小鸟悠闲地栖在渔翁的斗笠上,题词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其调清雅。其旅游价值是,向世人展示环保意识与生态之美。

5.淮阳“荷花之都”。建议淮阳打造“荷花之都”,建造中原水上大型歌舞广场。在水域、湿地及沟渠广植荷花,营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景观。其徽标图案:在粉红的荷花丛中,在绿色的荷叶之上,一位丽人正歌舞娱神,题词曰“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其调庄严。其旅游价值是,向世人展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与艺术之美。

6.商丘“玄鸟之都”。建议商丘打造“玄鸟之都”,建造“天中百鸟园”,玄鸟(燕子)为群鸟之王。其徽标图案:一对佳丽正在沐浴,一双俊俏的燕子飞来,将燕卵产在她们的冒窠里,佳人回眸,意欲服食,题词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调舒缓。其旅游价值是,向世人展示吉祥、富庶与腾飞。

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河洛地区是《诗经》的主要发源地和《诗》学传承的核心地带,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洛地区《诗经》文化旅游的开发应结合黄河文化的优势,立足中原崛起的时代背景,深挖内涵,既要全面展现《诗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更要突出地域特色和形象性。要注重旅游者的文化参与和生活体验,做到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以恢宏、厚重的气势再现河洛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诗经》文化精神。

其一,建设《诗经》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诗经》文化长廊、《诗经》文化村、《诗经》生态园、《诗经》文化广场、《诗经》人物画廊及《诗经》大道等,从而改善生态文化环境,如新郑有“郑风苑”,鹤壁有《诗经》生态园。又如洛阳是《周南·关雎》的发生地,可以在洛水之畔建设“关雎洲”,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又可以充分利用洛河天然的河岸,以洛浦公园为基座,营造“《诗经》文化长廊”,将《诗经》中的篇目以书法、雕刻等形式有序展示出来,并以摄影、绘画、雕像等形式再现《诗经》中所描绘的人物、故事、民俗等场景,从而将《诗经》的文化内涵以多元方式呈现出来。又如《诗经·陈风》出自淮阳,巫祀与歌舞是《陈风》的显著特色,因此,可以建设“《诗经·陈风》文化广场”,举办露天大型文艺演出。

此外,在《诗经》发祥各市区,可以建设《诗经》大道,可以将相关诗句撰写在路碑之上,或者广置《诗经》特色植物,也可以将相应人物雕塑在大道两旁,并配置古典音乐,从而增加城市的浪漫气息和历史厚重感。

其二,置建《诗经》娱乐休闲会所。会所的名称应分别取自不同诗篇的特殊意象,一般选用地理名词、方位名词、动植物名词、山水名词或有吉祥寓意的名词,将其建筑在水旁、山间或树林之中,突出典雅、诗意、自然的风格。其功能不仅可娱乐休闲,而且可举办大型的会议和文艺演出,如洛阳“中谷园”,宜阳“鹊巢园”,鹤壁“绿竹园”、“考槃别业”,新郑“溱洧会所”、“蔓草园”,淮阳“宛丘会所”,商丘“景山别业”,等等。

其三,开办《诗经》生态文化餐饮连锁店。所谓生态餐饮就是绿色餐饮、环保餐饮、健康餐饮,所谓文化餐饮就是历史餐饮、民俗餐饮、诗意餐饮,目的是在餐饮中倡导卫生保健、生活品味,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谓《诗经》生态文化餐饮连锁店,即在河洛地区《诗经》生态文化旅游圈内进行整体规划,分置总店和分店,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办出不同特色的《诗经》餐饮,如应分别推出洛阳“卷耳宴”、新郑“芍药宴”、鹤壁“绿竹宴”、淮阳“荷花宴”、宜阳“有梅宴”,并倡导禁食珍贵稀有动植物,拒绝烈酒。其主打菜肴,都应出自《诗经》的蔬菜、水果,兼有民俗风味,如洛阳的黄河鲤鱼。饮品也是出自《诗经》水系,无污染的泉水或河水;酒水也皆由《诗经》中野果所酿制。

其四,打造《诗经》生态文化特色品牌。不同的《诗经》发祥地,可以利用各自的生态文化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诸如筵席、酒水、饮料、蔬菜、水果、服装、饰品、药材、运输工具、建筑等等,都可以从《诗经》当中发掘文化元素。政府应支持地方民众注册与《诗经》内容相关的商标,利用自己的文化创造财富。《诗经》品牌具有特殊的广告效应,如寒泉饮品、淇园笋罐头、有梅宴、鹊巢园等,古典、清新、神秘,颇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其五,组建《诗经》文艺创作集团。《诗经》所涉领域非常广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它不仅是周代的百科全书,也是那个时代全景式的生活画卷。省政府应组织文化艺术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改编《诗经》作品,灌制《诗经》唱片,开发《诗经》网络游戏软件,也可以《诗经》为题材进行书法和绘画创作。台湾作家琼瑶将《秦风·蒹葭》改编为电影主题曲《在水一方》,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诗经》中不仅有许多诗歌再创作题材,而且诸如戏剧、小说、散文的素材也不少。再如,《鄘风·載弛》讲述许穆夫人会漕吊唁卫侯,力排众议,向许大夫表明营救卫国的主张,是翔实生动的爱国主义诗篇。我们可以将其加工为历史小说,或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也可以开发成网络游戏软件。

其六,编撰出版《诗经》系列读物。与上述《诗经》生态文化宣传、保护及理论研究相结合,策划出版与《诗经》相关的系列读物,包括科普系列、文学系列、艺术系列和学术系列。

四、生态文化旅游的宣传与研究

加大《诗经》文化的宣传力度,了解祖先文化的灿烂辉煌,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豪感,从而提高人们的《诗经》文化保护意识。这需要政府机关、文化旅游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地群众的积极配合。除政府积极引导外,尚需做好旅游宣传、学教教育和大众普及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深化理论研究。

其一,《诗经》研究组织的利用。首先,建议成立省级《诗经》研究协会,组织专家开展学术研讨会,深入讨论《诗经》保护和利用问题;其次,争取在河南多举办几次“国际《诗经》研讨会”,以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参与,从而扩大河南的知名度,达到维护、发展和利用《诗经》的目的。

其二,《诗经》历史、地理考古。成立专门考察队,结合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深入民间,考察《诗经》故地遗留下来的风俗民情,考察动植物及水文生态环境,考察故城遗址,寻访历史人物。要通过普查的方式,进一步考证、掌握全国《诗经》文物资源,建立健全文物档案资料,规范等级以及文物数据库管理,并创造条件建立《诗经》文物遗址的系统保护体系。

其三,《诗经》文献的搜集、整理。考察《诗经》篇目的产生、汇集与成书的源流;考察《诗经》的流传、接受和影响;考察古今学者对于《诗经》的研究,及其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其四,《诗经》专题研究。组织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掘《诗经》河洛地域特色;进行经学、文学、历史、天文、动物、植物、民俗等不同领域的专题研究,充分发掘《诗经》历史文化内涵。

此外,科学研究还要担当起《诗经》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研发、企业策划的重要使命,切实起到以《诗经》文化带动中原经济腾飞的引擎作用。

五、与周边的合作问题

首先,要突出特色。《诗经》十五国风,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南到长江、汉水流域,北到山西、河北,西到陕西,东到山东,包括河洛地区、三秦地区、三晋地区、齐鲁地区和陈楚地区,共五大生态文化圈。应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建设丰富多彩、姿态纷呈的《诗经》生态文化旅游园林。其次,共同开发由于自古及今行政区域的划分不断变化,《诗经》发祥的地理分布与行政区域并不完全一致,往往存在交叉的情况。比如《唐风》兼跨山西与河南两省,《陈风》兼跨安徽与河南两省,《周南》、《召南》兼跨河南、湖北和陕西等省份。因此,有必要进行协作研究和开发,以避免重复建设。再次,求同存异。对于有争议的《诗经》产地,要本着实事求是与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研究与开发建设。

[1]张启成.论《诗经·王风》的地域、时代与诗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2-27.

[2]韩宏韬.《诗经·王风》属地考[J].殷都学刊,2009,(1):55-58.

[3]姚景强,李立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之洲”在哪儿?[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13(3).

[4]张长升.召伯甘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99.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The Book of Songs”in Heluo Area

HAN Hong-tao

(School of Humanitie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Places concerned in“The Book of Songs”spread widely in Henan Province,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The Book of Songs”is the extremely precious property for the Heluo area.However,ful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To better the situation,there is a need to strengthen awarenes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tak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such as improvement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hich is combined with ecology,environment-protection,culture,tourism and economy,recreation of a Heluo eco-cultural travel area,and active cooperation with the nearby eco-cultural travel areas.

“The Book of Songs”;intangible culture;eco-cultural travel

K248

A

1672-3910(2012)05-0009-05

2012-06-16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B208);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大学生挑战杯课题(2011239)

作者简介:韩宏韬(1970-),男,江苏丰县人,副教授,史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河洛诗经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从元符号看文化联想——论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的关系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