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2012-04-02徐稳
徐稳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胡适的科学教育思想
胡适的科学教育价值观是以其对于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的。胡适认为,科学“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法则”[1]197,是人们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他指出:“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科学的文明教人训练我们的官能智慧,一点一滴地去寻求真理,一丝一毫不放过,一铢一两地积起来。这是求真理的唯一法门。”[2]309-310由此可见,胡适把科学理解成为一种寻求真理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概括为“十字真言”,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它包括五个基本的要点:“(1)特殊的,问题的,不笼统的。(2)疑问的,研究的,不盲从的。(3)假设的,不武断的。(4)试验的,不顽固的。(5)实行的,不是戏论的。”①这种假设兼求证的方法本身,就包含着相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由于胡适把科学理解成一种思想和知识的法则,并且这种法则又是人们认识和发现真理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主张把科学的领域无限放大,从自然推移到社会和人生,用自然科学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和解决一切社会人生问题。胡适说:“我们须把科学的方法——尤其是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应用到文史和社会科学方面。”[3]448这一应用一方面使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科学化;另一方面,是用科学教育来培养人和改造人,发挥科学和科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
(一)科学方法与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
在胡适看来,人生观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人是什么东西?”“在宇宙中占据什么地位?”“人生究竟有何意味?”[2]319他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只有科学才能作出有效的回答,因此他提倡“科学的人生观”。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呢?胡适说:“‘科学的人生观’有两个意思:第一,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第二,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胡适所谓“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就是用科学来回答人生观所涉及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把人们对于世界和人生是什么的看法,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关于第二个方面“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胡适的意思是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解决人生问题,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去做人,去对待人生。
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具体而言,胡适的主张是:(1)打破笼统的“根本解决”,认清特别的、个体的问题。人生问题都是个别的,没有笼统的问题,故没有笼统的解决。(2)从研究问题入手,不盲目相信传统的风俗、制度、习惯,不盲从众人之言,要先疑而后信。(3)一切原理原则,都看做假设的工具,不能视之为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自己的主张也应看做是待证的假设。(4)用实验的证据来试验提出的假设,用实验的结果来增强自己的信心,来消除别人的疑心和反对。(5)科学的思想是为了解决个别问题,已经得到的解决,就应著力奉行[3]231。
透过这些具体的论述,可以看出,这第二方面所强调的,就是要用怀疑与批判、假设与验证的态度和方法,来认真对待生活。这既是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也是生活的态度和方法。在这里,生活就是科学,科学也便是生活,二者是合而为一的。
综上所述,胡适所谓“科学的人生观”,就是用科学知识来认识人生和世界,用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来支配和指导生活。这同时也是他对于科学、科学教育在培养正确人生观上的价值的看法。所以他大力提倡科学教育,视科学为培养正确人生观的根本因素。他说:“中国人的人生观还不曾和科学兴见面礼呢?我们当这个时侯,正苦科学的提倡不够,正苦科学的教育不发达,正苦科学的势力还不能扫除那弥漫全国的乌烟瘴气,——不料还有名流学者出来高唱‘欧洲科学破产’的喊声,……信仰科学的人看了这种现状,能不发愁吗?能不大声疾呼出来替科学辩护吗?”[2]285他又说“人生观是因知识经验而变换的”[2]294,而知识的掌握,真理的探索,有赖于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教育。由此可见,胡适对于科学的教育价值的强调,也是针对中国科学和科学教育的落后状况有感而发的。
胡适对上述“科学的人生观”的阐释与其说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定,还不如说是一套实验主义的方法论在价值领域的运用,它集中体现了实验主义对待人生问题的思维原则。胡适坚信实验主义是一种最基本、最广泛的科学方法,不仅具有知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人生观意义,他把实验主义当做人生的“防身术”,试图沟通科学与人生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但是胡适的这一工作从一开始就暴露了他的唯科学主义倾向,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这种倾向具体表现在胡适身上,他认为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寻求真理,它运用于人生领域,形成一种设定,给科学一种超越自身的力量,他认为在人生所有方面科学是达到真理的唯一方法。
(二)论科学与理性化的自由人格
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改造国民性,造就与传统的奴性人格相对立的独立自由人格,“科学”和“民主”是这同一主题下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胡适留学美国时,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欣赏美国人重视和发展个人的独立性,指出中国国民缺少独立人格,是重大缺陷。胡适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在他看来独立人格的培养,不仅是把个体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立新的民主社会的基础,所以他与其他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一样,也将改造国民性置于突出地位,主张从改造国民性入手,为祖国造不能亡之因。而“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4]188。所以围绕自由独立人格的培养,他论述了一系列问题。他认为,自由独立人格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也是国家、民族、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前提。胡适所说的自由人格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首先,是它的独立性,即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流俗、不屈从传统,能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苟同于流俗,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4]45也就是说,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拿别人的眼睛当自己的眼睛,不拿别人的耳朵当自己的耳朵,不拿别人的脑筋当自己的脑筋。又说:“凡百责任,以对一己之责任为最先。对一己不可不诚。吾所谓是,则是之,则笃信而力行之,不可为人屈。真理一而已,不容调护迁就,何可为他人之故而强信所不信,强行所不予行乎?”[5]269-270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责任,但不怕权威,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为他人所左右。这是其自由人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
其次是自由人格的自为性,即自我完善和自我拯救。胡适把人在世界上的境遇比喻为一个人坐在海中沉船上,最重要的是先救出自己的性命。这道理很简单:自救不暇,何以救人?他引用易卜生的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有的时侯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还是救出自己。”[6]287而要自救,就必须具备自救的能力,所以人应完善自我,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即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是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于现状,敢说老实话,敢攻击社会上的腐败情形,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斯铎曼医生。”[6]287一言以蔽之,个人自由一方面教我们学娜拉,要努力把自己铸造个人;另一方面教我们学斯铎曼医生,要特立独行,敢说老实话,敢向恶势力作战。
最后,是自由人格的理性特征,即智能的个性。胡适知道,选择的前提是自由,而选择的结果是自己为自己担干系,负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的问题,独立性只能保证选择是自己的选择,不能保证选择正确且自己一定能担当得起。因此,与自由人格相联系的还有自由人格的理性化特征。
胡适说:“人同畜生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7]38在胡适看来,凡事不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便是无意识的习惯行为,是下等动物的行为,是糊涂的行为,是可耻的行为:“畜生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不晓得自己为什么如此做,一个人做的事应该件件事回答得出一个‘为什么’……回答得出,方才可算是一个人的生活。”[7]357-358“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反过来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7]357-358
不难看出,理性化的自由、独立人格,不过是胡适所推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理想人格追求中的进一步延伸,是科学态度和方法涵育熏养的结果。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多学一点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术,那条路是活路,这条故纸堆里的路是死路。三百年的第一流聪明才智销磨在这故纸堆里,还没有什么好成绩。我们应该换条路走走了。等你们在科学实验室里有了好成绩,然后拿出你们的余力,回来整理我们的国故。”[7]357-358其实,这也等于宣布:科学和科学教育在培养自由人格方面具有崇高的价值,是养成自由独立人格的根本途径。
(三)论科学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
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胡适这样论述教育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要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要使个人主持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格外增加。”[2]82胡适又解释说:“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人生周围的境地;即是改变所接触的事物,使有害的变为无害的,使无害的变为有益的。……这种活动各有教育的作用,因为每一种活动即是增添一点经验,即是‘学’了一种学问。每次所得的经验,和已有的经验合拢起来,起一种重新组织过的经验,又留作以后经验的参考资料和应用工具。如此递进,永永不已。”[2]82由此看来,胡适所谓的生活,就是适应和改造人生周围的环境;所谓教育,可“使有害的变为无害的,使无害的变为有益的”,“可以推知未来,可以预先筹备怎样得到良好的结果,怎样免去不良好的结果”[2]83。这就是教育的过程。可见,在胡适看来,教育、经验、生活,三者是一致的。
在胡适看来,正确而有效的经验,是按照科学知识和方法组织起来的,所以胡适倡导青年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告诫青年多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这是条活路,那条钻故纸堆的路是死路,“现在我们无论走那条路,都要研究微积分、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我们要多做些实验工夫,要跟着西洋人走进实验室去,找自然材料”[8]23。胡适认为,只有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涵育熏养出理性化的自由人格,才能使青少年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生活。他曾经形象地把受过教育的人比作戴有一副“有光的眼镜”。他说:“教育是给人带有一付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未受教育的人,是近视眼,没有明白的认识,远大的视力;受了教育,就是近视眼戴了一付眼镜,眼光变了,可以看明清楚远大。……就是说受过教育,就认清社会的恶习,而发不满意的批评,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反感。但是人受教育,求知识,原是为发现社会的弊端,若是受了教育,而对社会乃是处处觉得满意,那就是你的眼镜配错了光了,应该返回去审查一审查,重配一付光度合适的才好。”[9]205-206胡适认为受过教育的人须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绝不是传统儒学教育的产物,而是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涵育的结果。所以他主张把科学知识运用于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贯穿科学态度和精神。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打破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大量输入西方近代科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内容的科学化,也是胡适对科学在教育中的价值的认识的深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发展。
不过,胡适更推崇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他从小受过旧教育的训练,对旧式儿童教育方法体会比较深。他认为,在旧式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死读书、读死书,根本无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学生的个性受到极度的压抑和摧残,根本不会形成自由独立人格。所以,胡适强调:“儿童的教育应该根据于儿童生理和心理。这是慈幼运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向来的学堂完全违背儿童心理,只教儿童念死书、下死劲。近年的小学用国语教课,减少课堂工作,增加游戏运动,固然是一大进步。但我知道各地至今还有许多小学校不肯用国语课本,或用国语课本而另加古文课本;甚至于强迫儿童在小学二年级作文言文,这是明明违背民国十一年来的新学制,并且根本不合儿童生理和心理。……这种不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学校,便是慈幼运动的大仇敌。因为他们的行为便是虐待儿童,增加学校生活的苦痛。”[9]190这是对旧式儿童教育方法的指责,也是对以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进行科学教育的提倡。因为胡适认为,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型人格绝不是传统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而要进行科学教育,还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所以,他推崇和赞赏书院精神,认为道尔顿制与科学方法是一致的:“吾以今日教育界提倡道尔顿制,注重自动的研究,与书院制不谋而合。”[8]10书院真正的精神是自修与研究,书院里的学生,都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然有山长,不过是学问方面的顾问,至于研究发明,仍靠平日自修的程度怎样。所以胡适认为书院与当日教育界所倡导的道尔顿制精神相同。来书院求学的人,如果有困难疑惑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指导者请教,书院好像道尔顿制的研究室。不仅如此,书院教学法大半采用佛家问答顿悟之法,特别是讲学之风很盛行,南宋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朝时,又有会讲式的书院,山长讲完,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切磋。这相当于现代教学法中的讨论法、讲演法、问答法等方法,充分体现了自由、民主的风气。胡适赞赏书院精神,提倡道尔顿制,实质就是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在胡适看来,把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入教育过程,是教育过程科学化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要把科学的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科学方法作为指导教育、教学方法的根本原则,这在科学教育思潮的演变与发展中是一大进步。
二、中国科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科学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内容,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对“科学”、“科学教育”内涵的理解密切相关。“事实上,人们早已把科学分为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教育无疑应该包括这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教育。”[10]40但是,“在我国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历史上,由于现代科学是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所以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对科学实际功用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采取了违背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的态度。”[10]43也就是说,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科学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国家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制约科学教育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科学素质的积极影响。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反思科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困境。
(一)从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上看,是以社会为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培养人的神圣事业,应该提升人性,培养完美人格,科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程度的科学教育却遗漏了这些应有的特性。诚然,科学教育必须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但完全忽视对个人生活有用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以至忽视学生就业的需要等等,就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就把受教育者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排除在外,把教育看做是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过程。这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这就体现出一种社会本位论。这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科学教育上,即是无论目标制定、课程开发,还是科学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以至于课外科技活动,都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这样,学生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未必全面理解科学的内涵,对科学知识、公式、定理、技术以外的东西,比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等知之甚少。显然,这种科学教育是残缺的不全的,缺失科学教育的人文层面。虽然暂时迎合社会需求,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科学教育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上看,以分科为主而不注重整体性课程
中国长期采用分科课程设置模式,即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课程替代科学教育。这种模式对普及科学知识虽然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从社会实际需要、科学的整体性、教育需要、学生个体等不同的角度来看,分科课程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这种模式以分科教育代替科学教育,虽然使学生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但是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而且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都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很少涉及学科前沿动态等问题,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学生也只是掌握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基本知识、原理、公式,而缺乏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所需要的创造性、创造精神、科学素养。这种状况背离社会和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科学发展。
(三)从教育教学方法论上看,科学教育的方法背离科学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个体通过学科教学掌握一些既成的事实、规则、公式、定理等科学知识,并且形成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外国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这种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并且这种观点经过凯洛夫的强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科学教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使中国科学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观上,没有根据科学观的发展和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深化发生变化。比如,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学中,讲授科学原理、规律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然后再通过实验证明这种结论是怎么来的。这是非常典型的演绎教学法,是中国过去和目前的科学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有优点,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不鼓励学生“大胆的假设”并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学生接受这种所谓的科学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循规蹈矩,只会靠机械记忆、套用公式来应付考试,缺乏创新精神、科学意识。其实,这是“非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科学问题,更不能很好地从事科研工作。正是这种“非科学”的方法,扼杀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发现失去应有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成为知识“容器”、考试“机器”,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学会思考,从中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方法,使其智慧得到开启。
可以说,当前提倡的科学发展无疑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呼唤科学的科学教育。
三、胡适的唯科学主义思想的启示
胡适的唯科学主义思想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弊端,吸收和发挥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结果。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历史合理性,对于养成自由独立人格,对于解放思想,确立新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观念,促进中国近代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不仅如此,他的某些论断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积极启示意义。
(一)科学教育的价值确认
即便胡适提倡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并不影响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民族要想实现复兴,一个国家或政党要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必须重视发展科学、发展科学教育。特别是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是毋庸置疑的。
科学教育将科学和教育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科学教育在传递、传播、创新、发展科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中国的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所以,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曾指出:中国现代化的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邓小平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拓展、传播和应用已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唯一可依赖的、可不断拓展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为了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江泽民于1996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在于教育,而教育又是以科学为媒介、以科学为内容的活动。因此,科学教育再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当前,中国政府鉴于对新时代背景的新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是中国的当务之急,科学教育是推进中国科学技术进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二)科学发展呼唤科学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就是关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在现代生产、现代科学、现代生活方式下,首先要构建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教育内容体系,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构建学校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按每门科学学科逻辑来编写教材,确定科学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在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着重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在当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针对中国人传统的演绎思维教学法中的缺陷,结合西方人归纳思维教学法的优点,根据科学知识的特点,采取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将理性思辨方法与直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将演绎教学方法和归纳教学方法统一起来,将逻辑推理方法与科学实证方法融合起来。更重要的一点是建立科学的方法论,推动科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当然,也有人以素质教育为鹄的,提出打破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全新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体系,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等。这种以生活生存为目标所构成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固然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也不能因此削弱对系统科学知识的掌握。正所谓矫枉不能过正,构建教育内容体系在注重生活化内容的同时,必须讲求科学性。
(三)现代教育应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
在现代社会,科学、科学教育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科学、科学教育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人类也面临着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局限性便凸现在人们面前,于是科学、科学教育受到了诘难。科学、科学教育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科学教育自身并不能保证人类就一定会将科学技术用于造福人类的目的,事实是人类一再地把科学技术成果用于邪恶的目的。人们曾对科学产生过崇拜,认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科学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就像胡适所提倡的“科学的人生观”,就是用科学知识来认识人生和世界,用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来支配和指导生活。但是,科学、科学教育在人的道德精神和价值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是野蛮和贪婪,这是科学、科学教育的悲哀。二是科学、科学教育的非科学发展不仅无助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人内心的不平衡等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冲突、矛盾加剧和激化,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内心世界更加不和谐。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当反思现代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11]科学教育教人学会做事,人文教育教人学会做人。因此,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必须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注释:
①胡适:《胡适的日记》,1922年3月25日。
[参考文献]
[1]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2]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3]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
[4]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5]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6]白吉庵,刘燕云.胡适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胡适.胡适作品集:第2册[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
[8]胡适.胡适作品集:第26册[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
[9]黄书光.胡适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10]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