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官员“权色交易”的心理成因及预防
2012-04-01闫祥东
闫祥东
腐败官员“权色交易”的心理成因及预防
闫祥东
“权色交易”指的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权力和权力带来的利益与另一方发生性关系以满足生理欲望和感情需要;而另一方则以直接出卖色相或间接雇佣美色为交换,谋取不正当利益[1]。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领导干部腐化堕落案件逐年增多,其中不少带有明显的“权色交易”特点。根据巫昌祯的统计,在被查处的贪官污吏中95%都有“情妇”,腐败的干部有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系。2008年,《南方人物周刊》选取了2000年以来开庭受审和新近案发的41名省部级高官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中36名被曝拥有情妇,占87.8%。栽在美色前的腐败官员可谓前“腐”后继,如成克杰、胡长清、王昭耀、孟庆平、段义和、雷渊利、陈良宇等典型案例。这种丑恶现象犹如一个硕大的毒瘤,不仅严重腐蚀了党的健康肌体,损害了党的形象,而且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和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产生的。本文试图对“权色交易”行为背后的心理进行分析,探讨这种行为形成的心理原因,并据此提出几点心理预防的对策。
一、“权色交易”的心理成因
(一)认知偏差
认知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吸纳、辨识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自身状况、外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活动[2]。不同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和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权色交易”中的腐败官员大多认识偏差,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认识是人与外界(包括自然与人)接触、获取信息并作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权色交易”中的腐败官员并不是像一些人在法庭上陈述的那样,是因为不懂法,误认为这是自己的私事而不是受贿。他们其实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行为是和受贿一样,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也清楚地知道这种行为的恶劣后果。只是由于手中握有权力,存有侥幸心理,并认识到现在法律上还没有将这一行为进行定性,是想着钻法律的空子,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同时,涉足于“权色交易”的腐化堕落者之所以会跌进泥坑,也是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思潮的影响,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思想观念发生了“霉变”。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支配下,追求物质享受、声色犬马成了其遵奉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低级趣味,甚至把“性自由”视为时髦,沉湎于灯红酒绿,热衷于麻将赌博,养“小蜜”。例如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原院长刘松涛收受贿赂130余万元,贪财好色。他能言善辩,自诩为“有情人”,在审判席上一语惊人:“有很多女人喜欢我,我也没办法。”可见他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是使其走上歧途的重要原因。
(二)心理失衡
一是由心理压力导致的心理失衡。心理压力是指人们由于一些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存在或虚幻的事件而产生的精神困扰。制造或引发压力的东西就是压力源,因此所有被认为可能带来威胁的情境、环境或其他外部刺激都被心理学专家、学者们称作压力源。心理压力受到心理压力强度、心理耐受力以及心理压力的自控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官员会承受来自工作、生活、组织、社会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当个人的耐受性、自控能力比较差,又没有选择合理的渠道去释放压力,就会导致内在的心理不平衡。压力可以通过行动发泄出去,行动包括表情动作、言语以及躯体动作。出于职场的谨慎,一些人一般都是喜怒不表于色,而言语上又遵循着“言多必失”的原则,这就抑制了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发泄内心心理压力的途径。但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躯体动作的途径释放,躯体动作一般包括正常的体育运动,以及隐秘的“性”活动。大多数官员会选择合理的体育运动释放压力,但在“权色交易”中落马的贪官却选择了另一种不合理的释放压力的途径,在“权色交易”的漩涡中放纵了自己。
二是由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导致的心理失衡。相对剥夺感是指公职人员对预期的价值和实际获得的价值之间差距的感受[3]。相对剥夺感包括福利价值、权利价值、财富价值的相对剥夺。这种相对剥夺感一方面来自于与发达国家的各方面的对比,一方面来自于与周围不同行业的对比。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对人对事的看法、信念、观念等。当一个人的认知因素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处于不协调状态时,他就会感到焦虑、紧张和痛苦,于是就会改变其中不协调的认知因素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便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而保持心理平衡。现在由于各种媒体过多地、不加限制地报道各色各样腐败中落马的官员进行“权色交易”的细节,造成了有些干部的对比心理,导致心理失衡。如重庆万州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局长余天奇就忏悔说:“自己多年来辛勤工作,为百姓做出了一定贡献,所过的却仍然是一种清贫生活。想到那些仅两三年就发达的暴发户们对社会的贡献未必比我大,却天天肆意挥霍无度时,我心理不平衡了。”心理失衡但却不能正确认识这个事实,只是片面地看待财富问题,产生了相对剥夺感,使其迅速滑向腐败的深渊。
(三)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作祟
一般来讲,一个人的意志对其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可以有意识地发动或制止某种行为。“权色交易”中的腐败官员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但依然难敌美色的诱惑,决意冒险,这与他们冒险侥幸和从众的心理分不开。
侥幸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就是说如果行为的后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大大高于受到的惩罚,并且之前的类似行为在逃避处罚方面都获得成功时,就会促使实施这种行为[4]。“权色交易”中的当事者在心理上往往会发生一种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想到这么干是违法乱纪,可能被查处,影响个人的前途、家庭;另一方面,又对个人的这种具体需要不能舍弃,往往就是抱着试一试、就干这一回的侥幸心理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完全被生理的需要所击败。另外,由于现行的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身居要职,对自己无人敢管、无人敢监督,从而目无党纪国法,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进行“权色交易”,最后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从众心理是指掌握一定职权的党政官员,看到周围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搞“权色交易”、以权谋私,自己为了不被周围人孤立,于是开始产生一种对其认同、向其模仿的不良心态。受此影响官员的心态开始慢慢发生变化,经历了一个从看不惯到跟着干再到顶风作案的过程。一些贪官热衷于与其他党政官员进行攀比,看到别人有巨额存款、高档住宅、美貌女子,觉得别人活得比自己风光,认为自己同样握有权力应该也过那样的生活,于是便背弃了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的信念,想方设法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聚敛财富,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腐化淫乱。“权色交易”中落马的官员大都有模仿其他贪官的行为,使自己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四)欲望动机扭曲
动机是由目标和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5]。动机的产生往往源于两种因素,一是刺激,二是需要。这种违纪行为的实施,往往是因为其个人需要极度膨胀、欲望动机发生扭曲所致,个体生理需要的不合理性占主导地位。生理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必须在社会规范之内适度地予以满足。但在一些品德败坏、精神空虚的公职人员身上,常表现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加之各种美色刺激和诱惑,因而生活情趣低下,一味追求感官享受。“权色交易”中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关系,放纵仅仅是为生活添加些调味品和点缀而已,一旦关系面临危机时,就可能采取利诱甚至是谋杀的手段来结束这种扭曲的关系。如山东省济南市原人大常委会主任段义和,为摆脱情妇柳海平的纠缠,指使其侄女婿陈志与陈常兵以遥控爆炸方法将柳海平炸死,致使现场多名行人受伤,两辆汽车报废。
二、防控“权色交易”心理的对策
党政官员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掌管者和支配者,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官员存在心理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工作和事业发展,还影响到自己与家庭、朋友的和谐相处,更为严重的是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受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经验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权色交易”心理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其表现也是多样的、渐进的,同时也是可以转化的。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党政干部心理评估系统,组建心理健康咨询室,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提高党政干部自身心理素质,可有效防止党政干部这种心理因素的形成。
(一)建立党政干部心理评估机制
党政领导机关应将心理健康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所选拔的党政干部全面素质的重要指标。第一,在选拔过程中增加心理测试。通过心理测试对所选拔的党政干部的心理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为不同性格的党政干部的职能分配提供一定的依据。第二,应将党政干部心理评估工作常态化。定期对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针对所发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加以矫治,防止心理危机的出现,从而帮助党政干部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训练
我国党政领导的培训内容多侧重于能力素质、品德素质和知识素质,而普遍忽视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开展心理培训使党政干部了解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挖掘心理的潜能,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人格。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地运用有关心理知识使个体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的过程。心理训练往往把解决个体或群体心理发展一定阶段上出现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而加以强化训练,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自控能力和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这对于防治“权色交易”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三)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政府应高度重视官员的心理危机,并对政府官员实施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和矫正。这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问题。有条件的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减压室、心理活动室、心理恢复仓等,组织和鼓励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咨询检查和心理减压。同时也可为官员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展工作减压、心理疏导,指导和帮助官员培养健康从政的心理意识,以及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官员选拔过程中,也应该增强公开性和程序性,使官员晋升有序而公正,从而减少因仕途不可预期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四)完善党政干部心理危机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力,是社会各方面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系统。在党政干部心理危机干预中,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组织支持。对党政干部个体而言,组织支持最大的来源是上级领导。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善于给予党政干部精神上的安慰和鼓舞,比如表彰奖励、树立典型等;另一方面要想尽办法为其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安排轮休、补助等,以消除其后顾之忧,减轻心理压力。
二是朋友同事支持。党政干部可以通过朋友、同事等来获得心理援助。朋友同事支持的优点在于彼此之间相知甚熟,相交甚深,容易换位思考,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有利于其消极情绪的缓解。朋友同事强有力的同感力、包容力、感召力,容易使党政干部摆脱心理的困扰,重新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三是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党政干部从配偶、父母、子女等亲人处获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家庭是个体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支持系统,并且相对于其他支持系统而言,这个系统的付出更加持久、更加无私。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家庭也是容易形成矛盾的地方。党政干部很容易将工作中的控制感迁移到家中,形成对家属的操作感,这就容易在家庭中形成对立的压力情境。“权色交易”中扭曲的关系有时就是对失控感的代偿,目的是要获得以自己为中心的情感需求。因此党政干部的家属应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多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互相信任,关注党政干部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提供有效帮助,给以精神支持,避免其发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障碍。
[1]傅新球:《女性参与权色交易的社会原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宋晓明、董晓薇、张赛宜、吴兴民:《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李文:《诱发腐败的相对剥夺心理:分析与比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李迎春:《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兵团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责任编辑 崔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