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师生课堂对话有效性的提升

2012-04-02胡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师生课堂教师

胡娜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9)

顺利实现课堂中师生有效对话,对有效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课堂中师生有效对话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反思和体悟,进一步实现学生“要学”、“乐学”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目标的实现,既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又能体现和践行教育民主的精神。如今,教学对话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和重视。但是,由于认识上的欠缺,课堂教学中那种为交往而“交往”,为互动而“互动”的“假对话”或者说是低效对话使得课堂出现了虚假繁荣,种种徒具教学形式的对话占据着宝贵的课堂,反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失去了教学效果。

一、师生课堂对话低效现状

(一)作为尖子生专利的对话

为了追求对话的省时高效,教师会把对话的主角定为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和听众,课堂中的对话只是几个尖子学生在“秀”着敏捷的思维,其他学生则冷眼旁观。一问一答可能显示出学生“会”了,但这种结果并不具有代表性,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是处于提问之前。这样的对话会打击非精英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长此以往,课堂对话在其他非精英学生中会形成一种共识:这种对话只是老师和尖子生之间的课堂常规动作,与其他人无关。

(二)对话等于我问你答

有些教师的大量课堂提问只需学生朗读书上原原本本的某个定义,不需要学生做任何深度思考,这种对话看上去是比较圆满地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但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很机械,学生只是对内容进行了复制,没有思维的加工,也不需要教师的引导,答案也很浅显。有书本就万事大吉,读书本就能顺利解答老师的问题。师生之间的对话框定在“问题—答案”的问答式逻辑中。

(三)被掐灭的对话

当有些学生正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教师打断并大篇插入自己的观点,使得学生思路被强行切断,不得不跟随老师话语的潜在引导去继续阐述。此时学生的思维会因为老师的打断而形成“空白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不尊重,对学生再生知识的扼杀。

(四)无结果的对话

当学生表达自己感受后,有些教师给予千篇一律的评价“很好!”,有些教师只说“嗯”,不给予评价。由于教师未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深入的引导,学生仍停留在原有认知水平上,止步于近在咫尺的“发展”。

(五)权威对话

在课堂上,会有这样一些武断而偏执的结论:“你的观点不符合我的提问”,“你坐下,不对,我请另一个同学回答”等。除此之外,在有些情形下,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老师就让学生站着。这时的对话不经意间成为了一种惩罚,违背了课堂对话的应有之义,会增加学生的逃避情绪,并消耗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师者独尊’的气氛笼罩下,没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说话战战兢兢,畏首畏尾,这样能生成真实自信、充满活力的课堂对话吗?”[1]16

(六)随意对话

教师与学生对话没有事先考虑周全,对话时毫无先后,想到什么说什么,浅显的随意对话达不到对话的目的,体现不出教学内容。学生随声附和的回答只是学生对教师的机械回应,超前的对话又因学生缺乏知识铺垫而无法理解。忽视最近发展区,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师生课堂对话低效的原因探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性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教师。对话是双方的行为,师生都有各自的责任。

(一)教师对“对话”的理解狭隘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只把对话看成是语言交流在形式上的发生,而忽视对话在内容上的深度。语言符号在对话的过程中,只充当传播媒介,是手段,不是目的。对话的要旨应落实到师生为了“一同”追求真理而进行的思维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新知识受到提示,兴趣得到激发,思维获得启迪,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重视。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更准确地得到学生的反馈,从而更有利地完善课堂上的教育传播过程。只为了形式上的“热闹”而酝酿的“泡沫”对话,转瞬即逝,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也是徒劳的。

(二)教师备课粗糙,课堂预设不足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对话环节的寥寥设计,甚至是试图在课堂上完全临场发挥,凭所谓的“教学机智”达成的零设计,是无效对话的起点。有了预设,才有生成。许多课堂对话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甚至对话展开的初衷就没有指向教学目标。另外,教师缺乏就对话环节的精良预设,对话是由若干可有可无、可粗可细的“自选动作”临时组合而成的。对话在目标上的虚化、预设上的潦草化必然导致在结果上是不理想的,低效的。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弱化了激励效果

“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点评和评估的教学语言。在教育传播中,态度鲜明、观点明确、客观准确、方法得当的评价语可以沟通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热情。”[2]评价语是否妥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对话是否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和发展,决定着对话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好”、“不错”,这些不够具体深入的评价语无法进一步促使学生攀登思维的阶梯,阻碍了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反思和体悟。

三、提升师生课堂对话有效性的策略

对话是教育传播的一种方式,传播过程是一个封闭的回路,不能只关注其中一段。因此,要提升师生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不仅应关注对话的进行过程,还应关注对话的设计和对话的评估。

(一)明确目标,精心预设,催化生成

学生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维生素”。要激活课堂,老师就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让他们的生命意识在课堂上得到升华。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对话发生之前就要反复斟酌、精心预设。只有让教学目标在对话上具体化、让教学媒体在对话上生动化,周到地设计对话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在课堂的对话活动中达到目标。

(二)找对话题

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定少不了话题,即对话的主题、关键词。对话中的话题,不是信手拈来的,而应有一定的教学内容。但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通过“话题”这一桥梁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求发展。找对话题,既要找准切入点,使学生有说的欲望;又要保证对话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有说的空间;还要顾全大局,不偏废任何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平等的说的机会。

“教师要与学生有意义地沟通,必须要把沟通建立在双方 ‘共同的经验’范围内。要学生理解一件事物,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比喻,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领域。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教育媒体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建立和扩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经验。教师与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调整与适应对方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做到意义沟通。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调整所运用的语言,使其能适合学生的经验范围。”[2]

因此,对话的主题应该是活生生的,易展开的话题。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品尝到的果实”,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课堂对话的话题应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明确话题在对话中的“使命”,使学生的思维有起点、有方向、有目标,从小话题中谋求大发展。

(三)营造对话的氛围,创设情境

“课堂成功对话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平等、民主,只有在和谐、轻松的氛围里,教师和学生才能有观点的争鸣、情感的分享。”[1]16在师生平等的新型关系下,学生才能想说、敢说,从而促进课堂对话向纵深发展,顺利进行。

情境的重要性突出地体现在它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即对话的灵活性和教材内容的相对固定性之间的矛盾。情境的营造一方面以教材的具体内容为基础,否则对话是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另一方面,恰当的情境能巧妙地把教材上静止的内容生动化、灵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体验到文字“活”起来学习的乐趣。情境把文本和生活进行了结合,使教学内容从抽象变得具体,使课堂从冷清变得热闹。要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学会联想,学会举一反三,逐步达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灵活迁移。

(四)优化提问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不但了解 “是什么”,而且有意愿去探索“为什么”。 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教案中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对问题‘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3]60

在一些涉及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上,教师尤其应注重对原始问题设计在课堂现场的优化处理。这一类问题,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素质往往无法一步到位,这时,教师要适时架梯子,补充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这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就像抵达高处的缓冲带,用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有路可走”。用有指向性的引导语言,一步步帮助、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五)合理等待,善用激励

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3]60。

合理等待是使学生能深入思考、拓展思维的催化剂,也是对学生在人格上的尊重。合理等待,不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停顿、斟酌,还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组织。在问题抛出之后,教师不能仅秉着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期待,去“催促”答案在课堂上的生成。

有效的对话还离不开激励。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应关注激励是否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若缺少激励,甚至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的批评多于激励,则会造成学生因噎废食的消极心理,其学习积极性会减退。在激励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在认识到自己优势和进步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激励,才是有效的激励。

(六)教会学生对话规则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对话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一味无边幅无限制地去发挥、表达。没有规矩的对话是低效的。一方面,“教师要引用事实和例子,激励学生去细化和澄清别人的论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示范他们希望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习惯”[4]16。

“在对话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互相倾听,有礼貌地挑战别人的观点;教师也要保证对话渠道的畅通,促使学生进入这种对话情境;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提出的论点要有事实支持,请学生澄清所使用知识的来源,鼓励学生新的观点要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4]16

教师要把对学生的这些要求内化成课堂对话的规则,把对话的开始建立在一个比较规范的平台上。虽然对话的氛围是要求民主的,但是对话的要求不能无限制放宽。有效的对话必须做到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中华.让有效对话激活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9):16-17.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5.

[3]陈雅蓉.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小学校长,2009(4):59-60.

[4]杜伟宇,张振新,智春忆.论课堂有效对话的实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14-16.

猜你喜欢

师生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