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的四代领导人对推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

2012-04-02周理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中国化生产力民生

周理平

(湖南省茶陵县湖口中学,湖南 茶陵 412418)

对现实的人的关注和追求人类的幸福生活是马克思整个学说中一以贯之的主线,马克思在这一运思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民生思想。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民生思想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探索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生思想,并将之运用于中国的民生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并产生了富有价值与意义的民生思想成果,为马克思民生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了有力地推进。

一、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以服务人民为核心

(一)重视民生问题是服务人民的前提

毛泽东将民生问题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联系在一起,把民生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1]139在1937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了“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并要求认真施行这一纲领。[2]347他认为民生问题关乎革命成败、党的兴亡,因而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136在毛泽东看来,民生维系国运,连着民心,他指出:“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3]1428所以,他总结出:“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136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对马克思“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一民生观点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是实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前提。

(二)发展生产力是服务人民的根本措施

服务人民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核心,而要实现好这一民生思想,将其落到实处,还要依靠先进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103而服务人民就是满足人民的利益需要。毛泽东在马克思前面论断的基础上,总结出生产力发展与否是服务好人民的关键所在。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是解放生产力,所以他指出“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5]43毛泽东还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必须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并把“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作为生产力发展与否的度量标准。[6]1079

(三)辩证处理各种关系是服务人民的现实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中,人民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这种关系又关乎着人民的切身利益。于是,毛泽东提出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人民的各种关系。他在综合当时实情的基础上,把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艰苦奋斗与生活改善的关系作为重点来处理。

二、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以富民为核心

(一)富民是改革的动力源泉

民富则国强,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邓小平将这一最高价值目标具体化为富民。而要怎样才能实现民富,在邓小平看来,首先要改革。“文革”后,我国农村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达30.7%。面临这样的民生困境,邓小平把改革作为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而民富是改革的动力源泉。所以,邓小平指出,中国必须进行“第二次革命”——改革。他认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7]134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惟改革方能改变生产力,进而改变贫困,最后实现民富。他举例说:“截止到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7]10-11而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不能富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与稳定,所以他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7]由这种贫困,邓小平总结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63-64

(二)“三个有利于”是富民的评价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评价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而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根本的一条。因而,“三个有利于”也就是邓小平评价人民富否的标准。这是邓小平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民生思想体现。民富了,广大人民群众才会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而改革开放的多年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三)共同富裕是富民的终极追求

邓小平论断:“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9]373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富民的终极追求。为了实现这一追求,邓小平指出了实现途径: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进而,他创造性地提出“三步走”的具体步骤。

三、江泽民对推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核心

(一)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

江泽民在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极富时代性、创造性、规律性地将马克思民生思想发展为“三个代表”思想。其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心点所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江泽民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出发,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8]646他还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我们不是要求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必须讲政治吗?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9]193在这一民生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两番,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

(二)全面更高水平小康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社会目标

江泽民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他将民生问题落实到社会方方面面,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有力推进。

四、胡锦涛对推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贡献:以科学发展为核心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民生核心

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是其民生思想的核心,也最集中地体现了当代的民生思想和理论。其中,以人为本是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核心理念。这种人本价值取向的选择,很好地解决了“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长期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上了新的阶梯。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与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经验,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马克思民生思想探索和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适价值的中国化民生思想。它对于我们深刻把握我国民生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新问题、新变化,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有着实践指导意义。

(二)四位一体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民生建构

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这就告诉我们,民生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民生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政治民生的发展,而是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全方位的民生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将马克思民生思想上升到一个全新境界的重要标志。

(三)“五有”是科学发展的民生旨归

胡锦涛提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0]这“五有”折射出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这“五有”不是特定的一部分人享有,更不是有钱有权人享有,而是,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基本生活保障,还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生存权利都会享有。它体现了我们党“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把改善与保障民生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让利益和实惠真正回归到了广大人民身上。

五、启示意义

党的四代领导人对推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所做的贡献,对当下我国民生建设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马克思的“人类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的生产生活民生思想,到毛泽东的着力发展生产力,再到邓小平的“发展道路上的问题要依靠发展来解决”,最后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都突显了发展对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生问题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个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四个层面。发展是民生的根本和基础,所以我们在民生建设和实践中必须抓住这个根本、这条主线。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准绳。不管是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邓小平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以及江泽民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的“群众利益无小事”,都充分说明了人民利益是党和人民的血肉结合点,是维系国运、关乎政权稳固的决定因素。不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终也就会被人民所抛弃。

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本服务理念融入到一切工作的始终。人本服务理念是民生建设和实践的首要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对此有过深刻论述,马克思的一些理论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马克思把人作为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从历史的发展上,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人的活动,坚持人创造了历史,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从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它各种生产的基础。”“……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追求的民生的最终目标,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民与党和国家的矛盾冲突事件都是因为没有坚持人本服务而产生的,如暴力拆迁。因而,人本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在进行一切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工作时须一以贯之的理念。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毛泽东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0]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上的讲话卷[N].人民日报,2007-09-16(1).

猜你喜欢

中国化生产力民生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