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之炊”与“多读多写多背”新解
2012-04-02华中师范大学夏家发
■华中师范大学夏家发
“无米之炊”与“多读多写多背”新解
■华中师范大学夏家发
“无米之炊”、“多读多写多背”,等等,类似的提法还有不少,对于这样一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常识性说法,如不加思考就盲目搬用,只能降低语文教学的效能,销蚀语文教学的科学理性。
学生习作为什么那么难?大伙儿都说,难就难在其“无米之炊”。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对“无米之炊”的日常理解是错误的,即错误地指向了作文内容,以致我们把作文教学的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却忘了分内之事。结果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无序堆放的写作素材,依然让学生“望米兴叹”,却无法把散发着生活气息的“糙米”煮成香甜可口、可供食用的白米饭。须知,学生从来不缺乏而是一直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积累,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生活何以不能被说出来、写出来?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无米之炊”,不是指学生“无话可说”,非无内容,而是指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书面语言形式去驾驭书面语言内容。生活是非线性的,我们对生活的感知、感情也是非线性的,由生活而来的经验是以非线性的方式用非线性的内部语言储存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先在、隐匿、扑朔迷离、混沌、无序、跳跃、断裂、缺乏逻辑关联、尚未获得觉解、没有属人价值的主观自在。而书面语言叙事则是线性的,即把可体察而非先在、显在而非隐匿、有迹可寻而非扑朔迷离、清晰而非混沌、有序而非无序、平实而非跳跃、连续而非断裂、有逻辑关联、获得觉解、有属人价值的主观自觉转换成线性书面语言——一字紧挨着一字,密不透风却又娓娓道来。小学生尚未掌握熟练的、可资运用的与写作相关的语文知识技能及态度——线性书面叙事的能力,即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文字形式去表现已有的和想往的生活,这种用文字表现生活的意愿、兴趣和价值感尚在孕育之中,多数人均告难产、胎死腹中。
比如,树,当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吧——当不只是可以砍来做家具、盖房子的木头吧;湖,当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吧——当不只是一湖没有意义的安静的水吧;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三姑六婶、哥哥姐姐、叔叔舅舅,当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吧——当是我们有感受、有感情的吧——有喜好、有讨厌、有排斥、有接纳、有愿意亲近、有愿意远离、有可以随意攀爬抓捏就怀、有不可轻易触碰;手被划破了流血,会痛吧,当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吧;喜怒哀乐、高兴愁苦,校园、教室、教师、同学、上课、下课、考试、作业、培优、钢琴舞蹈、音乐绘画,难过、走路,当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吧……孩子们从来没有脱离过实际生活——真实的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孩子们,孩子们一直身在其中,为什么这一切都很难在堆积如山的学生作文本上被我们读到,只能偶尔出现在100多年前的《爱的教育》里呢?
这些混沌中的沉默,均来自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它们要进入书面语言的表达世界,首先获得我们的主观觉解,并且必须服从傲慢而没有商量的线性规则,即要裁枝剪蔓,清理杂芜的视界,用能指去规约所指,用沉滞的符号去表现活跃的世界。
而这种与写作相关的线性书面叙事能力的有效训练太匮乏啦,以至有人无端地把“多读多写多背”奉为圭臬。这一言之蔽几乎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拉回到人类的史前时代,实在害人不浅呀!
我们常听人(包括我们语文老师自己)说,语文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难的,就是要“多读多写多背”。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要让学生多多开展语文实践,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在特定的语境下,此话是有一定的意图和道理。但是,其意图何在呢?道理何在呢?何谓多、何谓少呢?读什么、写什么、背什么?如何读、如何写、如何背?如何知道“多读多写多背”的效果?“多读多写多背”到底能解决语文学习的什么问题?
就意图而言,“多读多写多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可以无师自通,此意愿当然是不错的。岂止是语文,如果其他任何学科都有无师自通的窍门,那万千学子就得救了!
就道理而言,“多读多写多背”,的确切中了语文教学的流弊,可以纠正语文课堂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读为主的做法,给学生直面文本、直接与文本语言打交道、直接体察语言的机会,即是归还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主权。“多读多写多背”,还说明语言技能只能通过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才能历练出来、才能熟练掌握,舍此别无他途。
但是,“多读多写多背”,显然只是指明了学生的语文实践尽可能多的好处。面对我们学校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还有无法尽言的种种外在考评,至于何谓多、何谓少,读什么、写什么、背什么,如何读、如何写、如何背等问题均没有答案,是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是需要教师下苦心琢磨指点的。就“多读多写多背”的效果而言,学生是需要我们(包括家长)的反馈才能得知的。就功能而言,“多读多写多背”不是万能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能有助于解决语文知识技能积累问题和语感问题,而拙于解决语文学习的其他问题。
所谓“无米之炊”的惯常隐喻和“多读多写多背”的无序联想,是一种极端典型的无关痛痒、不负责任、却又很霸道、无端指责式的常识,没有任何逻辑实证依据,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实践检验。多样反复、喜闻乐见、关联有序、科学规范的作文训练则是治疗这种无端的指手画脚式习见的良方。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