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政治价值的四个维度

2012-04-01

东方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价值政治

当代中国政治价值的四个维度

梅 少 粉

(中共中央党校 政法教研部,北京,100091)

对当前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政治价值问题考量需要基于四个维度。首先,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既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也包括作为一种理论的宏大叙事。其次,西方现行政治价值的强势渗透下的有效借鉴,典型的是欧美国家成功发展的自由、民主、法治等,这些是属于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因子的发掘。中国政治价值的构建必定不能脱离传统的根基,其中和的理念,仁义礼智信倡导下的秩序与稳定在现阶段的中国绝对不可以抛弃。最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身发展实践中的探索。这是中国独有的政治价值体现,体现为社会发展包容性,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等。

政治价值;马克思主义;包容;和谐;仁

学术界对政治价值研究的意义在于对政治现实运作的有效指导。它作为一种凝聚人心的共同信仰和思想指南,在转型期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托克维尔曾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因为没有共同的思想,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这时虽然有人存在,但构不成社会。因此,为了使社会成立,尤其是为了使社会欣欣向荣,就必须用某种主要的思想把全体公民的精神经常集中起来,并保持其整体性。”[1](P524)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共同的社会信仰是由现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也随着时间的迁移而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对政治价值问题的研究成果卓著:如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作用的研究和考察,从指导思想的角度对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了剖析;在对西方政治价值的认知与传播,特别是自由、民主、法治等的价值理念;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对当下政治发展的导向作用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毫无疑问,我们在寻求一种指导中国政治发展的合理有效理念,而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这一理念必然不可脱离中国的实际,也必须置中国于世界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中。论者以为,建构我国的政治价值有

四个维度需要考量: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新时期定位,二是对西方持久渗透的政治价值的有效借鉴,三是对传统文化中优势因子的再解释,四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实践中得出经验的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认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主导思想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及现实根源的。西方传统政治价值理论的局限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正是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了政治价值理论的全新发展和超越。而一百多年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探索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提供了广泛深刻的实践基础,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必然成为人类政治意识的高级形态。

在政治领域的价值追求,自然也是符合这一普遍性的逻辑。很多看似抽象的价值标准是普适性的,并不因人种、文化形式、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人类有着共同的政治价值,或说政治的发展自有其公理所在。[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导向既体现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也体现在作为一种宏大理论的叙事。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3](P257)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现,只有立足于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可以最终实现长远性的发展。对作为指导思想的政治价值的构建也“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4](P617-61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成果是极其明显的,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至目前的科学发展观,无不渗透着这一理论的指导和影响。毛泽东思想强调了实证研究及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意义尤为重大。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定和发展方向的指引也是立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实践,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侧重于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历史上任何国家的政党所不具备的优势。现阶段,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要有创新性的理解和认识,如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所言,“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领导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地位的不可撼动性也昭示着其在中国的可行性。鉴于此,当代中国政治价值维度的考量中,定不可缺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及导向意义。

二、西方现行政治价值的有效借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以各种形式涌入国门,给我国的政治价值带了诸多不曾有的新鲜信息,强烈冲击着就有的价值观念。就实际政治价值的产生与发展而言,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5]由是,在中国政治价值建构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借鉴西方政治价值的有效表现形式。

中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价值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拉斯韦尔将其界定为一种有价值的事物,认为,“权力、尊重、正直、仁爱、财富、幸福、技能和启迪等人们希望得到的事物都是有价值的事物”。[6](P73)戴维.伊斯顿将其分解为政治与价值两个概念,认为价值指权力、财富、技能、知识、安全、声誉等有形或无形的事物,而政治就是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7](P126)多数西方学者主要用“政治价值”指人们对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的道德、伦理的评价和判断,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的信仰、规范等观念。中国有学者对政治价值规约个人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如潘维认为,“政治价值集中体现为如何看待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应当如何遴选政府官员以及如何约束政府的观念。”[8](P8)还有人把政治价值归结为人类政治生活的一般准则、意义和本原。俞可平说,“政治哲学是一种规范理论。它主要提供的不是关于现实政治的知识,而是关于现存政治生活的一般准则以及未来政治生活的导向性知识,即关注政治价值,为社会政治生活建立规范和评估标准。换言之,它主要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9](P1)王玄武认为“政治价值是人们追求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行为准则,或者说是衡量和评价政治生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标准。”[10](P147)桑玉成认为“政治价值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终极意义的确定,或者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构想及其向往。”[11]

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秩序孕育了不同的政治价值,而人们对各种政治价值的不同偏好又支撑着不同的社会秩序的产生和发展。在雅典城邦时代,希腊人形成了以整体主义为特征的政治秩序,民主、自由是希腊公民生命之所系。而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浸染是主旋律。基督教的信仰统治一切,人们按照耶稣传播的教义和价值观念定义自己,审视政治生活,构建社会秩序,确立政治关系。欧洲形成了以政教两分为特征的二元社会秩序,人们对于国家、教会体现着各异的忠诚,追求信仰自由、平等成为当时的主题。此后,“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被普遍接受,使得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自由主义为主体的近代西方政治秩序在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中诞生,并逐渐锤炼出来现代西方政治核心价值——秩序、自由、平等、民主。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政治价值的冲突也将成为必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以倡导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为基本内容的西方政治价值有了较大的生存空间,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政治价值准则,他们以洋为尊,食洋不化,盲目接受和信奉西方政治价值观,甚至积极倡导资产阶级自由化,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对中国的影响是系统而全面的,但影响的过程是复杂而缓慢的。”[12](P132)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西方政治价值的强势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侵蚀会进一步加剧,“在当代的全球性社会中,当出现多种价值观的普遍化扩张时,价值观的冲突必然演变为激烈的社会冲突”。[13](P52)鉴于此,我们需理性对待西方价值的传入与渗透,但更需要避免的是对西方盲目崇拜之后的盲目排斥。民主、自由、法治、人权、博爱、平等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在构建自身政治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定不能置身其外。

三、传统文化中优势因子的再解释

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日盛,既包括政策上的鼓舞与号召,也包括学术界的发掘与探索。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从来不能割裂历史而进行,政治价值的建构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而展开。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范围是狭窄的,形式是简单的,人们的社会流动性较低,一般就在狭窄、封闭的血缘关系网络里进行着简单的社会交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14](P23)安分守己、自给自足、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和价值追求。而历史的发展已经清楚地说明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必将失去与其他国家同台竞技的机会,终将为其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认识到传统带给我们的教训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掘传统的优势因子所在,毕竟作为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它是唯一传承与发展至今的。正如意大利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言,“人类要想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作为中华文明的直接继承者,我们更要认真剖析传统文化,认清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是什么,扬长避短,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发展。以儒家思想为例:通常所说的儒家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即观念儒家与制度儒家。前者主要体现于儒家经典中的文字、语言、符号之中,体现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性,亦称思想儒家。后者是儒家学说与权力结合后的变态,为了取得统治地位,必然经过自身的削减,与权力所有者相妥协,从西汉至清末的整个封建时期表现与外的几乎全部是制度层的儒家。二者的关系在于思想儒家是制度儒家存活的理论渊源,为制度儒家的延续提供理论证明,也是制度儒家革新的诠释前提。制度儒家是思想儒家理念的变态表现,其变态是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后必然付出的代价。两者的不同在于,思想儒家具有抽象性、理想性、形上性等特点,而制度儒家则具有现实性、权力性、牢固性等特点。显而易见,制度儒家由于其与专制体制的结合及最后的失败而成为人们批判和抛弃的对象,但思想儒家中的某些主张仍具有现实的价值,这是我们在构建中国的政治价值体系时应该极力发掘的。

最典型的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执政理念、价值取向指针主要体现为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爱民仁民和利民富民。“民为邦本”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政治思想,诸如“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者国之本也,惟本固而后邦宁,邦宁而后国治”、“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等。从这些论述可以知道,安邦治国,最重要的就是安抚百姓。领导者能否熟谙安民之道,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领导者自身的前途与命运。“仁”是儒家元典中最具感召力、最具人道情怀的思想内核。诸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5]等,这些及至现在也还有这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传统政治价值与现代政治价值的冲突也是相当明显的,其封闭性、保守性、落后性和狭隘性同现代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多元性、动态性和务实性背道而驰。中国传统的政治价值观性质是封建主义的,表现为“德治”、“儒教”等。虽然封建专制性质的政治道德已经被取代,但是由于道德观念的历史继承性,这种传统的政治价值还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实践也证明,在原有社会秩序重组情况下,唯一能够克服危机的力量总是来自社会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可发展因素,从而使人民群众在急剧变革的过程中能不断体会到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理解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的意义。[16](P298)对我国现阶段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对待自身的传统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创造性地转换传统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使传统文化的合理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的自我发展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17](P194)最终树立起一种有着中国自身特质的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念。

四、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中的探索

在我国政治发展的转型期,政治价值也必然发生变化,这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原有政治价值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被迫中断,它无法再继续对人们的政治生活进行规范和引导,其社会认同度急剧下降,由于新的政治价值规范的建立滞后于实际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念必然出现紊乱,“以人与自然的自在的和原始的合一为内涵的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精神,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内涵的现代工业的文化精神,以及以消解主体性、解构自我、重建人与自然的统一为特征的后工业文明的文化精神”,[18]将会在社会转型期以不同的形式同时出现和互相交织,并将以前所未有的态势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发展的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政治价值体系,表现为对姓资姓社的超越,对古今中外的包容,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探索等。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确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既不采取“直接碰”的激进方式,也不采取“绕着走”的消极方式,而是采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引着走”的稳健方式。[16](P300)政治价值观要受政治体制的制约,这也就意味着改革开放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政治价值体系构建的大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体系的到来,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19](P532)所以,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体系的建构不能脱离或超越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它必须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蕴含的自由、平等、开放、公平、效率和法制等价值理念,是与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政治价值目标相一致的。如果不从变化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出发,寻找合理的社会政治价值理念,我们就无法找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

这种超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的市场经济理念,这种包容性是我国政治价值建设的一个特色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摆脱原有观念的束缚,逐渐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基于此,经济手段不再被认为仅从属于某一种社会制度,“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0](P373)因此,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目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自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互补。“一切价值赖以确立的、最终质料的本质价值本身,都进入了一种偏爱秩序,与价值的真实级别秩序不但不符,而且使价值颠倒,本末倒置,其势头有增无减。”[21](P134)主导政治价值和非主导政治价值之间的较量、冲突和对抗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嬗变的必然结果,可以肯定的说,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政治生活的发展,人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越来越多地把“协商、对话、妥协”方式纳入到民主实践中,通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互相对话协商,在考虑到不同利益要求的条件下,相互妥协,求同存异,对主要问题达成共识,使矛盾得到相对的解决。以制度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使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这个社会的积极主体,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达到个人所需。可见,民主政治系统的包容性比较强,既能满足各个阶层民众的要求和愿望,实现权利又能广泛吸纳其介入国家的政治,约束个人权力,从而保障了和谐社会的生成。在国家与公民之间、国家内部力量之间,甚至公民团体之间是有张力的,需要制约和竞争。由张力实现和谐,这本身也在国家制度的规范之内,是政治价值的重要内容。

对利益主体的关注,对以人为本的坚持亦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实践中探索出的积极政治价值。由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市场交换关系的实质,利益是社会的润滑剂,是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实际需要、利己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原则;只要市民社会完全从自身产生出政治国家,这个原则就赤裸裸地显现出来。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钱。”[4](P194)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利益出发,通过对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我们才能找到进行政治价值整合的根本途径。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说到,“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22]

政治价值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方面,它由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并在特征、内容、过程、方向和目标等方面受到经济体制转型的内在规定。当代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转型改变了原有政治价值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打破了原有社会的利益结构,孕育了新型政治价值的萌芽。由于市场经济尊重与肯定人们合理的利益和需求,因此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必将触动整个社会原有的政治价值体系,对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念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从这意义上说,正确认识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政治价值转型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但是,这一政治价值理想的实现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在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这一政治价值理想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作为政治主体,人具有不同的政治价值诉求,如果没有主导政治价值的统摄,或者主导政治价值的统摄力已经弱化,不能发挥持续、有效的整合功能,那么多元政治价值之间排斥、否定和冲突就将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不断强化主导政治价值的统摄力,充分发挥其整合功能,以减少多元政治价值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实现其共存。

政治价值提供了关于现存政治生活的一般准则以及未来政治生活的导向性知识,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终极意义的确定,是人们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构想及其向往,建构一种和谐、统一和优良的政治价值生活秩序是人类的政治价值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激励人气和发挥人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为人们安身立命提供精神家园,为整个社会良性运行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1] [法]托克维尔著. 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4.

[2] 俞可平. 政治学的公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3,(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 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光明日报,2007-03-17.

[6]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 潘维.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J].中国与世界观察.2007,(2).

[9]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哲学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 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 桑玉成.政治价值观与政治生活的改善[N].载于解放日报, 2005-11-22.

[12] 陈章龙著.论主导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 陈新汉,冯溪屏主编.现代化与价值冲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1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6] 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7] 兰久富.全球化过程中的价值多样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8] 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J].载《北方论丛》,1995,(4).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 [德]舍勒著.价值的颠覆[M].罗悌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2] 胡锦涛.耶鲁大学演讲全文[EB/OL].[2006-04-22].http://www. chinaelections.org.

责任编辑:侯德彤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Value of Socialist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MEI Shao-fen
(Teaching Section of Politics and Law,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jing 100091, China)

The political value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judged from four dimensions. Firs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in China includes guidanc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a grand theoretical narrative. Second, we should draw on the prevalent political value in the west since freedom, democracy and rule by law ar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Third, we should make further studies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inally, we should explore the experience we get from our own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tical value; Marxism; tolerance; harmony; benevolence

D602

A

1005-7110-(2012)02-0028-05

2012-01-18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核心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07JJD81015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梅少粉(1985-),山东菏泽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学及中国政府政治。

猜你喜欢

价值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政治攀附”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