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未来十年我国学校教育任务及其实现

2012-04-02沈玉顺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纲要政策改革

● 沈玉顺

论未来十年我国学校教育任务及其实现

● 沈玉顺

教育政策是影响学校教育任务选择的主要因素。在《纲要》设定的基础教育政策框架中,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小学校的主要教育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国家和学校虽经长期努力但却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的教育问题。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当前教育形势的特点,准确把握现阶段学校教育任务的重点和核心,采取“系统规划、长期努力,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踏实工作、持续进步”的策略,通过宣传教育、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深化学校管理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等措施,有效落实《纲要》赋予学校的教育任务。

教育政策;规划纲要;教育任务;学校管理

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学校需要承担的教育任务是不同的。一所学校在特定时期承担什么样的教育任务,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政策的要求,二是教育形势的变化,三是学校自身的特点。深入领会国家教育政策的精神,准确把握教育形势变化的趋势,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及时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前提。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对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和战略部署。认真研究《纲要》对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设计,根据教育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办学情况研究确定并有效落实学校的教育任务,应该成为所有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的课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发展脉络

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在国家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有目的、有计划推进的,教育政策变迁是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依据。分析《纲要》政策框架中中小学校教育的任务,首先必须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变迁有明确、系统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过1978-1985年的恢复发展之后,以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实施为标志,开始进入“改革时期”。尽管不同研究者对3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阶段的主题和特征认识不完全一致,但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脉络应该说还是非常清晰的。1985-1992年,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以教育体制改革为主要特征;1993-1998年,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主要特征;1999-2010年,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增进教育公平为主要特征;2010年7月发布的《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开始把我国基础教育引向全面提高现代化水平的新时期。总体来看,从1985年到2010年,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目标逐步从关注教育体制改革走向关注教育体系整体优化,从关注教育的规模扩张走向关注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高,从关注教育效益的提升走向关注教育公平的增进。

在以公立教育为主体的我国教育系统中,按照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推进教育发展,是学校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前述国家教育政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意味着,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政策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了不同时期学校需要承担的教育任务的重点也是不同的。《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决定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点内容,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的主要政策依据。

二、当下中小学校的主要教育任务及其重点内容

学校的任务可以粗略地分为“教育任务”和“非教育任务”两大类。所谓“教育任务”,是指和育人直接相关的那部分任务,如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评价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所谓“非教育任务”,主要指为育人提供条件等支持的任务,如办学条件改善、工资制度改革、管理制度建设等。“教育任务”是由教育机构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学校的 “实质性任务”;“非教育任务”则是为确保完成学校的实质性任务而提出的工作要求,属于“工具性任务”。

《纲要》文本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设计,从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做出了系统而具体的说明。但这些说明更多的是在教育系统层面,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的纲要式、方向性、原则性规定,这些任务并不都是教育任务,也不是全部需要学校完成的任务。比如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保障经费投入、工资制度改革、增进教育公平等,尽管对学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需要通过学校的工作加以落实,但主要是需要政府承担的非教育任务。在《纲要》文本中,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分布在不同的主题领域,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从学校工作层面看,《纲要》政策框架中由学校承担的教育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在校率

提高、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率,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世纪之交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已经不再是问题。对学校来说,新的挑战是如何以高质量的教育吸引学生走进学校,留在学校,说服家长支持学生完成学业。事实上,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厌学,即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学校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探索高中学校特色化发展

事实上,国家早在1993年初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等方向性发展要求。在上述政策指导下,我国中小学校尤其是示范性高中在办出特色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在教育系统层面,逐步形成了外国语高中、科技高中、美术高中、升学就业“双通道”高中等不同类型的普通高中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学校层面,许多普通高中经过长期努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如科技教育特色、人文教育特色、艺术体育教育特色、英才教育特色等。还有为数众多的高中学校通过设立各种类型“实验班”,探索为创新性人才成长奠基的高中教育模式。升学、就业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两项基本任务,早在1997年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中就有了明确规定。而当下重在要求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高中学校结合校情使其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即有效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早在1985年5月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是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关注的重要内容;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并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在上个世纪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国家政策背景中,“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从部分地区试点开始,逐步推广到整个基础教育系统。未来一段时期,无论是义务教育学校还是普通高中学校,在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面临着相同的发展任务。

(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中小学学生普遍体质不佳,甚至呈下降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但这一问题却并非始自近日。事实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反复提出并努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1]。当前,这一任务的基本要求是切实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重点是避免学生体质下降,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五)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和众多学校努力的方向;“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更在200l年上升为国家教育政策目标,我国广大中小学校在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面已经持续进行了长达20年的努力,但从效果来看,在学校教育层面还没有对教育质量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学校这一领域的工作重点,仍然是探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改进学校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教师队伍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一个核心目标,更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点和长期努力的方向。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和实践背景中,今后的趋势是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大力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七)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

就学校管理制度而言,事实上从1985年就开始了以校长负责制为特征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并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目前,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等《纲要》要求的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的措施,存我国中小学学校已经普遍建立。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学校管理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持续改善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诸如“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及“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等措施“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

(八)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对外开放是最早开放的领域之一。我国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从大中城市部分优质中小学校开始,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我国众多优质中小学校,尤其是示范性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在基础教育对外开放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探索。如借鉴引进国外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师资和课程、教材,设立国际部,校际交流互访,国内教师、学生海外短期研修、互派教师学生等。从我国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和现实来看,这一领域的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它主要与城市部分优质学校有关。

在上述八个方面的学校教育任务中,“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严格来说不属于教育任务,但由于学校制度建设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本文将其归入教育任务进行分析。这些任务的完成,当然需要各级政府在教育系统层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予以指导和支持,但它们最终要落实在学校,落实到教职工身上,需要通过教职工的具体工作去完成。

三、中小学校教育任务的特点及其性质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小学校的教育任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深化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改革,促进全体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来看,这些教育任务并不是新任务,而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学校一直试图解决但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在前述《纲要》提出的每一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上,我国中小学校都做出过长期的努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

《纲要》政策框架中学校教育任务所呈现的上述两个特点,深刻揭示了未来十年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任务的性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小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应对教育发展的新问题,而是解决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老问题,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冲锋而是攻坚。25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表明,恰恰是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个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上,我国中小学校尽管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但目前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不是解决新问题,而是把以前没有能够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这一认识对学校管理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学校教育任务的实现策略

国家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并不能导致教育问题的简单解决[2]。教育政策的目标要通过政府、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明确学校的教育任务的内容、特点和性质,并不意味着能够圆满完成这些任务。学校只有形成思想认识、政策措施和实践方法相一致的教育工作体系,才能够有效落实《纲要》赋予中小学校的教育任务,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根据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实际,有效落实学校教育任务需要采取以下三项策略:

(一)系统规划,长期努力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面临的教育问题已经难以通过零星的、孤立的、短期的努力得到合理解决;不对学校发展进行系统设计并做出有计划的集体努力,学校工作也很难取得实质性进步。每一所学校都需要结合校情通盘考虑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认真做好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并为此付出长期的努力。

(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前述各项学校教育任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每一项任务都非常重要,都需要努力完成,不可偏废。从另一方面看,这些任务又都是前期改革没有能够有效解决的艰巨任务,很难在短期内同时解决。学校应该在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确定这些任务的相对重要性和完成任务的优先顺序,选择那些通过努力有可能率先解决的问题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全局工作。

(三)踏实工作,持续进步

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运动式、形式化、刻意求变的改革,并不能迅速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更无法保证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教育任务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试图通过快速变革取得教育的实质性进步是不可能的。学校只有引导全体教职工踏踏实实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好,教育实践不能够得到改进,学校教育任务才能够逐步完成。具体而言,需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校内广泛开展教育政策形势宣传教育,让教职工透彻了解、深刻认识学校面临的发展形势,明确学校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坚定以改革创新精神和踏实工作作风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决心和信心。

2.切实转变强教职工队伍的教育价值观。按照《纲要》的精神引导教职工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学校要在教育发展中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

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为圆满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奠定良好的教育思想基础。

3.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学习和应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导教师不断超越经验,逐步走向专业化,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

4.深化学校管理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切实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发展积极性,为教职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育任务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5.积极稳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重点抓好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6.抓住机遇,结合校情积极筹划实施教育改进项目。《纲要》的发布实施,在向学校提出了重大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各地为落实《纲要》的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外部环境,而且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支持。学校应该抓住当前各地政府积极落实《纲要》的有利时机,根据校情积极筹划实施旨在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教育改进项目,努力使学校工作走上新的台阶。

[1]李永贤.毛泽东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4-01-17:(3).

[2]李玉芳.素质教育实施难原因再探——教育政策限度的视角[J].广州:教育导刊,2007,(12).

沈玉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学校改进

(责任编辑:曾庆伟)

猜你喜欢

纲要政策改革
政策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