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

2012-04-02武俊秋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22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校本教研

●武俊秋

探索新时期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优化与提升,是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们依托山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新课改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创新思路,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以专题的形式提高教师素质。围绕“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这一中心,每年一个专题,开展了“读书年”、“教研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年”、“高效和谐课堂建设年”和“教育管理提升年”等活动。各农村学校根据活动要求创新工作,保证了该项活动的实效性。

完善教师多元评价机制。强化教师评价理念,推行捆绑评价,建立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引导教师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充分展示自我,走向成功。

实施教师骨干系列培养计划。实施教坛新秀与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四级宝塔型骨干梯队培养计划,并向农村学校倾斜。要求骨干教师除承担具体学科和教书育人的工作外,还必须承担对年轻教师的指导,承担相应级别教改、教研项目,并能发挥主导和骨干作用。

整合资源,城乡结对。由县城条件好的学校和偏远的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实现共同提高。我们还制定了《关于实施青年教师“拜师学艺”活动的意见》,通过县级以上骨干教师与农村学校五年教龄以下的教师之间“拜师”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监督、保障机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我们出台了有关校本教研及教师理论学习、教研组活动、教研成果奖励、课题管理等十几个文件,规范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坚持每年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并将考试成绩计入年终综合考核。要求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优势、特长,开发一项校本课程,组织各种展评活动,引领学校课程建设走向深入,以此带动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聚焦课堂,让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化水平

课堂是教学生命的存在形式,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研究高效和谐课堂教学标准。出台了《关于开展构建“和谐课堂”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利津县高效和谐课堂建设标准》,各学校全员参与分学科开展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和讲评课四种课型的研究。“高效和谐”的课堂理念对农村教师提出更高的研究目标,使农村课堂教学教研有了明确的方向,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引向纵深。

开展常态课堂教学研究。我们力争让常态课上出“优质课味”,上出和谐、高效的目标。(1)“磨课”。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同课异构”、“一课多上”、“先听后上”。在“磨课”的每一个环节,执教者和参与者思维碰撞整合,专业水平得到共同提升。(2)听评课活动。全县教师听评课的情况均计入教师的教学常规,对教育干部听评课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并在每学期都进行统计公布。(3)全员赛课常态化。要求每所学校每学期进行两次全员赛课活动,并把赛课成绩记入教师教学常规。

开展“课堂教学水平分级提高活动”。开展了达标课、优秀课、特色课评选认定活动,对全体教师逐一进行达标课评选评定,达标者按一定比例推荐参加县优秀课评审,对已获得优秀课,且课堂教学有独到性、创造性的教师颁发特色课证书。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加强师德建设,引领教师形成专业发展愿景。我们研究并制定了《利津县教师职业道德六项规范十不准》,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奉献意识和成功意识、专业理想与专业信念,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引导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来实现自身价值,从平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享受生活,获得职业幸福感,获得最持久的专业发展内驱力。注重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地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从生命意义上去关照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教师读书工程”,营造学习氛围。选定了《利津县教师阅读书目》,要求老师每学期读一至两本教育论著,每天必须挤出一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每学期撰写1 万字以上的读书心得和教育随笔,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读书与学习氛围。

建设学习团队,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致力于将教研组构建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发展型的组织,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教研组建设:一是组织学习,形成团体动力;二是集体性教研,提升创新质量;三是综合性实践,弥补教师能力缺陷;四是跨学科交流,开阔教师专业视野。根据教师成长轨迹,设置发展目标,让他们逐步成为有思想、有开拓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能手。

四、构建符合农村实际且有助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训模式

把共同学习、合作研究、互动提高作为我县校本教研的核心理念,不断健全、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让教学反思成为广大教师的习惯。我们出台了《利津县教师反思制度》,明确反思内容:思效、思得、思失、思新和思“改”;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主要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假设、验证假设等;教学反思方式: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录像反思法、录音反思法、课堂观摩、专家会诊、行动研究等。引导农村教师积极进行反思教学,定期撰写反思笔记,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问题,开展教学反思评选活动,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养成。

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互助提高。我们把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作为加快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实行集体备课制。思路是“分年部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组织教师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基本程序进行集体备课,落实“四备”和“四分析”、实现“四统一”。“四备”:备学生、备教材、备课标、备作业。“四分析”: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情况、分析学习情况、分析质量。“四统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统一备课、取长补短;统一练习、高效轻负。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教学情况,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研合力,促进专业成长。

专题教研、课题牵动,引领农村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引导教师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小现象”、“真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十一五期间我县有8 项课题被批准为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104 项被批准为市重点规划课题,课题数量居东营市首位。

网络式教研,实现资源优化。我县逐步构建并完善了县—乡—片(区)—校四级教研网络。第一级是学校教研。依托学校全体教师,以问题带动教研,围绕课堂发生的问题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能力。第二级是片区教研。按照“合理区划、以强带弱、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原则,强弱搭配,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展教研工作。第三级是乡镇教研。由乡镇中心学校牵头,组织辖区内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教研,既可为他们找到共同的合作交流伙伴,又能增加他们接受专业引领的机会。第四级是县级交流。以县教研员为专业引领人,组织开展好各种集中培训研讨活动,解决各层次教研活动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全县校本教研的开展。通过包乡蹲校、现场会引领、定期召开研讨会、典范引路、完善校本教研之路。

构建信息网络平台,资源共享。各学校建立了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网站,县教育局建立了教育信息资源网站,为基层学校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开辟咨询空间,及时为教师解惑答疑,为基层学校和教师相互交流和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