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与官声

2012-04-01李湘运

党政干部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王密杨震不公

李湘运

数字与官声

李湘运

近来偶尔翻阅史书,对书中五位“数字廉官”之为颇有感触。

五位官员廉洁自律,清贫如洗,一心为民,可谓圣人之德,君子之行!后汉会稽太守刘宠,一生廉洁为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卸任时,乡亲们送一百钱作为路费,但他婉言谢绝,只拿了一个钱作为纪念,从此“一钱太守”的美名就传开了。明朝尚书范景文,为谢绝亲朋好友的请求及贿赂,在门上写了六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是为“二不公”。清朝有汤斌,曾任岭北道台,在他三年的任期内,始终坚持每日三餐都用豆腐汤作肴,廉洁奉公,人称“三汤道台”。后汉时期,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偶遇曾是他得意门生的县令王密,王密送他十两黄金,说:“天黑了,不会有人知道。”杨震厉声斥责他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此事传开后,百姓送他一个外号“四知先生”。廉官袁聿修历任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为官五十年,却始终一贫如洗,因此得名为“五代清郎”。

从数字看前人为官之廉政,也让人联想到当今某些贪官所创下的一些数字。信手拈来两例:原南昌县委书记汤某,收受他人财物折合3900多万元;山东一厅官私自将单位10亿元资金存入银行,收受高额“回扣”等等。真可谓一个比一个本事大,贪腐数字屡创新高。这类人与“一钱太守”、“二不公”、“三汤道台”、“四知先生”、“五代清郎”相比,恰恰是正反两类人物。

数字本身是冷静和理性的,它的变化也许只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在呈现某种不正常的变动时,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反映在某些为官之人身上,就是一条从人民的公仆到腐败分子的轨迹。像上述县委书记汤某等人也不是一开始做官就贪污腐化的。从吃人一顿饭、喝人一杯酒、抽人一包烟、多拿公家一分钱开始,随着贪欲越来越大,他们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直至身败名裂,坠入万丈深渊。于是我不由得想起一个典故:唐朝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一次与一个掌管钱物的下级下棋,这位下级趁吕处理公务时,偷换一颗棋子,最终赢得了这局棋。吕元膺对此并未吱声但有所防范,并预言此人必将因贪污而受惩罚。后来果然不出其所料。当今社会,由于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流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朝权在手,不捞白不捞”的信条,滥用手中职权,不顾党纪国法,不顾国家利益,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政不廉,以权谋私,借机敛财,行贿受贿,公款吃喝。他们没有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没有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反而成为祸国殃民之害,人民群众对此极为反感和愤怒。

“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贪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为官者,应不断加强自身党性和品德修养,牢记党的宗旨,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勤政廉政,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牢记陈毅元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示,管好自己的嘴和手,不贪不占。做一个像“一钱太守”、“二不公”、“三汤道台”、“四知先生”、“五代清郎”式的人民好公仆。

猜你喜欢

王密杨震不公
不要抱怨别人对你不公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四知太守
知不知 不由子
以貌取人,未必不公
司法不公与司法行为不规范有关
世道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