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2012-04-02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510300王万里

地理教学 2012年18期
关键词:鲁菜菜系粤菜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510300) 王万里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510300) 王万里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热播,引起大家对饮食文化的关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形态各异的美食趋之若鹜,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各大菜系的地理差异,领会饮食所蕴含的民俗风情?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随着移民的扩散而遍布世界各地,对世界饮食文化影响很大。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烹饪诞生之时,远古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随即有传说彭祖为尧帝烧制“雉羹”(鸡汤),到商周时期烹调的原料已经非常丰富,有“五谷”——稷、黍、麦、菽、麻籽;“五菜”——葵、藿、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等等。当时已经产生了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还有专门为天子准备的“周代八珍”,由2饭6菜组成。春秋时期孔子对饮食文化建树累累,他提出“食不厌精,烩不厌细”,注重“食不言”、“席不正不坐”的饮食礼仪,强调“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等饮食要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追求“长生不老”,饮食方面追求“医食同源”、“药食如一”。唐宋时期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海鲜产品开始上桌食用,象鼻、驼峰、熊掌等野味也开始进入宴席。明清时期满族入关,民族融合,中国饮食文化出现南北交融,“满汉全席”以其礼仪隆重、用料华贵、菜点浩繁而成为中国名菜。

二、中国四大菜系的特点

人类发展早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国早期饮食分为四大菜系:山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广东菜系。四大菜系的主要特点是: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后来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四大菜系又进一步派生出许多支系,例如粤菜分为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三大流派。目前有的专家认为中国饮食可分为八大菜系:鲁菜、皖菜、苏菜、浙菜、川菜、湘菜、粤菜、闽菜。

1.鲁菜:鲁菜是北方菜系的代表,孕育于春秋战国时代,是最古老的一大流派,对华北、东北一带有很大影响。鲁菜文化底蕴深厚,选料考究,刀工精细,以爆、炒、烧、炸、熘、焖、扒等技法见长,味道多为咸、鲜、酸、辣、五香、酱香、葱香、蒜香等味。菜肴色彩鲜艳,多呈金黄色或枣红色。传统名菜有九转大肠、汤爆双脆、德州扒鸡、奶汤鱼肚等。鲁菜善用葱香调味,还精于制汤,讲究丰满实惠,大盘大碗,反映山东人爽朗好客的个性。

2.川菜:起源于四川盆地,对长江上中游及西南地区影响大,多用辣椒、花椒、胡椒调味。辣椒原产美洲,明末传入中国。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雾,适当进食辣椒可以增加热量、怯风去湿,所以辣椒很快在这里获得推广。川菜以麻辣著称,油浓、味重。传统名菜有麻婆豆腐、宫保鸡丁、东坡肘子、夫妻肺片、回锅肉等等。

3.苏菜:在太湖流域的水乡形成,影响江浙一带,以江鲜为特色,尤以烹制河鲜、湖蟹、蔬菜见长。烹调方法多为炖、焖、蒸、烧、炒等,着重用汤,讲究原汁原味。风味特点是清鲜、滑嫩、爽脆,肥而不腻,淡而不薄。传统名菜有蟹黄狮子头、松鼠桂鱼、荷包鲫鱼等。

4.粤菜:广东面临大海,背负山丘,喜欢吃生猛海鲜。生猛指火候不深,“一沸而起,甘鲜脆美,不可名状”。这里的山珍海味原料丰富。粤菜在烹调技法上吸取了西方菜肴之特长,擅长煎、炸、炒、焗、炖等,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著称。著名粤菜有烤乳猪、盐焗鸡、豹烩三蛇等。广东地处南亚热带地区,夏季炎热漫长,褒汤和喝粥可以补充人体的水分和营养,因此粤菜中汤和粥的品种繁多,适应时令。

中国各大菜系各具特色,有人说鲁菜、皖菜犹如传统朴实的北方壮汉;苏菜、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川菜、湘菜就象内涵丰富、才艺满身的名士;粤菜、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八大菜系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大致与民居、园林、戏剧、歌舞等相吻合。

三、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1.东北食风:东北物产丰富,杂粮和米面兼备,饺子、蜂糕、冷面、粘豆包、高粱米饭、窝窝头最具特色,蔬菜品种较少,以白菜、黄瓜、西红柿、土豆等为主,因大小兴安岭多山珍,渤海湾多海味,故名肴玉食琳琅满目,因气候寒冷潮湿,东北人嗜肥浓、重油味和咸味。制菜喜欢用豆油和葱蒜,烹调多烧、炖或者盐渍、生拌。老百姓爱吃火锅,爱抽水烟。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这里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朝鲜、日本交往频繁,部分带一些“洋味”。东北人要求饮食丰盛、大方,多以“大”为盛,“大葱、大酱、大馒头、大饼、大白菜”。日常生活中对人、对物的称呼也是重“大”,如“大丫头、大小伙子、大老爷们”。

2.华北食风:华北地区民风俭朴,饮食不尚奢华,讲求实惠,主食以面食为主。华北农村盛面习惯用特大号的“捞碗”,指缝间夹上馍饼或葱蒜,多人围蹲就食,边吃边拉家常。在烹调方面,这里是鲁菜的“势力范围”。擅长烤、涮、扒、熘、爆、炒,喜好鲜咸,葱香与酱香突出,善于制汤,菜品大多酥烂,火候很足;同时装盘丰满,造型大方,菜名朴实,体现黄河流域的文化本色。

3.华东食风:华东居民以大米为主食,食料精细,荤素搭配,干稀调适。蔬果四时充裕,鸡鸭鱼肉丰富,嗜好海鲜与野味,口味清淡,带微甜,一般不吃辣椒、大葱、生蒜和老醋;有生食、冷食之风,炝虾、醉蟹、生鱼片较受欢迎。华东人尚美食、重养生,烹调水平较高。华东美食以苏菜为代表,精妙的刀工独领风骚,浙菜风行南宋,徽菜“因商而彰”,沪菜后来居上。居民平时饭菜食量较小,讲究“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突出节令,注重时尚,展现文人雅士的饮食风格,强调“冰盘牙箸、美酒精肴”,“疏泉叠石、清风朗月”,餐饮之中品味情趣与艺术氛围相结合。

4.中南食风:中南地区,主要指“湖广”和“南粤”,主食大米,鄂、湘、闽、台、粤、港的小吃均以精巧多变取胜,中南地区食性偏杂,“花草蛇虫,皆为珍料,飞禽走兽,可成佳肴”,制菜常用蒸、煨、煎、炒、煲、糟、拌等的方法。湘鄂两省喜好酸辣甜苦,其它省区偏重清淡鲜美,以爽口、开胃、畅神为佳。该地区气候湿热,多饮绿茶、红茶、药茶和乌龙茶,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不少人有喝早茶与吃夜宵的习惯,酒量与饭量较小。中南食风广博、新异、华美,不仅具有热带情韵,还有浓郁的商贾文化色彩。在这里,“吃”是人们调适生活的手段,还是社会交际的媒介。

5.西南食风: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物种奇多,饮食资源取之不竭,价廉物美,食俗风情多样、奇异,小吃以米制品为主,如米线、糍粑、汤圆等。西南地区是川菜的“势力范围”,以炒、煎、烧、煸和麻辣为特色,民间有“料出云贵”、“味在四川”、“吃在重庆”的说法。饮食习惯爱辣、喜酸、偏好复合味。

四、饮食文化的民族差异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和气候差异大,加上各民族的生产方式、民族信仰不同,导致饮食文化差异很大。

1.东部农耕民族:东部季风区以耕作业为主的有朝鲜族、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这些民族象汉族一样,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主食有米饭和冷面,副食为汤、酱、咸菜和泡菜,调味品爱用辣椒和豆酱。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称“金裹银”,壮族的“包生饭”,苗族的“乌米饭”,傣族和黎族的“竹筒饭”均颇具特色。

2.西北伊斯兰教民族:在西北高原和荒漠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民族的饮食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关。维吾尔族重主食,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卜等混合做的手抓饭,还有拉面、烤羊肉、馕等,副食品中瓜果多,蔬菜少。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用奶油和牛羊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金特”,还有肉碎拌香料蒸熟的“那仁”。回族以面食为主,宰杀牲畜时要请阿訇念经,饮食以清、净、香、甜、雅著称。

3.高原游牧民族:蒙古族、鄂伦春族和藏族居住在寒冷的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为抵御严寒,多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爱喝酒。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多生食或烤鱼、烤肉。蒙古族以放牧为主,饮食分白食和红食,白食为各类奶制品,红食指牛羊肉。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难以煮熟食物,藏族人用青稞面、茶或酥油搅拌成糌粑作为主食,用牛奶与茶混合搅拌成酥油茶作为日常饮品。牛羊肉是高原牧民常吃的食品,他们喜欢将生肉风干后吃,别具风味。

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精灵的崇拜,成为饮食禁忌,如鄂温克族禁止猎熊,回族禁食猪肉,藏族忌吃狗、驴和马肉。

五、中国饮食文化的共性

饮食习俗虽然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是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各地区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一些共性。

1.重食:季风气候导致中国农耕生产年际变化大,灾害时期食不果腹,吃饱肚子成为过去老百姓最大的幸福,由此“吃了没有”成为大多数地区常用的见面问候语。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重视人体养生和保健。

3.重味:中华烹饪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味道差异是构成各大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来指导烹饪。

猜你喜欢

鲁菜菜系粤菜
《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提交审议在全国率先探索地方菜立法
《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提交审议 在全国率先探索地方菜立法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纪实作品《粤菜大师》 定档6·25深圳卫视播出
中国粤菜产业发展趋势
基于机器学习下的SVM模型预测世界各国菜系
基于随机森林的世界各地菜系预测及分析
鲁菜在当今饮食文化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乡味小厨诚献夏日经典鲁菜美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