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贸区战略境遇下广西地方党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2012-04-01苏华清苏晨明

创新 2012年4期
关键词:广西民族建设

苏华清 蒙 岚 苏晨明

自贸区战略境遇下广西地方党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苏华清 蒙 岚 苏晨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在服务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新境遇中,广西地方党委重新认清区情、市情,在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搭建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文化新认同,营造发展新合力等一系列重大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自由贸易区战略;广西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设启动、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2004年,双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10年达到2927.76亿美元,2011年实现3628.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要达到5000亿美元的新目标。

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个拥有19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4.5万亿美元贸易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的自贸区已于2010年如期建成。

广西壮族自治区既拥有东部沿海开放的政策,又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开放条件优越。广西已成为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成为中国进入中南半岛的“桥头堡”。近年来,广西呈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连续实现新突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基础继续增强、民族团结和谐进步、民生切实得到改善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GDP)历史性跨越万亿元大关,达到1.16万亿元。财政收入1530亿元,增长25%。GDP从2005~2011年起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千亿元产业达到5个。2011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5231元(全国为6977元),比上年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认真研究和总结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委近10年来如何利用国家实施自贸区战略的新机遇、新条件和新政策来加快自身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贸区战略境遇下广西地方党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

(一)思想基础:重新认清区情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和西部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当我国政府做出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机遇再次垂青于八桂大地。多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持续开展“抓住机遇、开放合作、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等为主题的思想大讨论,通过举办时代前沿知识讲座、“走出去,请进来”等大学习、大培训、大宣讲,全区上下深刻认识到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广西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广西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新定位,强化了“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维,形成了坚持产业、交通、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主题,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战略目标。广西上下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清晰,各级党委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伟大实践中,执政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直接途径: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们前进中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地方党委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要素中,经济是首要因素。“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页。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和突出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

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广西要有效地利用好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必须要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只有在推进现代新产业建设中,才能更好地彰显、提高执政能力。多年来,广西地方党委立足于资源优势,整合资源,着力打造铝业、汽车、制糖、锰业等四大全国性产业基地和钢铁、石化、机械制造、造船等四大区域性产业基地,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提高广西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中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产业2011年每个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已达到1000亿元,2012年机械、电力每个产业的年销售收入也将达到1000亿元。大力发展建材、造纸、电子信息、造船、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医药等七大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特色产业,到2012年,这七大特色产业的销售总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加快形成重点优势产业率先发展、其他产业相继跟进,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的广西工业发展新格局。着力为产业经济搭建投融资、资源整合平台,组建了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部湾(广西)国际港务集团、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广西北部湾银行等集团公司,为打造产业发展航母服务。坚持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重点在化工、锰业、制糖、林业、农机、制药、橡胶、粮油等领域,组建具有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同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壮大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壮大一批百亿元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发展制糖、林浆纸、茧丝绸、燃料乙醇、肉类水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粮油加工、现代中药、烟草、果蔬加工等十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重要思路:推动区域率先发展

努力构建有影响力的核心城市群是广西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处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所辖区域范围,同时还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201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领先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日益明显。北部湾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2.33亿元,同比增长15.9%,高于全区3.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提高到33%。如今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点地区,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一极。

广西地方党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优先实施有重点的区域发展战略,培育增长新一极。加快百色、河池、崇左等资源富集区的开发,加快以桂林、柳州、来宾、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等西江流域主要城市为重点的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努力形成“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是在区域发展的新背景下,广西各级地方党委在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本区域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中,研究新情况,提高新能力。

广西将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推向深入,先后启动建设大会战一、二期总投资共120亿元,包括铁路、航道、水利供水、公路、电网五大工程63个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的竣工,使广西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广西,已由大西南出海大通道嬗变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性主通道。

2008年以来,广西开始谋划重振西江水运事业、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不仅可以实现江海联动,更有利于广西东、中、西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广西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目标,5年投资200多亿元,把西江广西段年通货量由目前的4200多万吨提升到亿吨的目标。通过“黄金水道”建设,吸引更多的东部产业转移项目与西江沿江城市对接、转移、落户,形成沿江两岸的经济带,带动沿江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为推动落后地区发展,广西举全区之力,开展大会战建设,为民族地区开放发展营造新环境。近年来,广西扶贫开发在采取整村推进方式对4060个贫困村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还以大会战为载体,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对特困区域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治理,连片开发。2001~2002年,整合21亿多元资金,开展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03~2004年,整合23亿多元资金,开展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07年,整合16.25亿元资金,开展都安、大化、隆安、马山、天等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08年又分别整合14亿元和5亿元资金,开展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边境八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通过整合资源、连片开发,有效推动了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全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年底的150万人下降到2008年年底的52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由650万人下降到230万人。广西计划从2009年起,继续开展边境8县3~20公里、大石山区县、高寒山区县、民族自治县等特困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的建成,必将极大地改善山区和边境地区民生,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重要考量:搭建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

从制度安排角度来看,中国—东盟博览会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国内商业会展所不具有的综合优势。从国际背景来看,博览会顺应推动自贸区建设的需要而产生,博览会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为此,广西各级地方党委以服务博览会为契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服务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提高执政能力。

博览会已成为推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加速器”。作为中国与东盟10国政府共同主办的惟一一个国家级经贸盛会,中国—东盟博览会走过了辉煌的8年。8年中,东盟国家得到了“早期收获计划”的果实,享受到了全面降税的甜蜜,国内各省区市利用博览会这一平台与东盟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全国与东盟合作的“加速器”。几年来,博览会始终紧扣自贸区建设进程,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工作机制,例如与东盟10国的共办机制、主题国机制等,把自贸区的便利化措施从政府层面推进到企业层面,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效应,务实推动双方贸易、投资和多领域的合作。根据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统计的数据显示,七届博览会累计贸易成交额98.83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417.52亿美元,签约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4027.92亿元。

1999年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它以挖掘和弘扬广西民族文化为中心,突出强烈的国际性、民族性、现代性、艺术性特色,已发展成为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三大节庆文化活动。同时,广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充分利用这些相近的文化因缘,挖掘与东盟各国文化的共同点,积极开展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展现各国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推动与东盟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广西与东盟各国人民的友谊。

(五)重要路径:积极参与多区域经济合作

广西经济发展和基础条件较差,产业发展滞后,对外经济联系与合作较少,自身独立的工业体系及经济循环系统还相当脆弱,这些是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应通过区域内部的合作与联合形成新的经济圈,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新的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提升广西在全国和自由贸易区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现。

面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新机遇,广西地方党委在全面审视区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即“三换”——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以此最大限度地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以优势资源培育支柱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发展素质,扩大经济增量,做强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每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都率领高规格的代表团出访东盟国家,深化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为服务国家的周边外交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广西地方党委以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大湄公河区域合作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完善合作机制为保障,以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跨境合作区、资源开发、物流、旅游、口岸等方面的合作,把与东盟交流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和生产要素流动加速的新契机,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广西设立生产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和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基地。进一步扩大与西南地区的合作,加快建设南贵昆经济带,在承东启西中获取资源、技术、资金和人才,开拓市场,拓展空间。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工业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增强园区产业承载力,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广西已在中国与东盟、澜沧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泛珠三角、中越两国“两廊一圈”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互动共促中,广西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六)重要一环:形成文化认同

广西与东南亚各国人文关系非常密切。广西是中国第三大侨乡,有200多万华侨,其中大部分在东南亚,尤其是在中南半岛的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以广西的壮族为主的中国南方多个民族,如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海南的黎族和云南的傣族,与越南的岱依族、依族、泰族、高栏族,老挝的主体民族老龙族和泰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缅甸的掸族甚至印度的阿洪人是同根生的“同源异流”民族,他们共同的祖先是我国古代百越民族中居住在今广西南宁、玉林以北一带的骆越西瓯人。约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秦始皇平定岭南,骆越西瓯人逐渐往西、南迁徙,在今广西的西北、云南的南部、越南的西北、老挝、泰国、缅甸的掸邦、印度的阿萨姆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定居和繁衍,现有人口已接近1亿。这些民族的生活习俗相同或相近,相互之间日常用语基本相通。随着自贸区的建成,这一民族群体相互之间的交往会不断增加,从而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重要方法: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进一步提高广西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必须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广西地方党委充分发挥好各级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审判、检察机关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发挥其党组织的作用来实现党委的领导,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着眼于提高党领导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和机制,通过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和营造良好环境来实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常委会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制度和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的沟通协调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同时,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党委与国家机关的关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推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自贸区战略境遇下广西地方党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刻启示

(一)加强民族地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更加注重用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新视野审视新境遇,找准新方位,增强研判力,形成新共识

民族地区地方党委要创造性地将中央的理论、路线、重大决策和部署进行贯彻落实,就要摸清区情,以务实的态度,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选准重点发展区域,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光提口号,更不能照搬照抄。

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是民族地区地方党委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作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首要任务。民族地区地方党委的领导者要善于用全球化的宽阔眼界和胸怀观察世界,密切注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把外部世界变化与本地发展前景相联系,学会在普遍联系中把握地方发展的大局,在全球不断变化的坐标系中找准方位,抢占制高点,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

(二)加强民族地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更加注重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始终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导力量和坚强核心

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民族地区地方党委要把提高领导水平作为核心任务,按照“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领导力量,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在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创新执政理念,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执政能力,使地方党委的工作更加符合时代新要求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三)加强民族地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更加注重在多区域合作中增长新本领

能不能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是衡量民族地区地方党委执政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深深地蕴藏在共产党人的执政实践中,民族地区地方党委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立足于区域的艰苦实践。

民族地区地方党委要以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意识、开明的心态、开拓的精神,更加注重参与多区域合作。在加强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获取发展资源,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互补、产业互补、市场互补,在合作共赢中推进跨越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

提高民族地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还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民族地区地方党委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富有创造力,真正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从整体上讲,实现民族地区地方党委工作的创新,应该注重培养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推动地方各级党委自觉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努力进取的精神状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断把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四)加强民族地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更加注重关注民生、促进和谐

民族地区地方党委是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维护者、营造者。一个地方能不能保持和谐稳定,关键看地方党委能不能承担起维护稳定的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地方党委处在第一线,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地方党委既要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关注民生,更要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善于应对复杂局面,有效抵御来自境内外的各方面风险,促进社会和谐,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民族地区地方党委要从发展地方经济和稳定社会大局出发,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做好协调和解难工作,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边疆安宁。

(五)加强民族地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更加注重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增强区域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

任何一个区域要真正实现一体化都必须考虑历史文化这一要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由于广西与一些东南亚国家语同源、族同根,地理上连成一片,历史上的中国壮侗语(国外称侗台语)民族的先民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侬等28个民族不仅文化血脉息息相通,而且历史上曾是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往来的重要使者和桥梁。

壮侗语民族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代表性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从一定程度来说,也是区域性乃至世界性的壮侗语民族的历史文化关系的回归,这种回归有利于形成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认同意识,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繁荣。在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寻求并着力营造彼此之间可以共享的文化元素,以实现文化对接或文化认同,有助于建构中国与东盟的文化认同意识,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包容性增长与繁荣。

[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N].上海证券报,2009-04-14(07).

[2]钟阳胜.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唐文琳,范祚军,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产业经济发展研究[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5.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6]杜新.新华社记者看“M”战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新构想[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7]郑盛丰,李红梅.广西正全力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 力图使之成为南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板块[N].人民日报,2006-07-14(06).

[8]人民日报赴广西采访组.八桂向海正扬帆[N].人民日报,2006-08-09(01).

[9]黎攀,宋春风.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以赴做好下半年工作[N].广西日报,2009-07-29(01).

[10]李启瑞,吴文贾,夏海澄.打造西江黄金水道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N].广西日报,2009-06-15(05).

[11]谢彩文,吕欣.林业大省区要变林业强省区[N].广西日报,2008-08-27(04).

[责任编辑:杨 彧]

book=6,ebook=1

D25

A

1673-8616(2012)04-0103-05

2012-06-09

苏华清,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广西南宁,530028);蒙岚,南宁新闻网社区互动中心副主任(广西南宁,530028);苏晨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学生(河南郑州,450000)。

猜你喜欢

广西民族建设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多元民族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