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及其翻译简析
2012-12-04曹迎春刘悦明乐秀华
曹迎春 刘悦明 乐秀华
(东华理工大学,抚州,344000/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1.引言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计量物体和动作单位的词汇,但是由于其语法化程度和词类划分的依据不同,对这类词汇的分类和称谓也就不同。现代汉语称为量词,用来表示事物和行动的单位(王力1957/1984:5),与名词、动词等同为现代汉语七大词类之一。而英语词汇系统中计量事物和行为单位的词没有单独的类属,而是由名词和介词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词类上通常被归为名词。在需要突显量的概念时,英语往往使用名词短语来实现计量功能,例如:a volume of novel;a bar of chocolate;a truck of clay等。这样在词汇的对等上现代汉语量词和英语中出现对应空缺,给跨语言转换的翻译活动带来困难。
事实上,汉语量词作为独立词类确立下来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历史,这个长时间的发展使得量词在汉语表达中获得了额外的表达力,即量词除了用来计量事物和行为单位之外,还具备审美、情感、态度等意义。“一尊佛像”、“一座佛像”和“一个佛像”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一位教师”、“一名教师”和“一个教师”所表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而“一弯月亮”、“一个月亮”所表达的审美意义是有差异的;“打一下”、“打一顿”所表达的程度也是不等的。这种附带意义(additive meaning)在现代汉语量词的使用过程中十分普遍,借助悉尼语法学派的Martin和White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刘悦明(2011)称这种附带意义为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归纳。
对现代汉语量词这些附带的评价意义在翻译过程中是怎样实现的,本文试图从语料分析角度寻找一些规律。文章采用名量词和动量词作为两个框架,各框架内再从专门、兼类和借用量词角度讨论现代汉语量词评价意义的翻译表达规律。为了分析评价意义,此处关注的是小说和话剧两个语类,采用《围城》(Jeanne Kelly和茅国权译)和《雷雨》(巴恩斯和王佐良译)两个汉英对照读本中的例子作为语料;归纳翻译规律假设时,选取张培基的《现代汉语英译散文选》汉英对照读本(三卷本)共计133篇散文进行实例分析;并借助Excel软件中的Spreadsheet标注和统计功能验证我们的规律假设。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现代汉语量词,为研究方便,以下除特别说明,所说的量词就是指现代汉语量词。
2.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
如上文所述,现代汉语量词在表达功能上不仅仅是用来计量事物和行为的单位,也能表达一些情感审美意义(刘悦明2011)。评价理论的核心观念是作者在构建话语的过程中总是要对所说的命题、对象表达自己观点、态度和社会规约或美学意义上的评价,这些主观倾向或者是显性(inscribed)或者是隐性(invoked)的(Martin & White 2005)。而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能够实现这些评价意义的资源包括了韵律、词汇语法和语篇几大层面,量词则是处于隐性的词汇语法层面。其评价意义主要体现为独立或者伴随性态度评价和级差评价(刘悦明2011:67)。量词的评价意义主要集中于词汇层面,包括判断和部分级差区域,但并非所有的量词都具备相同的表现方式,有些量词呈隐性评价,如“一堆垃圾”中的“堆”,主要描述数量较多,不过这种对数量的描述同时传递了作者附加在描述过程上对于多而乱的状态持否定的含义,形成隐性否定评价意义;有些量词则主要是显性评价功能,如“一弯月亮”中的“弯”,主要是传递对月亮审美的描述,而不单单描写月亮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于对象积极的美学评价。从分类上说,名量量词主要是单独承担审美(attitude of appreciation)和量度(quantity intensification)评价意义,动量量词则多为附加张力度(force of intensification)评价意义。专门量词实现隐性评价而借用量词实现显性评价,兼类量词则介乎两者之间,我们从两大类三层面进行简单分析(参见何杰2001)。
2.1 名量量词评价意义分析
名量量词主要涉及判断、审美评价意义。专门量词主要以附加的加强评价(aggrandizement evaluation)方式,少量独立评价意义。例如:
(1) 鹏图昨天电话里说起一位苏小姐,是怎么一回事?(钱钟书2003:66)
P’eng-t’u mentioned a Miss Su over the phone.What’s that all about? (同上:67)①
(2) 贵:好容易客人刚走,我正要回话,又来了一位。(曹禺2003:36)②
LU: Well, the visitors went at last, but just as I was going to tell him you were here another one came in.(同上:37)
从客观描述功能上说,这两句中的量词“位”完全可以用“个”替代,不同的是,“位”显示出说话者对于所提到对象的尊敬态度,实现了对“苏小姐”和“客人”的较高社会地位的判断(judgment)评价意义。译文中限定词“a”和“another”并不表示任何评价意义。
(3) 右边一座大衣柜,铺着一张黄桌布,上面放着许多摆设。(曹禺2003:4)
An old-fashioned bureau stands against the wall to the right door, covered with a yellow runner.(同上:5)
(4) 贵:就在这桌子上点着一枝要灭不灭的洋蜡烛。(同上:46)
LU: There was a candle on this table here.It had burned right down and it was just flickering as if it was going out.(同上:47)
这两句中的量词“座”、“张”和“枝”属于兼类量词,它们分别描述了“衣橱的大”、“桌布的宽”和“蜡烛的长”。触发读者形象理解所描述的对象,实现了附加审美(appreciation)态度,也部分实现了附加量张力的级差(graduation)评价意义。在译文中“bureau”彰显了衣橱的古典高大(Safra2007:642-643),“runner”也表达了桌布的宽度较大,但“a candle”则并没有传递“长长的”认知形象。
(5) 四:(回过头来,脸正向观众)您少说闲话吧!(挥扇,嘘出一口气)呀!天气这样闷热,回头多半下雨。(曹禺2003:10)
FENG: (looking round him): You talk too much! (Fanning herself vigorously,) Whew! With the weather as close as this, ten to one it’ll rain presently...(同上:11)
(6) 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露,渐渐可烘衬夜景。(钱钟书2003:64)
The crescent moon seemingly resembled a girl that is not yet full-grown but already to...(同上:65)
在这个两个例句中,量词的评价意义逐步趋于显性,作者主观突出量词的评价意义,“口”作为兼类趋向借用的量词附加实现了审美评价意义,强化了“嘘”的状态;而借用量词“梳”则突显对“月亮”的形状描述,单独实现了审美评价意义。译文中拟声词“whew”恰当地表达了量词传递的短而快的审美意义,而“crescent”则将量词的审美评价意义用一个形容词显性表达出来。
2.2 动量量词评价意义分析
动量量词是用来修饰限定动作的程度和方式的,例如“骂一通”、“拉一把”中的“通”和“把”。这些量词往往是出于认知思维上的习惯,例如“叹一声”(人们不太会说“叹一气”或“叹一曲”、“叹一通”等);或者出于音节上的调整,例如在邀请对方时“你下午来一下”比“你下午来”(偏重于许可)使用的频率高。张媛(2012)对动量量词从人类心智活动来阐释其形成的过程,指出动量量词实际上是语义角色转化以凸显动作整体描述。这种凸显整体本身就是对动作的限定和描述,强化或者弱化动作张力。不过,如上文已经提到,动量量词往往是因为对动作程度或方式的限定而实现张力度的级差评价。
(7) 鲍小姐打她一下道:“你!苏东坡的妹妹,才女!”(钱钟书2003:14)
Miss Pao gave her a cuff, saying...(同上:15)
(8) 贵:可不是?我就是乘着酒劲儿,朝着窗户缝轻轻地咳嗽一声。就看这两个鬼飕一下子分开了。(曹禺2003:46)
LU: Of course no! Well, with the drink inside me, I managed to the window and give a little cough.The two gosts sprang apart with a jerk...(同上:47)
这两句中的量词属于基本量词,前一句中的“一下”对动作“打”作了程度的界定,传递出作者对于动作的量的判定,实现对动作的强度级差评价和行为对象的判断评价,描述了亲昵的行为,传递了喜欢的态度。而后一句中的“一声”对方式和程度同时加以限定,表达了动作的短暂,呈审美评价。两句的译文都用名词短语表达了量词所附带的评价意义。
(9) 贵:你看你,告诉你真话,你倒生气了,唉,你呀!(傲然地扫四凤一眼,走到茶几旁,很熟练地偷走了几支烟卷,放在自己的旧烟盒里)(曹禺2003:50)
LU: There you go again! I tell you the truth, and you go off the deep end! Ah, I don’t know.(With a brief, supercilious glance at Sifeng be walks across to the low table and, with a practised hand, conveys some of the cigarettes on it to his own battered old-cigarette-case.) (同上:50)
(10) 鲍小姐对鸿渐轻藐地瞧了一眼,立刻又注视碟子喝汤。(钱钟书2003:44)
毕业了,孩子们就要去初中学校。看着最后一个孩子离去的背影,我还真是有些不舍。正准备锁门回办公室,却发现小雨回来了。现在的她那么阳光,更加招人喜爱。她塞给我一张纸条,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感谢生命中的美好遇见,和您成为师生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遇见。”
Miss Pao threw Fang a contemptuous glance, then immediately...(同上:45)
这两句中的兼类量词“一眼”借用工具的名词实现对动作“看”的程度界定,同样凸显作者对于动作强度界定。译文中为了表达量词所传递的短快的动作,分别用了“glance”和”immediately”来实现。
(11) 鸿渐吓了一跳,想去年同船回国那位孙太太的孩子怎长得这样大了,险的叫他“孙世兄”。(钱钟书2003:144)
Hung-chien gave a start.How did his last year’s shipmate, Mrs.Sun’s child, grow so big already.(同上:145)
以上句中的量词“跳”是一个临时借用量词,在描述动作的结果时给出了张力度的级差评价意义,投射出对“曹元朗”的态度评价。译文用了“start”来实现,若用“astonishment”显然程度过高。
3.量词评价意义翻译规律总结
翻译过程中对于这些量词所表达的附加意义处理很少引起翻译者的注意,量词的翻译并未成为重点讨论的主题,大多译者是将量词不对应情况视为语言系统形式差异,故而对量词处理时以语感为准。但是我们在对照阅读一些译本时发现译者对量词的处理还是有相应的规律,尤其当译者捕捉到量词所传递的评价信息时。为此,我们对张培基的《现代汉语英译散文选》对照读本(三卷本)中量词做出分析后推导出两大翻译策略8个翻译技巧假设,然后借助Excel软件中的Spreadsheet标注和统计功能验证我们的规律假设。
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虚化和实化两种策略,前者指原语中某一具体表达所承载的信息在译入语中不显性表达出来而是溶于语言系统本身的差异中或者体现译入语语篇基调(tone)的上下文中;后者指原语的某一具体表达所承载的信息使用了相应的句法词汇或结构意义来补偿或转化量词的评价意义。依据我们的分析,在量词的翻译过程中虚化策略中包含:将量词的评价意义归结为两种语言体系所导致的认知思维方式不同而实行零翻译;将量词的评价意义溶于上下文之中不显性译出。实化策略中通过不同的词汇手段显性地实现意义的转化。
3.1 虚化策略
3.1.1 零翻译
(12)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见张培基2007[Ⅰ]:1)③
A mighty long river sometimes flows through a broad section with...(同上:3)
这个例子中“条”自然是对河的计量单位,汉语中不能省,这是思维认知导致的表达方式,同时这个量词也附加了一点审美的意义,即河是长的,还能弯的,让懂这种语言的人一听顿有形象认知。但翻译的时候不需要对这类量词做处理,“a mighty long river”就足以激活目标语读者的原型认知。
3.1.2 溶于上下文中
翻译过程主要是对以语篇为单位的文本对象进行处理,语篇存在着文本内的上下文(co-text),也存在着包含非文本的语境(context)。任何一个语篇都有着基调(tone),语篇的情感因素作者的评价意义也有一部分溶于语篇基调之中。张大群(2010)对超主位结构组篇功能的解释就是指语篇主题决定整个语篇基调。即便是词典层面并不带有情感色彩评价意义的词汇处于这种基调和宏观结构中仍然会附加评价意义。例如:
(13)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见张培基2007[Ⅰ]:84)
I always see the torrent of life tumbling along to open up its way through a confused mass of mountains and rocks.(同上:86)
语篇的基调已经奠定了青春涌动澎湃的思绪,任何一种情感都是激烈的,进而用“torrent”包含着“这种情感的程度很大”的意义,将“股”所表示强大的含义寓于语篇基调之中,体现在基调决定译文选取“torrent”作为实现的词项。
3.2 实化现象
量词结构的使用除了反映出两种语言体系认知方式的不同之外,还体现出作者对修辞手段的主观选择。修辞层面上的名量结构和动量结构则会引起译者的注意而进入显性翻译处理。在对本文所涉及的几类文本分析后,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量词翻译处理策略。
3.2.1 名量词结构中量词意义在译文中由形容词的描述来体现
现代汉语名量词作为计量事物的单位或形状,主要是对所描写对象进行修饰,尤其是具有突出评价意义的临时量词。作者借用名量结构,把一个非固定量词的其它词类安置在量词的位置,起到形容词的修饰功能,且结构上说这类临时量词置于名词之前数词之后,这就为名量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被处理成形容词短语结构,即名量词译成形容词奠定基础,尤其是对于描写形状的量词。例如:
(14)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见张培基2007[Ⅰ]:55)
...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 into my small town.(同上:57)
(15) 我怡然一笑,也指着对山的一星灯火说…(同上:99)
I beamed and said pointing to a tiny lamplight on the opposite mountain...(同上:100)
原文中两个量词“方”和“星”都是作者非认知差异层面的选择,即作者使用了量词的修辞功能对所描写的对象“太阳光”和“灯火”进行形象的评价,实现审美的评价功能。译文对这个量词结构使用了形容词描述,“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及“a tiny lamplight”,把原文的形象意义显性表达出来。
3.2.2 名量词结构中量词意义在译文中由名词短语实现
名量词除了对有界名词进行个体和集体计数和修饰之外,还可以对无界名词进行量的描述(刘悦明2011)。对于有界名词的集体计数和无界名词量的描述名量结构,我们可以归纳为集合量词(collective nouns),例如“一桌酒菜”、“一束光线”等。名量量词结构属于名词结构,中心词是名词,但随着量词的评价修辞的张力度增加,结构中“名词中心”逐步会趋向于“量词中心”形成一个连续统。“一个人”、“一片土地”、“一桌酒菜”、“一勾月亮”,这几个短语中量词的评价意义逐步增强,量词的语义地位逐步增加,随着量词的语义地位增强,量词逐步恢复其名词性,尤其是含有集合量词结构,翻译时可以采用名词短语结构实现。例如:
(16) 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见张培基2007[Ⅱ]:23)
A creamy white ray of light streamed in through...(同上:25)
(17)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见张培基2007[Ⅰ]:1)
The Chinese nation is now confronted with a rugged and dangerous section of its historical course...(同上:3)
原文中的“道”和“段”属于表示审美评价功能,语义地位在名量结构内可以和后面的名词抗衡,既可以理解为“(月)光”的形状、美学意义是“一道”,也可以是“一道”的内容是“(月)光”。这样在翻译处理时可以选择英文中特有的表示内容、性质的所有格结构,以名词短语结构实现。
3.2.3 名量词结构中量词意义在译文中由动词短语实现
如上所说,量词是对描写对象进行计数的单位词,在这个过程,量词可以附带或者独立传递评价意义。这个所描写的对象可以是具体静态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动态的事件。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语义对等和连贯的需要,可以将名量结构所陈述的动态事件以动词短语形式展现出来。
(18) 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片沙坪。(见张培基2007[Ⅱ]:23)
A wide sandy beach lay stretching all the way...(同上:25)
句子中“一片沙坪”属于静态描述,但在整个句子中却包含着动态信息“从江岸直到我楼下”,所以在翻译处理时可以动态处理,以“沙坪”为主语,以“lay stretching”来动态表达,且用“wide”来实现“片”的评价意义。
3.2.4 动量结构中量词意义在译文中由名词短语实现
动量结构中的量词往往是为了对动作执行的程度进行描述,被描述的动作往往是有界的,即动作是一个整体,这就为动量结构在翻译过程中处理为名词短语奠定了基础。
(19) 老陈看我一眼,依旧温和地说…(见张培基2007[Ⅰ]:62)
Shooting a glance at me, he continued with...(同上:66)
(20) 她后退一步,打量她这树高了多少…(见张培基2007[Ⅲ]:193)
She took a step back to assess how much the tree had grown...(同上:195)
句19中“看我一眼”指的“看”这个动作结束了,且程度较轻,所以在处理过程中可以将有界动作看成一个事件名词处理,形成名词短语结构“a glance”,同时使用“shooting”表示动作的快,以此实现“一眼”的力度(force)和速度的评价意义。同样,20中的“一步”翻译成“a step”表明动作的程度评价。
3.2.5 动量结构中量词意义在译文中由副词短语实现
动量结构从量词评价意义本身上说,仅仅是对动作的程度或者方式进行限定,显然,从语法结构上说,量词是处于状语位置之上。在翻译过程中,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从类型学角度上说基本句子短语结构相似,可以把动量结构翻译成副词短语结构。
(21) 有朋友在情场上轰轰烈烈的驰骋了一阵,终于累了…(见张培基2007[Ⅲ]:232)
A friend of mine, having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arena of love for some time...(同上:233)
句中“一阵”其实就是对“驰骋”的量化描述,所以在译文中使用了时间副词短语“some time”,显性实现其评价意义。
3.2.6 动量结构中量词意义在译文中由动词短语实现
动量结构本身就是对动作进行描述,自然在翻译处理过程中可以还原为动作。
(22) …结末说,还是再考虑一下的好。(见张培基2007[Ⅰ]:39)
...advising me in the end to re-consider the matter.(同上:44)
(23) “妒忌?”他眉毛一扬,笑道…(见张培基2007[Ⅲ]:256)
“Jealous?” he brightened up and said with a smile.(同上:258)
原文中动量词或是认知层面上的同时起音节调整功能的,如“一下”,附加评价意义表示动作的程度较轻,处理过程可以从整体表示动作角度来对待,采用动词短“re-consider”表示动作的轻度和量度;“brighten”来表达“一扬”所附带的高兴的态度意义。
4.数据统计结果与讨论
4.1 统计过程及数据结果
我们将张培基先生所译的133篇现代汉语散文搜集起来建立一个小型的语料库,总计约15万字,统计出其中的量词共计1 003个,每个含有量词的句子及其对应的译文也统计出来并对翻译策略附标,所有的统计均按照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执行,虽然有些量词的翻译我们认为处理得不妥。利用Excel的Spreadsheet的统计功能计算出上述策略的比例。操作方法如下:
将含有量词的句子输入并把译文输入对等单元格;
对翻译技巧进行归类,标注出技巧,为方便起见,工作表“D”列中我们用1,2,3…表示技巧一、二、三…;使用函数“f(x)=countif(D:D,“1,2,3…”)”(1,2,3…=技巧标识)计出各个技巧频率;工作表“I”列中使用标识m=名量量词;n=动量量词统计量词总数。
操作界面如图1:
图1 Excel中Spreadsheet标识统计量词翻译技巧图
统计结果数据如表1:
为标识方便,我们采用S1,S2,S3...表示技巧一、技巧二、技巧三…。
表1 量词翻译技巧统计数据
4.2 讨论
根据上面针对一个微型平行语料库得出的数据,可进一步提出如下结论对上面的讨论进行补充。
结论一:现代汉语语篇中量词使用频率较高,且名量量词大大高于动量量词。根据手工统计,133篇散文中总计字数大约15万,其中量词数量为1 003个,所占比例为每千字约6.45个,足以看出量词在汉语中使用比例相对较高,这1 003个量词中,943个是名量量词,60个为动量量词,名量量词显然高于动量量词。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结论二:在名量词的翻译当中,大多数是出于汉英语言系统自身差异而采用了虚化处理即零翻译(680),或者溶于上下文语境之中(94)。而对于带有显性评价意义的借用、兼类量词以及具备较大张力表示集体数量的量词(总计164)来说,大部分被处理为名词短语(109),处理为形容词短语和动词短语依次(39和16),少数还被处理成副词短语(5)。例如:
(24) 当探海的电灯射在浩浩无边的大海上,发出一片一片的寒光…(冰心/梦)
With the boundless expanse of the ocean gleaming coldlynowhereandnowthere...
因此,在汉英量词的翻译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英汉词汇语法层面的表达差异,通过恰当的手段来灵活处理名量词的评价意义。
结论三:动量量词中也存在着出于认知差异而使用的情况,不过数目相对较少(9),通过形容词短语和语境来处理也出现少数,分别有4例和1例,大多数具有显性评价意义的动量量词被处理为名词短语(15)、副词短语(12)和动词短语(19)。
5.结语
通过总结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并重点关注名量量词和动量量词的附加评价意义或独立评价意义,不难发现这些评价意义能实现隐性或显性对所计量对象的修饰作用。文学作品的作者可能受语言系统的认知差异的影响而使用了具有附加意义的量词,同时起到音节调整功能;也可能出于修辞策略目的主动选择相应的量词,尤其是临时量词,实现语言的生动传神效果。对于前者,翻译时往往出于语言系统认知方式差异而不显性译出,即虚化,主要策略为零翻译和溶于上下文中;对于后者,翻译时可以采用相应的六种技巧处理。当然,量词作为意义的承担者在篇章中还有更为复杂的语用语义因素,需要另文讨论。
附注:
① 所有《围城》中的语料全部来源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汉英对照读本,译者是珍妮·凯利和茅国权,译文页码在同一本书中。
② 所有《雷雨》中的语料全部来自于外文出版社的英汉对照本,译者是王佐良和巴恩斯,译文页码在同一本书中。
③ 本部分的语料全部来自于张培基翻译的散文,Ⅰ、Ⅱ和Ⅲ表示卷,译文页码处于同一卷。
Martin, J.R.& P.R.R.White.2005.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London: Palgrave.
Safra, Jacob E.2007.TheNewEncyclopdiaBritannica(15thedn, Volume 2) [Z].Chicago: Encyclopdia Britannica.
曹禺.2003.雷雨(王佐良、巴恩斯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何杰.2001.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贾影.2002.“零翻译”还是“不可译”——试与邱懋如教授商榷[J].中国翻译(4):75-77
刘明东.2002.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1):29-32
刘润清、封宗信.2004.语言学理论与流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悦明.2011.现代汉语量词评价意义分析[J].外语学刊(2):62-67.
罗国青.2005.零翻译概念辨正[J].上海翻译,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专辑:88-91
罗国青、王维倩.2011.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辨[J].外国语文(2):116-120
钱钟书.2003.围城(珍妮·凯利、茅国权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邱懋如.2001.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1):24-27
常绪尔.2001.普迈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力.1957/1984.词类[M].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大群.2010.评价的组篇功能研究:历史与现状[J].外语教学(3):1-6.
张培基.2007.现代汉语英译散文选(1-3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媛.2012.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模式假说——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交叉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8):21-25.
张治英、朱勤芹.2007.零翻译再议[J].语言与翻译(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