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都旧事》的黑茶境界与禅境之会通
2012-04-01黄守愚
黄守愚
(《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杂志社,长沙 410011)
《茶都旧事》的黑茶境界与禅境之会通
黄守愚
(《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杂志社,长沙 410011)
《茶都旧事》将安化黑茶拟人化处理,并通过其中人物与事件之诠释,澄明安化黑茶苦后回甘、忍辱、凡、严冷、放下、静、天人合一的境界,因契于佛理,此境界可与佛教禅境会通。
《茶都旧事》;黑茶境界;禅境
自明代以来,“安化茶”逐渐闻名于世,绿茶、红茶、黑茶并秀,尤以黑茶广销中国边疆地区与西亚、欧美,饮誉全球。近几十年来黑茶沉寂,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尤其是花卷茶的制作技术几近失传。近年安化黑茶再度兴起,作为一种保健茶、收藏品走入千家万户。当代商业文学作家于建初先生,继成功推出《脚都》之后,瞄准安化黑茶,创作《茶都旧事》,一时好评如潮,备受各界推崇,所以于建初也被赞誉为是传播安化黑茶文化第一人。《茶都旧事》是以陶澍为朝廷制作黑茶为背景,以黑茶老板谌家兴衰为主线,以谌赛花(黑美人)的情感纠葛为支线,在风土人情中展示出历史画卷,在历史画卷中叠次出现各类人物的形象与黑茶文化。《茶都旧事》中的谌毓庆、谌赛花、陶澍、乐喜、丁贵生、马上飞等人,熟悉黑茶制作过程,对黑茶境界多有体悟,因此于建初先生通过这些人物与事件将黑茶文化开显于世,表彰黑茶境界。本人依据《茶都旧事》中所澄明的黑茶境界,归纳而阐述之,并试图揭示出其可与佛教禅境会通。
一、《茶都旧事》中的黑茶境界
(一)离苦回甘与忍辱、凡
据《明史·食货志四·茶法》分析,安化黑茶的出现不会晚于明代中晚期。[1]它主要销往边疆地区,需特殊制作加工并紧压成团,以便长途运输与长期保存。故而安化黑茶属于后发酵茶,陈年黑茶初煎之,色如琥珀,稍久则黄黑或黑褐,味道醇厚,温润顺滑,苦中有回甘。《本草纲目拾遗》卷六“安化茶”载:“出湖南,粗粳大叶,须以水煎,或滚汤冲入壶内,再以水温之,始出味。其色浓黑,味苦中带甘,食之清神和胃。性温味苦微甘,下膈气、消滞、去寒辟。”[2]品尝黑茶,先苦后甘,温润清爽。陶澍《消寒第六会吴兰雪舍人、陈石士编修、朱兰友侍讲、谢向亭编修、胡墨庄侍御、钱衎石农部同集印心石屋试安化茶成诗四首》云:“黄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3]此“黄茶”,即黑茶中的一种,陶澍评价为“味厚”。《明史·食货志四·茶法》评价安化黑茶,曰“湖茶味苦”。[1]《茶都旧事》对黑茶品味的评价,可见谌赛花的讲述,即“苦中有甜,回味无穷”。[4]318
黑茶有制作(出身)之“苦”。黑茶的制作要经过采、炒、揉、捻、堆、踩、蒸、晒、烤等工序。关于黑茶出身之“苦”,《茶都旧事》第五章对制作花卷茶有所描述,揉、熏、筛、切、蒸、压、绞、踩、滚、捶等工序,样样必须到位,尤其是压制的工序路数有几道,无不要下大力气,而且需要十余个工人在非常粗犷的劳动号子协调下一齐用力,场面壮观宏大。[4]130-132如果将此作拟人化处理,可谓历尽千百劫难,十分艰苦,命运多舛;而黑茶被品尝,又须煮、熬,因此其品位自悲苦中来。
《茶都旧事》中的丁贵生受人之托撰《黑茶赋》,将黑茶比喻为其貌不扬的“凡人”,出身寒微悲苦,但是“凡”而有高贵的品质,虽然受尽迫害、打压,历尽世间万苦,但坚韧不拔、忍辱负重,最终以中和之性开显本性于世。甚至说,“凡”即上等,因为人人可以成就上等品质。《茶都旧事》第四章云:“世有千珍万宝,皆不出于闹市,亦深藏于远山阔海。信否?安化黑茶,实可为凿凿佐证。本是与草木同生之物,尔绿吾绿,尔黄吾黄,尔长吾长,尔老吾老。只因将天地之精华吸于深根,蓄于枝叶,未待开花之日,便摇曳自赏之清香。正是扬沸之时,觉沉淀张狂之心境。独在山野,相貌平平,不劳问风吹雨打,冰欺雪压。不趋园圃,自乐自娱,只求闲云野鹤,鸟语花香。尽被掐,被揉,被烤,被熏,被挤,被压,被煮,被熬,无失本色,将原有之质地,之性格留在唇齿之间。这本是一朝出山外,名贵雅士间……”[4]113这是讲述黑茶出身之“苦”与忍辱。黑茶被风吹雨打,被冰霜欺负,被厚雪欺压,被掐,被揉,被烤,被熏,被挤,被压,被踩,被煮,被熬,不失其本色。正如王阳明拈出“致良知”一样历尽“百死千难”:“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5]《茶都旧事》十二章里,谌赛花劝说神山土匪头目“马上飞”“放下”过去的怨仇下山,与父亲张文泰相认,把“马上飞”比拟为才制成的黑茶,“神秘,苦涩,霸气,醇厚……只是可惜啊,缺点儿黄茶的成熟,红茶的品位;也没有绿茶的清纯,花茶的俏丽……”“粗卤、刚烈,口感不佳,喝了让人肠胃难受……” 据谌赛花讲述,黑茶 “三尖”——天尖、贡尖、生尖之所以成为上品,苦中有甜,回味无穷,首先是采用谷雨时节鲜叶制成,说明它本质优秀;其次是坚韧不拔,威武不屈,历经了无数揉搓、蒸煮、烘烤,和挤压的磨难,长期的贮存;再次是阅历丰富,回味悠长。因此黑茶如酒,越存越香,越品越有味。“马上飞”是知县张文泰遗弃的私生子,出生后备受世俗舆论的谴责,长大又遭遇爱情的不幸,最后杀人越货沦落为土匪,但本质不坏,天生聪慧,谌赛花将其比喻为初制成的“黑茶”,有点粗卤、刚烈而不够温润中和。
(二)放下
《茶都旧事》中,获得谌毓庆黑茶制作祖传技术的谌赛花十分豁达、淡然,最终放下尘世间的一切,在水镜庵出家为比丘尼。谌赛花的未婚夫林文轩在去益阳龙洲书院读书期间,受美女张静怡引诱,珠胎暗结,之后听说张静怡是安化县知县张文泰的女儿,受名利与权力的诱惑,背弃与谌赛花的婚约,同张静怡闪婚。面对未婚夫的背信弃义,谌赛花受到沉重打击,失去了生活信心,被一位老比丘尼劝慰了3天,总算从爱情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老比丘尼圆寂前,给谌赛花留下一张纸条,写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且走且走,何必流连……”暗示她顺从天意,该走则走,无须留恋。此后,谌赛花又爱恋上“马上飞”,可惜“马上飞”在保护茶船时,在与日本间谍的格斗中受伤失水,下落不明。因张文泰等人误以为“马上飞”已死,特地为“马上飞”办丧事,而谌赛花却宣布与“马上飞”亡灵结婚。半年后,“马上飞”复现安化,但已经跛足。林文轩科考失败,从名利场中醒悟,放下邪念,继承祖业经营黑茶,却又遭遇妻子张静怡红杏出墙,受到莫大侮辱,当张静怡病死后,又将感情转向谌赛花。后来,林文轩患病失明,却被精通民间中草药的情敌“马上飞”治好。虽然湘女多情,但面对两个恩恩怨怨纠缠不清的男人,谌赛花选择的是“放下”。通过谌赛花用人生三境界与黑茶三境界劝说“马上飞”“放下”的一番话,也可见这完全是谌赛花出于对黑茶境界的领悟。
英国人约瑟夫、“马上飞”、林文轩三个人相约决斗,以输赢定胜负,谁赢谁娶谌赛花为妻。此事闹大,林文轩的父亲林长庚指责谌赛花撩得三个人神魂颠倒,“这是害人”,并且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譬如“女人是祸水”,还跪求谌赛花“再莫这样搞了”。[5]218-219为此,谌赛花十分烦恼,想剪掉头发自我安慰。在熊剑兰劝阻下,谌赛花随她去黄龙寺品味黑茶。化身为老和尚的日本间谍小井助二说:“境由心造,心觉得好,万事万物就都好”,“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茶是真的。”[5]221从而谌赛花感悟到了要“放下”爱情,计划打破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学习黑茶技术继承祖业。
(三)严冷
《茶都旧事》品评黑茶时,援引了陶澍的“严冷”说。陶澍《消寒第六会吴兰雪舍人、陈石士编修、朱兰友侍讲、谢向亭编修、胡墨庄侍御、钱衎石农部同集印心石屋试安化茶成诗四首》里如此评价黑茶:“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有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俗子诩《茶经》,略置不加省。岂知劲直姿,其功罕与等?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我闻虞夏时,三邦列荆境。包匦旅菁茅,厥贡名即茗。著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历久用弥彰,暗然思尚褧。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3]《茶都旧事》解释,“严冷”是“沉着、冷峻”,出自安化的天地真气,属于气候造成。[5]135陶澍认为,黑茶“入口殊生梗”,“梗”指的是叶底生硬刺口,这是没过滤的黑茶,把茶叶都吞进喉咙。“有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意思是如汲黯的生硬、鲁莽,宽饶的猛烈、醇厚,有点像中药,能“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深受以肉食为主食的群体喜爱,畅销西北。明人王廷相《严茶·蜀茶》云:“茶之为物,西域吐番,古今皆仰信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也。”[6]此段话可以作为黑茶“严冷”之妙用的解释。陶澍将其评价为“严冷”,正如禅宗祖师的“冷峻”机锋,也如中医辨证施治用猛药,针对不同根器的人用不同的机锋,随缘而生妙用。不过,陶澍所指的这类黑茶,不是贮藏多年的老茶,为谌赛花眼中的“马上飞”——初制成的黑茶。此类初制成的黑茶,尚未化掉粗卤之性,有点猛烈鲁莽,单刀直入,迅猛摧毁坚固的网罗,又如同中医说的下猛药,《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这种“严冷”,能摧毁一切,并且不被他物所摧毁。
(四)静与天人合一
《茶都旧事》中几次谈到品味黑茶“静”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谌毓庆50余岁,从不抽烟,当别人抽烟的时候,坐在边上的他会抿着嘴,决不让烟气跑进喉咙。因为在他20来岁时,曾在别人的怂恿下抽过一口鸦片。确实,在他抽一口后,正如大家说的那东西蛮提神。但是,当他再度拿起茶盅品黑茶时,舌尖上竟然麻辣辣的,带着一丝丝苦涩,根本品不出茶味了。从此,他决定再也不碰旱烟。谌毓庆也不喝酒,他认为任何酒都是败口味的货色,酒一喝,整个脑子兴奋起来,分不清楚东西南北,哪有心思品茶?他不仅烟酒不沾,吃菜也讲究不咸、不辣、不酸、不甜、不热、不冷,都是为了舌头不受大的刺激,能保持最准确的品茶能力,即拥有智慧与正见。谌毓庆还保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净口,不管是饭前饭后,还是早起晚睡,都要净口。品完第一种茶后,也必须净口才品第二种茶。所以,谌毓庆养成一种正和清怡、敬真静雅的心境,凡事与人为善,说话从不高声大气,总是与人打商量的样子。手下的人办错事,也从不高喉咙大嗓子责怪。他认为,若是动了肝火,别说品茶,就是喝一瓢马尿也尝不出味道。戒烟酒,保持口净、心静、气定,就能做到理性与智慧,拥有正见去判断黑茶品味,达到黑茶的“天人一体”境界。[5]13-14
悟透黑茶文化的谌赛花劝说“马上飞”下山时,谈起人生三境与品茶三境。“人的一生,有三重境界:看淡,看透,看远;就像是品茶,也有三重境界:口甘,神怡,魂散。”[5]319看淡,看透,看远,是要“放下”;品茶先苦后甘,离苦得乐,故而神怡,至则魂散,无人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寂静澄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次,英国人约瑟夫去谌毓庆茶园品茶,谌毓庆又提出一个以“听”悟道的新观点。谌毓庆介绍,学者、文人的茶道外,还有茶农的茶道,茶农不仅通过看、闻、品,还要“听”茶歌参悟所谓茶道。事实上,《茶都旧事》多次提及采茶、制茶的各类民歌,也许正是“听”之妙用。在谈论中,约瑟夫恰好“听”到了茶园里茶农朴实的茶歌,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顿时万籁俱寂,不由自主地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5]280-282谌赛花与熊剑兰在黄龙寺品黑茶时,听小井助二一席话后,仅喝了三口茶,烦恼全消,感到“心旷神怡”,默然寂静,直入“天人合一”之境。[5]220-222
二、黑茶境界与佛教禅境之会通
茶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寺院一般设置茶园种植茶叶,以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古来僧人多好茶,并以此为修身静虑之侣。禅宗兴起后,僧人长时间坐禅,为防昏睡,常饮茶提神解困,后来形成了“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茶禅一味”,是指通过品茶领悟“禅”的真谛,从而明心见性,达到“佛凡合一”的境界。实际上,茶对于悟禅来说,只是一种契机,随缘而生妙用而已。有人将“禅茶一味”追溯到汉代吴理真的“佛茶一家”。不过,一般还是津津乐道于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与石门夹山圆悟克勤著《碧岩录》参悟“茶禅一味”及其赠与日本弟子的手迹。若按照圆悟克勤的意思,“禅茶一味”之境界, 应该是“夹山境”或“碧岩境”,即“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
《茶都旧事》中的黑茶境界,与佛教苦、静、凡、放有相通之处。圣辉大和尚《佛教茶禅一味的思想能对社会的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在2010年两岸(长沙)茶文化节的讲话》一文中指出茶与佛教在思想内涵上的相同之处有四:一曰苦,二曰静,三曰凡,四曰放。[7]苦、集、灭、道四谛以苦谛为首,所以参禅而参破苦谛很重要,因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故而,参悟黑茶之“苦”,与参禅参悟“苦谛”相似。黑茶之“苦”,有加工制作之“苦”,有口味之“苦”,但品味黑茶,醇厚顺滑,苦后回甘。参禅可以参破苦谛,从而离苦得乐。在《茶都旧事》中,品味黑茶须“静”,屏息私心杂念,品茶者在“静”中消除烦恼。对于“凡”,《茶都旧事》借丁贵生《黑茶赋》将黑茶比喻为出身寒苦的“凡人”,其通过百死千难的磨砺,由凡入圣,成就上品。其实,“凡”本身具有成佛的根基,人人可以成佛。前已经述及“放下”,谌赛花先是劝说“马上飞”“放下”,最后自己也选择“放下”,出家为比丘尼。古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谓顿悟成佛。“放下”是无我执,无法执,无空无有,为佛境。
《茶都旧事》中,黑茶“忍辱”之目的在于成就其上等品位,从而使得品茶者在品赏中获得无上愉悦与悟出人生真谛。在佛教中,“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之一。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谓“忍辱”,就是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气和不起镇患之念。《金刚经》第十四品云:“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王维《能禅师碑》云,禅宗六祖慧能“教人以忍”,曰:“忍者无生,方得无我。始于成初发心,以为教首。”[8]因此,忍辱就是无仇恨之心。“黑茶”受尽“磨难”,忍辱负重,以磨难为增上逆缘成就自己,最后还贡献出优秀的品质,无私地愉悦品茶者,这类似于佛教之忍辱。
黑茶“厚”、“ 戆”、“猛”,即黑茶之“严冷”,与禅宗斩钉截铁的冷峻机锋及“金刚”智慧相似。刚猛而单刀直入,马上顿悟成佛,需要“严冷”的霹雳手段与菩萨的慈悲心肠,此非常人所能。所以禅宗的顿悟,非严冷不可。黑茶的严冷,确实如同佛教的“金刚”,十分锋利,并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毁一切,且不被万物所破坏。如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法器,称为金刚杵,它不会被任何物所摧破损坏,还能摧破一切物。
品味黑茶,在于直入“天人一体”,而“茶禅一味”也在于直入“佛凡合一”。谌毓庆品黑茶,须口净、心静、气定,戒烟酒,饮食中和,才能具有正见去判断黑茶的品位,达到“天人合一”之境。这与佛教戒律与八正道及清净心类似,以此明心见性,达到“佛凡合一”的境界。品味黑茶,而口甘而神怡而魂散,最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僧人通过品味黑茶,可以参破苦谛,放下我执、法执,明心见性,当下顿悟,直登“佛凡合一”的境界。
因此说,通过转换创造,类比联想,《茶都旧事》的黑茶境界可以与佛教禅境会通,即品味黑茶也可以开悟成佛,直登“佛凡合一”的境界。
[1] 张廷玉. 明史[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205-206.
[2]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O]. 合肥张绍棠又堂氏刊: 149.
[3] 陶澍. 陶澍集: 下册[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8: 348.
[4] 于建初. 茶都旧事[M].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8.
[5]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四[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1279.
[6] 明经世文编·卷一四九: 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二[M].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1489.
[7] 释圣辉. 佛教茶禅一味的思想能对社会的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在2010年两岸(长沙)茶文化节的讲话[EB/OL]. (2010-08-29)[2011-09-17].http://www.fjhnw.com/Item/Show.asp? m=1&d=1170.
[8] 王维. 王右丞集笺注·卷二十五[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Realm of Black Tea and Zen of The History of Tea’s Capital
HUANG Shou-yu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Hunan Culture Exchange, Changsha, Hunan 410011, China)
The History of Tea’s Capital the safety of black tea anthropomorphic treatment, and through which people and even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to clarify black tea bitter sweet after, shame, where strict cold, lay down, static, nature and man the realm of deed in Buddhism, this realm of Zen and Buddhism will pass.
The History of Tea’s Capital; the realm of black tea; Zen
K 203
A
1672–1942(2012)02–0029–04
(责任编校:易永卿)
2011-09-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课题(09BZJ003)
黄守愚(1978-),男,湖南益阳人,《湖湘文化研究与交流》执行主编,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湖湘文化及上古音韵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