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及其解决策略※
2012-04-01陈培浩
陈培浩
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及其解决策略※
陈培浩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倦怠心理逐渐成为公务员队伍中较为普遍的问题。职业倦怠不仅表现在个别公务员身上,甚至呈现出滋长蔓延之势。分析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有三个层面的症状:一是心理颓废,体现为意志消沉,追求享受,松懈自满和无为的精神状态。二是职业效能低,体现为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组织纪律松懈,做事拖拉,不讲效率,没有工作激情,缺乏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三是理想信念动摇,体现为忽视理论学习,宗旨意识薄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一旦陷入职业倦怠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从个人来说,不仅有害身心健康、延误工作,还可能传染和影响别人。从整体来说,直接影响公众形象和政府效能,危害组织的斗志,危及组织的命运前途。因此,探析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诱因及其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倦怠心理的内涵
关于“职业倦怠心理”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十分确切并被普遍认同的定义。1974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弗罗登伯格博士首次将“职业倦怠”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来描述劳动者对工作的倦怠和对职业的低落抑郁情绪,并称之为“燃烧竭尽”(Burnout)。此后,该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到职业倦怠的探讨中来。有统计表明,在早期的研究中,至少有十几种以上职业倦怠心理的定义和概念描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莱斯对早期出现的众多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职业倦怠的定义作出了静态的描述,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人的一种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1]。这一定义抓住了职业倦怠最核心的行为表现,被后续研究者较多引用。后来,马斯莱斯将静态描述与动态过程相结合,对职业倦怠心理的定义进行了延伸:“个体不能有效面对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压力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症,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疏离(Cynicism)和职业效能感(Professional Efficacy)降低三个方面”[2]。这一概念模型在职业倦怠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并被证明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3]。
尽管职业倦怠心理的概念至今尚未有统一说法,但综合现有理论至少可以达成初步共识:职业倦怠心理既是一种静态的状态,又是一种动态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紧张压力”(Stress)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主要祸源;情绪衰竭、疏离和效能感降低是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当前,职业倦怠心理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症候群。一是波及的人群面比较广,可以泛指所有进入职业生涯的社会人。二是波及的人群层次比较多,无论个体所从事的职业社会评价的高低贵贱,无论个体当前的工作顺畅阻塞,都有可能遭遇职业倦怠的困扰。三是人们发生职业倦怠的诱因各不相同,程度也有所差异。
二、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
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是多种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特性的影响,也有职业及组织、环境的作用。结合我国公务员群体的实际情况,具体可从个体本身的特点、公务员职业特点、公务员制度、组织层面来分析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公务员个人特性的影响因素
个人能力不足是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根本原因。官僚行政日渐式微,更富前瞻性和革命性的知识行政成为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面对时代发展的深刻变化和公共行政改革的纵深要求,一些公务员跟不上潮流的步伐,在工作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或无法胜任,职业效能感大大降低。
人格特质是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容易引起职业倦怠综合症的人格特性倾向主要有:自我抑制行为的特性类型;责任感过强的执著性格类型;欲望较高,“自我爱”的人格类型等等。由于缺乏心理健康保健知识,一些情绪性不稳定的公务员更容易遭受职业倦怠的困扰,容易出现习惯性焦虑和心理疾病。
(二)公务员职业特点的影响因素
首先,超负荷的压力。现代政府行政职能的膨胀扩张造就了“行政国家”的兴起,因应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行政活动的宽度、深度、速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公务员的日常工作愈加繁琐复杂。现代公共管理中突发事件愈发常态化,为此公务员经常遭受时间上的压迫,处于限时必须完成的工作状态。而公众却迫切希望政府变得更富效率;作为国家行政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和政府职能的直接实现者,公务员队伍被人民群众寄予厚望。过高的期望和超负荷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公务员的职业压力,导致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其次,人岗脱节的压力。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还广泛存在着个人专业、兴趣和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在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中,有着明确的权威等级,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制度安排。一些公务员长期从事最原始最单调的同质性工作,个性和创造力被抹杀,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兴趣特长得不到发挥。程序化的控制使得公务员由一腔热血变为消极适应,长此以往,难免滋生倦怠心理。
(三)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因素
受传统官场文化的影响,我国公务员的考评和晋升讲究吃大锅饭,讲究排辈论资。我国公务员考评体系的初步建立,对建设公务员队伍的巨大意义不言而喻,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制度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考评的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考评的结构有待合理优化,考评的内容设计有待完善等。在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工资制度僵化,片面强调精神奖励和行政激励,相对忽略物质奖励,职务晋升困难等问题。部分政府部门由于组织结构僵化、缺乏民主的文化氛围,公务员考核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依据,公务员间的竞争往往有失公正[4]。政府部门固有的工作模式极大地压抑了公务员的个性和创造力,一些暗箱操作往往使得公务员对组织失去基本信任,对职业晋升和个人发展丧失希望,逐渐变得消极被动,产生职业倦怠。
(四)公务员组织的影响因素
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由于部分领导者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管理风格比较呆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匮乏,加之公务员抗命权制度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下级即使有意见或明知道领导的决策是错误的,也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公务员的角色冲突。中国官场特有的复杂性使公务员不得不察言观色、谨小慎微。而狭窄的晋升机会更是让公务员之间相互提防、猜忌甚至明争暗斗,同僚之间说官话、说套话、打官腔的大有人在。公务员既要面对来自科层制行政系统的挑战,又要竭力营造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同时还要面临公众的广泛监督。内外部人际关系方方面面的压力让公务员疲于应对,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三、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的解决策略
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不仅影响其个体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到政府效能的实现。因此,对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的现象应加以重视和解决。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的解决既需要公务员个体的不断努力,也需要组织的帮助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一)个体的自我努力
首先,加强个体能力建设。传统官僚制强调公务员的专业性,但其行政活力和社会回应性明显不足。因此,公务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用新的眼光、谋略、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开展工作,以适应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的需要。良好的个体能力和较高的工作业绩显著增加公务员的职业效能感,使其更加自信、坦然。
其次,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公务员同样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帮助公务员寻找和确立生活的方向,增强职业信念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激发其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并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当将军。因此,公务员个体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客观真实地评价自我,坦然面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再次,积极进行自我调适。公务员要学会劳逸结合,尽量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避免精神上的紧张压力和身体的过度疲劳。要自寻工作乐趣和业余爱好兴趣,增加自我心理代偿。主动地去发现、挖掘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中的乐趣,将有助于公务员培养自身的职业情感,防止职业倦怠心理的侵袭[5]。另外,公务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抗逆力,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当遭遇不良情绪侵袭时,要寻找合理的宣泄途径和解压途径,学会自我疏导和应对职业倦怠的种种转换方式。
(二)制度优化与组织支撑
首先,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培训机制。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公务员培训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缓解公务员知识技能更新加快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充分体现政府对公务员个人发展的尊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职业能力的培训之外,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应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务员通过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大大增加自身的能力适应性和心理调适性,从而有效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
其次,建立公正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公正的公务员考评体系,既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证。公平的竞争让公务员相信自身的价值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实现心理的平衡。人的需求具有多重性,公务员同样有着生活改善、能力进步、才能发挥、职务晋升等多种需要。因此,科学公正的考评机制应当与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考评时,既重工作绩效,又考察工作过程,建立绩效考评的反馈机制;激励时,既重精神奖励,又充分发挥物质奖励的作用,满足公务员的多层次的合理需求[6]。
再次,优化组织环境,营造和谐的组织气候。各级行政组织及领导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领导方法,实行民主管理的方式,鼓励公务员参与到组织建设和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讨论中来,以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另外,组织内部应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并建立信任,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公务员体验合作交往的情感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愉悦,实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优化。
(三)社会的援助和心理支持
社会支持对于处于压力下的个体具有有益的缓冲作用。一是评价性的支援。社会要给予公务员群体更多的关怀与理解,充分尊重公务员的劳动成果,真正配合公务员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针对公众对公务员的过高期望,要积极引导和优化社会舆论,确立社会对公务员的合理期待水平,增加对公务员的职业认同,创设有利于公务员成长的社会环境。二是情绪性的支援。单位的领导、同事,家庭成员,友人,师长等应通过共感、爱护、理解、信任等感情方面的支持,使当事人感受到情绪方面的慰藉。三是引入EAP专业服务。EAP是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的简称,即员工帮助计划。旨在通过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诊断和建议,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对政府机构而言,要通过系统规范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及心理健康维护的流程和设施,或建立公务员心理素质训练中心,对公务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评估,以及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公务员不论是获得物质的帮助,还是获得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不论是获得来自组织内部,还是家庭、社会团体方面的支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某些方面的压力。
[1]Maslach C,(1982).“Understanding Burnout:Definitional issues in analyzing a complex phenomenon.”In Paine W S ed.Job stress and burnout.Beverly hills. CA:Sage:29-40.
[2]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3]Whiton Stewart Paine.“Job Stress and Burnout:Research,Theory,and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s”.Copyright 1982 by Sage Publication,Inc.pg.30-31.
[4]李亚云、曹亚茹:《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思考》,《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王兴盛:《基层领导干部职业倦怠及缓解策略》,《理论学习》2010年第1期。
[6]赵世明:《构建科学有效的公务员考评内容体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本文系安徽大学学术创新项目《地市级党政领导人领导力研究》(项目编号:yfc090104)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崔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