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集锦

2012-04-02

地理教学 2012年19期
关键词:福岛空间站

资料集锦

"十二五"单位GDP能耗降1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会议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要求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

摘自2012年7月12日《文汇报》

台风过境深圳损树11万棵

台风“韦森特”过境后,海滨城市深圳的绿化工作成为关注焦点。一条消息被网络广泛转发——来自深圳市城市管理局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全市受损坏树木约11.5万株,全市超过3500辆汽车被砸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此次台风中,香港政府部门收到的树塌报告为1387宗。

有舆论质疑,大批移植导致树木树龄太短、短时间内多次更换行道树导致树根未稳、城建施工太多移植频繁、树种选择不当容易倒伏被列为此次树木大规模倒伏的“4宗罪”,并引发社会热议。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园林与林业处调研员丁少江表示,树木受损状况较重,主要由于深圳遭遇近几年较大一次台风,暴雨又把泥土泡松,导致树根不稳。近几年新种树木生长茂盛,树冠比较大,但根系比较浅,抗风能力较弱。但对于和香港进行的对比,丁少江却不予认同。他认为,香港新树少,街道窄,树的绿化量比较少,而深圳一般的主干道有三十米绿化带,次干道有十米绿化带,树木种植的总量多。因此双方不具有可比性。由于新种树一两年内都能原地扶起来存活,真正需要重新种植的大概不到倒伏树木总数的10%。断裂的树枝将运送到粉碎厂,用来生产肥料。

香港大学地理系讲座教授詹志勇认为,树种选择不当,是香港和深圳绿化最严重的问题,很多时候城市管理者不知如何把树种和地点配合起来。深圳市风景园林协会秘书长黄重远表示,此前深圳市为了美观种植大量抗风能力差的树种。如垂叶榕枝叶繁茂,遮阴效果好;洋紫荆花期长,四季盛开。

但此次事件提醒我们,在景观树种的美观和安全性上应取得平衡,适当更换成小叶榕和芒果、扁桃树等抗风性强的树种。如何让城市建设与绿化进度更加有机联系,需要有关部门“尽心尽力”。

摘自2012年7月31日《文汇报》

把绿色还给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地区不适宜耕作,这是在毁坏生态,但不耕作,那许多山民的生计怎么办?破解这道中国独有的难题,中科院亚热带所的科学家们在广西环江扎根18年—— 把绿色还给喀斯特峰丛洼地

奇峰耸立、云雾缭绕,游人眼里的喀斯特地貌很美,但当地居民的日子过得很苦:由于水土极易流失,此处多是黑石朝天的不毛之地。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而人们为了谋生的勉强耕作,致使“癌症”迅速扩散。

1994年,响应中央“八七扶贫攻坚”号召,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来到石漠化严重的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就此扎根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始了修复当地生态、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的艰辛探索。

如今,这里4000多平方公里的裸露石峰重新披上了绿色,山民的年收入也从五六百元增加到四五千元。而科学家还在探寻更彻底的治本之策:他们认为这类地区的最佳“产出”就应该是“好山好水好森林”,同时依照“碳交易”的新概念,以固定二氧化碳的数量来换取真金白银的生态补偿;至于怎么确定“碳汇”,他们正努力创制着一套有说服力的计算方法。

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地貌,大面积的全球有三片,分别位于地中海区域、中美洲和中国的西南部;而这样的土地却要承载大量居民及其生计的,唯有中国。

石灰岩很容易溶解于水,而中国西南部恰好雨、热同季,因此95%的碳酸盐岩石溶解在雨水中,随水渗入洞穴的地下河道中流失,仅5%残存下来经风化形成土壤。“南方红壤丘陵形成1厘米土壤只需几十年,而喀斯特地区要5000年到2万年!”王克林说,“所以这种地方特别不适宜高强度的耕作,耕作极易加剧水土流失;在山坡上开垦出两亩地,耕不上三五年,可能就剩一亩三分了。当地人以玉米为口粮,为了吃上玉米聊以糊口,不得不见缝插针在山坡的石缝间耕种。每年的翻耕使水土不断流失,结果地越种越少、日子越过越穷,这里的石漠化也日趋严重。

封山育林自然最好,但山民断了生计怎么办?把他们大量迁移出去,也绝非易事。经过大量野外考察和实验论证,科学家们设计出一套生态适应性发展方案:把种玉米改成种牧草、养牛。

牧草播种后,6年才需翻耕一次,而且它们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一亩牧草能养活一头牛,一家养上四五头,能有七八千元收入;牛粪还能用来生产沼气,可以替代木材燃料,保护薪炭林、水源林。

他们的努力颇有成效。十几年前,科学家曾有意在古周村留下一片石漠化的山坡,想在今后用作治理前后的对照景观。不料,那儿的村民看到邻村石漠化治理后的变化,悄悄学样,也在这片山坡上改种牧草、香椿。这一来,环江当年石漠化的情景,如今只能在旧照片中找了。

摘自2012年7月3日 《文汇报》

筑起中国的“太空家园”

载人航天,一条浪漫而布满荆棘的道路,路的一头是嫦娥奔月、万户飞天;另一头是在太空中升起中国制造的长期宇宙空间站,筑起中国“太空家园”。

“那时,美国的宇宙空间站也已到了退休年龄,中国空间站有可能是太空中惟一的长期宇宙空间站。”上海航天局第805研究所副所长陈宝东说。

2011年9月29日,中国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T1”火箭成功发射送入低地球轨道,在相继实现航天员上天、太空行走之后,为建设探索太空的前哨——永久载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两个月后,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这标志着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载着3名宇航员又一次顺利升空,其中还包括一名女性宇航员。在13天的航程中,神舟九号将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交会对接,一次自动一次手动,宇航员还将进入天宫一号,验证它的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十号宇航员将会出舱,由此还面临着舱外航天服研制的问题。

天宫一号的设计寿命是3年,而第三步建立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设计寿命要达15年,这就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制作空间站的材料就完全不同。陈宝东说,太空中温差巨大,真空、辐照、原子氧(会腐蚀材料)等,都对空间站材料提出了全新要求。可以说如果材料不能解决,我们的长期宇宙空间站就无法建立。

由于我国火箭运力有限,第三步里的空间站是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建造的:先发射一个核心舱,再发射其他舱段与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交会对接技术已经通过第二步走时获得验证。但是空间站的对接又和神八、神九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不尽相同。陈宝东说:“神八、神九对接后都是可以分离,而空间站对接后需要把前面对接的舱段移位到空间站一侧,把对接口留出来,以待下一次对接,这样后期对接有较大的偏心率,比现在的轴向对接难度更大。”

天上所有设备工作都要有电,现在基本靠太阳能发电,神九和天宫一号的用电功率大约为三四千瓦,但宇宙空间站的航天员要在上面做很多科学实验,用电需求约为现在的6~7倍,约合20千瓦,甚至更高。

针对这么大的用电需求,我们目前的发电装置——太阳电池翼,已经不能够满足,急需研究出一种面积大,质量轻的柔性发电设备。如何在有限的重量和尺寸下,尽量做大面积,提供大的发电能力,这是长期空间站对电源提出的新的技术要求,突破这些难点,未来电源设计将会出现全新的变革。

摘自2012年6月19日《文汇报》

水的经济学

水的问题归根到底可以分成三类:水多,水少,水脏。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而且,这三个问题也常常交织在一起。许多地区的气象环境都可分为雨季和旱季。雨季到来,往往伴随着洪水;而在漫长的旱季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对干旱束手无策。人们早就学会用大坝来调节水在雨季和旱季之间的分配。但是,第一,大坝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第二,大坝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三,大坝可能导致生态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第四,大坝管理。

所以经济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劳动力市场各地不同,资源环境亦是如此。举例来说,澳大利亚是一片比较缺水的大陆,主要依靠变幻莫测的降水。澳洲政府在气象研究上投入巨资,但仍难以保证准确预测。为了保障用水安全,澳洲政府采取如下举措:首先,修建了许多海水淡化工厂。在降水充分的季节,这些工厂多半停工。但在面临缺水威胁的时候,这些工厂可以以一定代价迅速产出大量淡水。其次,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水的定价问题,试图准确把握水价调整对人们用水量的影响。

还有一个切入点,就是研究地面河流的水的分配。澳大利亚在二十年前建立了“水市场”,部分允许水权和用水量的拍卖交易,以经济手段促使部分高耗水量的灌溉农业退出市场。其中涉及无数复杂问题,经济学家动用了最新的拍卖模型、产权模型、非市场定价模型、实验经济学等工具,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当然,目前经济模式在变,气象在变,人对水的需求和估价在变,大坝与海水淡化的技术也在变,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必定仍在继续深化的过程中。

在分配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污染问题已经更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不同地域的污染状况及原因各不相同,比如中国更多的是工业污染,而印度更多的是生活污染。河流污染,使得人们不得不开采地下水。而局部地区地下水的总量有限,过度开采会导致地面塌陷,而且该过程几乎不可逆,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了事实。

摘自2012年7月23日《文汇报》

福岛蝴蝶因核事故遗传异常

琉球大学副教授大泷丈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受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物泄漏的影响,福岛县当地的一种蝴蝶出现了遗传异常。

这种蝴蝶名为酢浆灰蝶,常出现在人们生活场所附近的草地和树林边缘,其成虫整年都可见到。

去年3月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和海啸破坏而发生严重核泄漏。同年5月和9月,研究小组在福岛县、茨城县、东京都等多个地点采集酢浆灰蝶。他们让5月份采集的144只酢浆灰蝶产卵并孵化出幼虫。在培育这些幼虫的过程中发现,磐城市和广野町等福岛县境内的酢浆灰蝶子代死亡率比其他地区要高,而且越是放射剂量高的地区,雄蝶翅膀的尺寸越小。

在福岛县酢浆灰蝶的子代中,约20%的翅膀颜色搭配和斑点数量出现异常,发生异常的频率是其亲代的1.5倍。而9月份在福岛县采集的约240只成虫,其子代中约50%出现类似异常。 为了对比,研究小组利用被认为几乎未受福岛核事故影响的冲绳酢浆灰蝶,进行低放射剂量照射实验,结果也出现了同样的异常情况。

大泷丈二等人在最新一期《科学报告》上发表文章说,福岛核事故无疑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影响,虽然昆虫被认为对低放射剂量的影响抵抗力较强,但此次调查显示酢浆灰蝶抵抗力较低。

摘自2012年8月12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福岛空间站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自制空间站模型
空间站日记
福岛:日本宣布将把污染水倾倒入海
福岛县海域鱼类放射性物质超标
拒绝福岛
宅在国际空间站340天
百日菊绽放国际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