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为生
——陈尔寿先生的执着追求
2012-04-02孙式彦
孙式彦
以地为生
——陈尔寿先生的执着追求
孙式彦
老伴,你走得有些突然,我还有许多话没来得及对你说呢!你就走了。
你走后的次日,黎明时分,儿女去办事了,一夜无眠的我,开始经历着,咱这个家里,从此没有你的境况。喔,早餐不用再做两份了;晨起也不用再连做两壶开水了,因为你这个“水包子”走了;那个你每日稳坐着看书、看报、看电视的沙发,每望去,空落落的;那桌子的两只核桃球,也无人拿在手上转动它了……。我尝到了形单影只的滋味了。
我眼睛触到我的老年乘车证,那里夹着你给我写的,带有我姓名、住址的便条,你是怕我路上遇到不适。喔,我的老伴……
6月25日咱社召开党代会,邀你为特约代表。你颇为高兴,提前几天就开始做发言准备了,对我说:“我要拿出共产党员的良心来,在讨论会上发言,谈谈我对当前形势的看法”。由于你年事已高,为了照顾你的身体,参加了开幕式后,社里就派车把你送回来了,未能发言。你一生对党襟怀坦白,鞠躬尽瘁,奋斗不息,后来你旧病复发,看样子尚健康的你,十天后就离世了。在医院监护室期间,你还惦着对我谈起你对当前国内形势的看法。
下面,还是谈谈,我一向钦佩、服气于你所从事的地理教育事业吧!
首先,你于04年获得中国地理学会颁发的“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下面我举的三、两例,说明你够资格。
那是06年左右的事了,当国家在高考时,一度取消了地理科目时,已年近90高龄的你,一马当先,拿出拼搏的劲头,埋头给教育部、给江泽民、给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等,许许多多方面的领导人、专家写信……终于、高考恢复了地理科目。我原来想,这是否应归功于地理界群策群力的结果?而总编辑吴履平先生却在你的祝寿会上发言说:“……这件事情(指高考恢复地理科目)还真是让他办成了”。由此,我始敢确信。嗯!我就喜欢你那身体力行,关心国家大事和你那倔强、执着的精神。
记得咱俩结婚时,也是你被任命为咱社地理室主任之际,我劝你;“别当那个主任了,咱搞点学问不好吗?”你对我说:“我喜欢参与国家统筹地理普教工作,可以实现我的教育主张。”我看你心意已决,便不说什么了。
地理学我不懂,我只是因为你创意了一句“以地为生”,鉴于我感到,此言有我稍能领会的普世价值,于是,就关注起来。
早在02年时,有一天,我看见咱家书房的墙上有你写的“以地为生”四个字。另外,你又将你的此言此句,和既有的环保诫言,那句“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成全词组字数你舍去了“可”字)串掇成“以地为生 人地协调 持续发展”这个词组的条幅,都挂在墙上。当时我品了一会,便对你说:“把它打出去呀”!你回答说:“慢慢来”。这一慢,十年过去了。
2005年由上海地理教研会送你“以地为生”四个毛笔大字的扁状镜框。这回社里地理编辑室,为你出个人专辑,已将你对此言的创意始末、阐述文章,纳入该书。这可太好了!我一直指待你这个创意,能在较广范围内普及开来……
因为我不善言辞,总想将我对你创意此言的体会,写得明白些,再准备给你看。可是如今你……,这里,我有幸将我的这些体会告知地理行内、外的同事、朋友、亲戚们。请看,面对诸多地理行家,我这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而我不怕露怯,谁让我是外行呢。下面就是我的体会:
乍看:“以地为生”此言,似乎是“民以食为天”的泛话而已,不显稀奇。但从浩瀚、庞杂的人、地关系之间、唇齿相依的内容物质来看,经概括,一言以蔽之,使人类别无他择的“以地为生”的理念,一下子被突出、形象化地强调出来了。人类是靠地球恩赐的资源生存的。从而,唤起了人类对地球如母亲般的情怀!唤起人类爱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人们面对地球资源,从而知道了,将有生存威胁的厉害关系制约着,绝不能再任意采伐了!
且能给予自觉地珍惜、保护,以至资源再生。如此一来,既能惠及人类当前生存所需,又能惠及后人,造福后代!
你告诉我,你这个创意设想,另有妙处在于:历来史、地相连。你将“以地为生 人地协调 持续发展”,与史学界的那句“以史为鉴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这句已有之的立论,相并列、相对应。我体会,这将使苍生应识、应行的、创人类福祉所需的地学要义,也简而明地纳入了人文箴言。也将便于传诵、叫得响,影响深远。两者从人类生活的不同方面,起到醒世的作用。
我体会,“以地为生”,似是环保动因。似与后两句形成因果关系。该句组的第二句:“人地协调”似是手段、渠道和对资源的道德态度。而“持续发展”则无疑是说,人类如经上述种种努力,从此将赢得长期美好发展的前景。特别包括造福后代!
再者,我发现,“以史为鉴……”和“以地为生……”,这两句堪称人文箴言的理念,前者,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后者属于物质文明范畴。本来,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飞跃,而如今,在时间上,却前后大大地呈现倒置状了。依我看,无非是,如今这终于诉诸文字的人类悟性,随着人类将面临生存威胁时。迟达千年,疾步走来……。
( 作者为陈尔寿先生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