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单向性照应生成句法研究

2012-04-01杨永忠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语类词组句法

杨永忠

(云南财经大学,昆明,650221)

1.引言

本文所谓“反单向性照应”,指的是代词在前、名词在后的一种照应现象。其与通常的名词在前、代词在后的照应模式正好相反,故名“反单向性照应”,如(1)-(9)所示。对于一种有标记的照应现象,学界已有较多讨论(王灿龙2000,2006;赵宏、邵志洪2002;高原2003;刘礼进2003;杨永忠2007,2008,2011;van Hoek 1997;Barss 2000;Büring 2005)。

(1) a.Near himi, Dani saw a snake①.

b.*Near Dani, heisaw a snake.

(2) a.Hisimother loves Johni.

b.John’simother loves himi.

(3) a.The woman who loved himikissed the mani.

b.The woman who loved the manikissed himi.

(4) a.Heridog accompanies Carlottai to kindergarten.

b.?Carlotta’sidog accompanies herito kindergarten.

(5) a.带着他i的冤屈和才华,梁老师i离开了我们。

b.*带着梁老师i的冤屈和才华,他i离开了我们。

(6) a.冲着嘲笑她i的那些人,牛梅儿i骂道:“我就是钻狗洞了又怎么样?”

b.*冲着嘲笑牛梅儿i的那些人,她i骂道:“我就是钻狗洞了又怎么样?”

(7) a.为了她i的美丽书屋,羽珊i提出了非份的要求。

b.*为了羽珊i的美丽书屋,她i提出了非份的要求。

(8) a.像他i小说里的多数主人公一样,邓一光i是一个有激情的人。

b.*像邓一光i小说里的多数主人公一样,他i是一个有激情的人。

(9) a.他i无比丰富的办学经验成了俞敏洪i的沉重负担。

b.俞敏洪i无比丰富的办学经验成了他i的沉重负担。

学者们虽然从不同角度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但由于解释未能在统一框架下进行,在很多方面尚未达成共识,难以进行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拟从生成语法角度做出尝试,探讨此类现象的内部结构及其生成过程。

2.反单向性照应的句法推导

2.1 理论假设

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所有句法成分在线性顺序上的变动都涉及移位,或者说,都是移位生成的。移位用于核查其形态句法特征。移位不仅有语类及其特征的并移,还有隐性的特征移动,即特征的一致/匹配。语类的移动是受音系部分的条件驱使而发生的无奈运算,因为此时某些形式特征需要(在拼读前)显性核查。根据杨永忠(2008),反单向性照应是移位生成的。换言之,反单向性照应的底层结构必然是单向性照应,即名词先于代词,由于发生了移位,形成代词先于名词的反单向性照应。具体来说,介词结构携带[-N,-V]特征,移位是为满足其形态句法特征,由句末移至句首,占据[Spec,TP]位置;关系从句携带[+N,-V]特征,移位是为满足其[+WH]特征,汉语关系从句移至中心名词前,结构类似于DP,占据[Spec,CP]位置,英语关系从句则移位至中心名词后,占据[Spec,DP]位置。因此,DP可以分为前置DP和后置DP,CP同样可以分为前置CP和后置CP,其中,前置DP带强[+D]/[+V]特征。[Spec,TP]在主语域带外,属于非嫁接移位,因其带有[V]特征,如果其位于主语域带则不合法,如*[Near him Dan] saw a snake.*([在他旁边丹]看见一条蛇)。这两句中介词结构占据[Spec,DP]位置,即主语域带②,造成句子不合法。[Spec,DP]在主语域带内,属于嫁接移位,因其带有[N]特征。[Spec,CP]同样在主语域带内,属于嫁接移位,因其带有[N]特征,其中,前置CP必须核查掉其强[V]特征,才能与主语嫁接,形成主语域带,后置CP则由于C的作用或阻隔,使其强特征被核查掉,更容易形成主语域带,而不会形成“花园路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汉语CP位于主语前,因无C标引,[V]特征无法被核查掉,导致推导崩溃(如“*爱他这个女人吻了那个男人”);英语CP位于主语后,有C标引,[V]特征得以核查,形成嵌入式主语域带,推导成功(如The woman who kissed him loved the man)。整个推导过程可表示为:

(10) [Adjunct Zone[Subj Zone[Obj Zone[Pred Zone]]]]

PrePjDPi...S/S...CPititj

(10)表明,创建句法关系的语类总是以成对方式出现。若X为中心语,则只有Y与之合并或核查特征。附加语通过合并进入句法推导运算。合并是为满足语义与句法构建的要求,即根据接口层的要求进行合并;再合并则是为了核查特征。推导由右至左、从下向上进行,PP不可能附加在VP的右边,否则违反循环性(戴曼纯2003)。根据Chomsky(1999)的语段推导理论,我们认为表达命题且带显性谓词的附加语应该具有语段地位,含有TP的附加语是CP语段。作为具有独立语段地位的句法体,CP语段首先通过独立推导形成,然后才参与主句的推导运算。附加语从句内的[+WH]移至[Spec,CP],即语段边缘,等候进入主句运算。当推导进行到语段*P时,两个[+WH]成分在语段边缘重合。如果语段中的词项没有赋值就被移交(transfer),语义非诠释性特征(uninterpretable features)就会使推导崩溃(Chomsky 2007:13)。Chomsky(2000)认为,语法特征的赋值与未赋值的区别,与语法特征的语义诠释性特征与语义非诠释性特征相对应。进入句法推导时就具有的特征为语义诠释性特征;进入句法推导时尚未被赋值的特征为语义非诠释性特征。未被赋值的特征需要在狭义句法(narrow syntax)推导中得到赋值(Chomsky 2004:116)。就表示“人称、数、性”的特征(也称一致性特征)而言,名词、代词这类词项的特征为语义诠释性特征,其格特征则为语义非诠释性特征,需要在句法推导中赋值;而核心功能语类C、T、v的特征则为语义非诠释性特征。特征赋值时,探针和目标之间建立一致性关系。为了建立这类关系,探针和目标所处的词项必须处于活跃状态,而词项要处于活跃状态就必须具有语义非诠释性特征(参阅何晓炜2008)。

根据Chomsky(1993,1994,1995)、Aoun和Li(1993)、Ernst(2002),主语生成于动词词组内部(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功能语类中存在一个语类AmP(marked anaphor phrase),即标记性照应语词组③,该语类位于附加语域带、主语域带或宾语域带;标记性照应语词组在推导过程中作A-移位和ā-移位,移至AmP标志语位置核查其标记性特征[+D];标记性照应语词组辖域的释义完全依赖于A-移位(参阅何宏华2004)。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反单向性照应约束域原则:

(11) 反单向性照应约束域原则

照应语X在先行词Y的约束域内,当且仅当X成分统制Y,或成分统制与Y相联系的每一条A-语链中至少一个链素。

(12) 反单向性照应鉴定标准

a.当且仅当X和Y具有相同的性、数、格和人称特征时,X和Y有严格一致关系。

b.当且仅当Y没有任何性、数、格和人称特征而X可以有任何的性、数、格和人称特征时,X和Y具有假一致的关系④。

2.2 标记性照应语词组的投射

上述分析指出,传统的照应约束释义分析都是从纯句法操作的角度来解释约束释义现象,即从照应词组在结构中的位置来定义该照应词组的约束域,均未考虑照应语词组间语义特征的不同,这就减弱了对该语类表现出的约束域现象的解释力。在分析、解释照应语词组约束域位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其本身表达的语义特征。故照应语词组需要重新分类。

照应语词组可分为普通照应语词组和标记性照应语词组两类。普通照应语词组即单向性照应语词组,标记性照应语词组亦即反单向性照应语词组,该语类携带强特征[+D],在推导过程中必须首先核查掉该特征,否则违反允准原则(Chomsky 1995)。

由于现阶段的特征核查框架中没有能够核查该特征的功能语类。如何核查掉标记性特殊照应语特征就成了问题的关键。这就意味着运算系统必须具备核查特殊照应语特征的机制。因此,在这一集合中需要增加新的元素:AmP。语类Am具有特殊的、有标记指称语的一切特征,可以核查通过移位至该语类标志语位置的特殊照应语词组的特征(参阅何宏华2004)。这一功能语类的投射遵循其他功能语类的投射规则,如(13)所示:

(13) ...[AmP Spec[Am`Am]]...

在句法推导过程中,标记性照应语词组首先移位至AmP的标志语位置核查其强特征,然后再继续移位至其他功能语类的标志语位置,以核查其他特征。

根据标记性照应语词组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以及AgrP与节点TP和VP之间的关系,假设在逻辑式中,句法包括以下域带成分:主语域带、宾语域带和谓词域带,如(14)所示:

(14) AgrSP agrS[TP T...[AgrOP AgO[VP NP1V NP2]]]]

Subj Z Obj Z Pred Z

功能语类AgrSP和AgrOP分别处于Subj Z和Obj Z,在以SVO为语言普遍性的理论框架中,Pred Z等同于述谓结构。由此可以推断:作为动词词组投射的语域,谓词域带是基础语段;主语域带是谓词域带中NP1核查其特征的语域,宾语域带是谓词域带中NP2核查其特征的语域;谓词域带中的NP1移位至主语域带核查其主格特征,NP2移位至宾语域带核查其宾格特征;附加语移位至附加语域带核查其附加语特征(参阅何宏华2004)。AgrP的标志语位置具有L-相关性,L-相关位置本质上为核查语域,因此,主语域带和宾语域带所处位置均为L-相关位置,即处于核查语域。如上所述,标记性照应语词组与普通名词词组具有同样的语法功能,标记性照应语词组移位的终点同样为主语域带和宾语域带,因此,核查特殊照应语词组特征的AmP的位置同样应在这两个域带,这样在理论上AmP就具备了能够核查特殊照应语词组特征的合法性。根据线性特征,反单向性照应是照应词先于先行词,因此,照应词首先在原始位置核查其特征,然后再移位至终点核查其特征。换言之,功能语类首先在宾语域带或谓词域带核查其特征,再在主语域带或附加语域带核查其特征(参阅何宏华2004)。

2.3 功能语类AmP在结构中的位置

特征核查理论规定,在句法推导过程中,实词语类的强特征首先必须得到核查,否则推导失败。如上所述,标记性照应语词组携带强特征[+D],在句法推导过程中必须首先核查掉。因为功能语类AmP的标志语位置带有标记性照应语词组所携带的所有特征⑤,因此标记性照应语词组首先必须移位至AmP的标志语位置,然后再移位至语类AgrP的标志语位置来核查其特征(人称、性、数、格、V、N)。在此基础上,根据左向移位原则,功能语类AmP在结构中的位置紧靠语类AgrP之右侧。语类AgrP分裂为AgrSP和AgrOP,以此推断,AmP也分裂为AmSP和AmOP。根据Chomsky(1993),简单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为:

(15) [CP C[AgrSPAgrS[AmSPAm...S[TPT[AgrOPAgO[AmOPAm...O[VPNP1 V NP2]]]]]]]

Subj Z Obj Z Pred Z

根据允准原则,被核查的特征必须与其核查机制相匹配。根据最简方案,词库中的词汇语类已经充分屈折化,本身携带与表达屈折特征的词缀相关的特征,功能语类则只包含形态学意义上的屈折特征。实词语类所携带的屈折特征必须与功能语类具有的特征相匹配,而是否匹配必须受严格局部性限制的核查。因此,形态特征匹配的限制要求实词语类移位至功能语域相应的位置核查其与功能语类相匹配的屈折特征(Chomsky 1993,1995)。为保证接受核查的语类准确移位至其特征核查语域,移位必须遵循匹配准则(参阅何宏华2004)。

(16) 特征匹配准则

X移位至Y,且只移位至Y;Y具有与X相匹配的特征。

根据这一规定,普通名词词组可越过AmP的标志语位置,直接移位至AgrP的标志语位置而不至于违反最短距离移位规则,因为其特征不匹配。如果处于谓词域带的论元是标记性照应语词组,则在移位至AgrP的标志语位置核查其特征(如主格或宾格)之前,必须首先移位至AmP标志语位置核查掉其强特征[+D](参阅何宏华2004)。

根据Rizzi(1991),功能语类AgrSP的标志语位置本质上是一个非题元位置,具有与名词词组特征Φ相匹配的特征,如(17)所示。

(17) ]

如果这一分析正确,那么,语类AgrSP、AgrOP、AmSP和AmOP的标志语位置均为A-位置,这些功能语类所处的域带位置为A-域带,换言之,附加语域带、主语域带和宾语域带都是A-位置。名词词组或标记性照应语词组从题元位置移位到标志语位置是A-移位;同样,标记性照应语词组在AmP的标志语核查完强特征[+D]后移位至AgrP标志语位置的移位也是A-移位(Haegeman 1996)。

2.4 反单向性照应约束域原则的实际应用及其解释力

上述分析从理论角度证明了反单向性照应语约束原则存在的合法性。现在我们拟从语言现实的角度证明反单向性照应语约束原则的解释力。请看句(2),这里重复为(18):

(18) His mother loves John.

在反单向性照应语约束域原则框架下,标记性照应语词组His应该首先移位至主语域带,占据AmP的标志语位置[Spec,DP]以核查其强特征[+D],部分逻辑式为:

(19) [CPC[AgrSPAgrS[AmSPHisi[AmSP`Am...S[TPT[AgrOPAgO[AmOPAm...O[VPmother tiloves John]]]]]]]

然后“His”继续移位至AgrSP的标志语位置来核查其Φ特征(人称、性、数等);同时,“John”从谓词域带中的θ-位置移出,越过AmOP的标志语位置(因其不属于标记性语类),移至AgrSP的标志语位置以核查其Φ特征。整个推导过程如(20)所示:

(20) [CPC[AgrSPHisi[AgrS`AgrS[AmSPAm ...S[TPT[AgrOPJohnj[AgrO`AgrO[AmOPAm...O[VPmother tiloves tj]]]]]]]]

在推导过程中形成了三条不同的A-语链:C1(hisi,ti),C2(ti`,ti)和C3(Johnj,tj)。C1和C2与“his”相联,C3与John相联。“his”成分统制C3中的每一个链素,即“his”和“ti”。根据反单向性照应约束域原则,“his”的辖域大于“John”的辖域,属宽域释义。“his”虽然成分统制C2中的一个链素,但并不成分统制C1的任何一个链素,因此,“John”的辖域小于“his”的辖域,属窄域释义。这样,反单向性照应约束域理论对这一现象给出了符合语言事实的解释。

反单向性照应约束域原则也可解释(21)~(22)中的反单向性照应现象。

(21) a.She could see everyoneion hisibirthday.

b.*On hisibirthday she could see everyonei.

(22) a.She didn’t scold themi because of each other’simistakes.

b.*Because of each other’simistakes, she didn’t scold themi.(Ernst 2002:188-189)

(21a)通常解读为“在那个人生日那天,她能见到每个人(She was able to see each person on that person’s birthday)”。情态动词涵盖时间状语,后者嫁接于T之下的某个位置(英语中所有的助动词都移位至该位置),因而与“everyone(每个人)”处于同一个扩展投射之内,代词“his(他的)”的约束合法。(21b)中,因为代词变量受到X-统制⑥和领先限制,如果on his birthday位置较高,涵盖情态动词“could”,那么,它必须嫁接于T投射,这样一来,它就处于包含“每个人”的最小小句功能性扩展投射⑦之外,造成代词变量约束不合法。(22a)中,否定词组取宽域,因而只有一种解读。假定否定标记“-n’t”衍生于助动词do位置,这就必然导致状语从句嫁接于较高位置,取宽域,并位于包含“them”的功能性小句扩展投射(T的补足语)之外,“each other”就不会受到严格约束(Ernst 2002:188-189)。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否定词的存在。否定词及与之相联的极性词(polarity item)表现出辖域特征,在结构中与其它携带辖域特征的词汇语类相互作用,对处于某一结构位置的标记性照应词组的辖域具有阻隔效应。这表明:状语位置的标记性照应语词组的辖域不能越过否定词的辖域涵盖主语位置的限定语先行词的辖域。

生成语法理论中对否定词的普遍假设是否定意义的词汇语类(如否定副词)在结构在中体现为否定算子(Neg-operator),基础生成于功能语类NegP(否定词投射)的标志语位置,这一算子对与之相联的极性词起允准作用。Hornstein(1995)指出,算子与极性词之间不可存在“逻辑词”,否则违反最简辖域条件。但“主语生成于动词词组内部假设”显然与上述限制冲突(参阅何宏华2004)。

“主语生成于动词词组内部假设”基于题元结构,关键任务是题元位置的题元角色必须有其相应的载体。限定性句子中VP的标志语为θ-位置,若VP为否定词限定,则该位置的词汇语类不再是一个合法的题元角色载体。因此这一位置必须有一个承载其题元角色任务的空语类。本文假设该位置的题元角色载体为PRO,而非pro,因为pro是α-移位的语迹或被删略成分心理现实的表现(Chomsky 1981)。根据控制理论,PRO可有独立的题元角色,但该语类必须受词汇语类控制。Rizzi(1991)认为,处于AgrSP标志语位置的词汇语类既能被赋予独立的题元角色又能够长距离控制VP标志语位置的PRO。因此,限定性简单否定句的主语由AgrSP的标志语位置基础生成,在句法推导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Diesing 1992; Hornstein 1995)。据此,(22a)在推导中应部分表现为(23):

(23) [AgrSPiShei[NegPNeg-OP[Neg`Neg[TPT[AgrOP[VPPROiscold themj[AdjuPPP because of each other’sjmistakes]]]]]]]]

“them”必须移位至AgrOP的标志语位置,如(24)所示:

(24) [AgrSPiShei[NegPNeg-OP[Neg`Neg[TPT[AgrOPthemj[VPPROiscold tj[AdjuPPP because of each other’sjmistakes]]]]]]]

(23)中只有一条A-语链(themj,tj),“them”成分统制与“each other”相关的每个链素,“them”因而大于“each other”的辖域;“each other”虽然成分统制PRO,但PRO并非“them”移位遗留的链素,“each other”的辖域小于“them”的辖域,因此,(24)只有一种释义,即them>each other(参阅何宏华2004)。

3.结论

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所有移位的动因都是核查。反单向性照应违反约束原则B但依然合法,因此,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必须考虑语义特征及其核查机制。作为功能语类,Am不仅具有特殊限定语的一切特征以核查通过移位至该语类标志语位置的特殊限定语照应语词组的特征,而且其投射遵循其他功能语类的投射规则。根据最简方案,词库中的词汇语类已经充分屈折化,本身携带与表达屈折特征的词缀相关的特征,功能语类则只包含形态学意义上的屈折特征。实词语类所携带的屈折特征必须与功能语类具有的特征相匹配,而是否匹配必须受严格局部性限制的核查。因此,形态特征匹配的限制要求实词语类移位至功能语域相应的位置核查其与功能语类相匹配的屈折特征。

附注:

① (1)~(3)和(5)~(9)取自高原(2003);(4)取自Büring(2005)。

② 域带由中心词及其修饰语组成,因此,主语地带包括主语及其修饰语,宾语域带包括宾语及其修饰语,附加语域带包括附加语及其修饰语。

③ 标记性照应语词组包括附加语域带、主语域带和宾语域带的处于限定语位置的照应语。

④ 杨永忠(2007)指出,先行词与回指词之间的匹配性测试条件取决于形态一致和语义一致。形态特征和语义特征呈等级排列,即形态特征和语义特征越是趋于一致,则先行词与回指词越是容易实现匹配。

⑤ 标记性照应语特征包括:1)人称、性、数的一致/匹配性;2)限定性;3)指代性。

⑥ X-统制(X-command)指的是A X-统制B,当且仅当A不支配B,支配A的每一个功能小句扩展投射支配B(Ernst 2002:188)。

⑦ 所谓小句扩展投射(clausal extended projection)指的是CP、TP(=IP)、Tense的补足语XP(即通常所说的VP)、实词性VP等扩展投射(Ernst 2002:188)。

Aoun, J.& Yen-Hui A.Li.1993.TheSyntaxofScope[M].Cambridge: MIT Press.

Barss, A.2000.Syntactic reconstruction effects [A].In Mark Baltin & Chris Collins (eds.).TheHandbookofContemporarySyntacticTheory[C].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Büring, D.2005.BindingTheor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omsky, N.1981.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M].Dordrecht: Foris.

Chomsky, N.1993.The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A].In K.Hale & S.J.Keyser (eds.).TheViewfromBuilding20:EssaysinLinguisticsinHonorofSylvainBromberger[C].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homsky, N.1994.Bare phrase struture [A].In G.Wehelhuth (ed.).GovernmentandBindingTheoryandtheMinimalistProgram[C].Oxford: Blackwell.

Chomsky, N.1995.TheMinimalistProgram[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homsky, N.1999.Derivation by phrase [A].MITOccasionalPapersinLinguistics(No.18) [C].Cambridge, Mass.: MITWPL.

Chomsky, N.2000.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 [A].In R.Martin, D.Michaels & J.Uriagereka (eds.).StepbyStep:EssaysonMinimalisminHonorofHowardLasnik[C].Cambridge,MA:MIT Press.

Chomsky, N.2004.Beyond explanatory adequacy [A].In A.Belletti (ed.).StructuresandBeyond:TheCartographyofSyntacticStructures[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omsky, N.2007.Approaching UG from below [A].In U.Sauerland & H.M.Gärter (eds.).Interfoues+Recursion=Language? [C].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29.

Diesing, M.1992.Indefinites[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Ernst, T.2002.TheSyntaxofAdjunct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egeman, L.1996.The typology of syntactic positions: L-relatedness and the A/A`-direction [A].In W.Abraham, S.D.Epstein, H.Thráinsson & C.Jan-Wouter Zwart (eds.).MinimalIdeas:SyntacticStudiesintheMinimalistFramework[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ornstein, N.1995.LogicalForm:FromGBtoMinimalism[M].Oxford: Blackwell.

Rizzi, L.1991.ProperheadgovernmentandthedefinitionofA-positions[R].Paper presented at GLOW Conference 14, Leiden.

van Hoek, K.1997.AnaphoraandConceptualStructur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戴曼纯.2003.句法运算中的广义推导[J].外语教学与研究(3):170-78.

高原.2003.从认知角度看英汉句内照应词使用的区别[J].外语教学与研究(3):189-94.

何宏华.2004.严格辖域原则——基于语链理论的辖义释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97-104.

何晓炜.2008.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英汉双宾语结构生成研究[J].现代外语(1):1-12.

刘礼进.2003.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的几个问题——兼与赵宏、邵志洪先生商榷[J].外国语言文学(3):189-94.

王灿龙.2000.人称代词“他”的照应功能[J].中国语文(3):228-37.

王灿龙.2006.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17-24.

杨永忠.2007.第三人称代词反单向性照应及相关理论问题[J].外语与翻译(3):1-9.

杨永忠.2008.第三人称代词反单向性照应的生成解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5):37-43.

杨永忠.2011.反单向性照应的生成[J].外国语(5):12-20.

赵宏、邵志洪.2002.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174-79.

猜你喜欢

语类词组句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语类翻译探究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