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意识与马克思学派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模型
——何为创新、创新什么、怎样创新

2012-04-01

东方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本经济

崔 巍

(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250099)

创新意识与马克思学派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模型
——何为创新、创新什么、怎样创新

崔 巍

(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250099)

创新就是把已经存在的社会经济要素、思维方式及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人类所需要的事物的行为。创新最早是结合科学技术提出来,突出科技创新,注重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目前创新已被泛化已超越科学技术领域,成为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发展的代名词。创新是经济发展中规模效益、乘数效益的前置因素,价值在于以新的生产方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社会”生产力。那么,如何理解创新泛化以及泛化的范围及其范围系统?即理解“何为创新”后如何理解泛化的“创新什么”、“怎样创新”?依据就是马克思学派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模型。

创新理念;创新什么;怎样创新;分析模型

一、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模型、创新理念与生产力及组成要素创新

(一)创新与创新使用的泛化及其基本内涵的深化理解

创新问题决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泛泛而谈,也不能孤立的就事论事,更不能唯己需要、唯局部利益需要曲解。近年来,创新话题越来越热,“十二五”规划第七篇专章提出“创新驱动”的规划设想,诸如“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等等,热情可见。甚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之类的响亮口号,层出不穷。实际上,创新最早是结合科学技术提出来,突出科技创新,注重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种种提法表明创新已被泛化,已经超越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其含义目前应该如何理解?从哲学的角度讲,创新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思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表现;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是推动社会发展以及民族进步的动力;从经济的角度讲,是人类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的活动。创新如果从执政党以及政府的角度提出来,可以将创新理解为是决策“意志”,如果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可以将创新理解为是一种社会经济“意识”。将从不同角度得出的含义概括起来:创新就是把已经存在的社会经济要素、思维方式以及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人类所需要的事物的行为。

创新学说发展过程中,熊彼特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以及组织创新;罗斯托把“技术创新”提高到主导地位;伊诺思混乱的将创新解释为“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林恩从创新时序角度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迈尔斯和马奎斯先是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后又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厄特巴克则认为“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而弗里曼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国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解释是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采用新工艺,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等。进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科学界反思对创新的认识,认为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的产物。之后,创新泛化,被认为是以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民化创新。

马克思学派的中国学者对创新也有多种解释。如创新是劳动的基本形式;创新劳动是对同质劳动的超越;创新是人类对其实践范畴的扩展性发现、创造;创新在人类历史上首先表现为个人行为,近代不断成为一种集体性行为,但个人的独立实践对于前沿科学的发现及创新依然起到引领作用。而今对创新的解释同样泛化,是涵盖众多领域,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因此创新可以分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等等。

人类的创造、创新行为以对自然及社会的发现为前提,人类来自自然物质世界,以创新物质的形态为起点,创新的传播形成社会大生产,就形成以普遍的群体主导的生产力体系,重复新生产技术的生产过程中同时积累更为广泛的财富、和实践领域,又为新的创新发现新的领域以及新的生产方式积累新的动力,这是一个不断的量变与质变交替的发展过程。并且,具有标志性、决定性的创新,内含众多具体的、微小的创新,社会生产的历史性阶段往往以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生产工具的产生为划分依据。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规模效益、乘数效益的前置因素,价值在于以新的生产方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社会”生产力。因为创新行为始终是社会化行为,并且创新成果始终也是社会化成果。概括理解,创新就是把已经存在的社会经济要素、思维方式以及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人类所需要的事物的行为之后。

那么,如何理解创新的泛化以及泛化的范围及其范围系统?即理解“何为创新”后如何理解泛化的“创新什么”?依据就是马克思学派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模型。

(二)社会经济分析模型、创新什么与生产力三要素创新

马克思学派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模型是在凝炼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理论基础上创立的,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建立的科学社会经济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扬弃德国的古典哲学、捍卫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法,批评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性,得以创立的理论。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模型是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分析模型,价值在于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具体化,在于运用科学的即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模型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或称要素,用浅显的公式表达出来,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也正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因素或要素。

模型概括表述为:

社会经济SJ=『「{[劳动力L2·教育J(管理G·<劳动力L1+资本Z1/资本Z2+劳动对象D>)·科技K }·宏观管控」· [生产关系S +(<社会结构+制度法律+党派政治>·思想文化)]』·社会意识Y

模型中表述的社会经济的各组成部分,或是说各组成部分关系体系,实际都需要都是创新的内容,并且是创新理念附着和存在的基础。

模型或公式中的“劳动力L1+资本Z1/资本Z2+劳动对象D”部分,即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生产力的组织方式。劳动力是人从事劳动的能力,资本为过去劳动的积累即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实体资本及以货币表示的虚拟资本,劳动对象即土地等自然资源。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创新发展原动力,其构成要素的创新也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公式中劳动力L1为在业劳动力,劳动力L2为后备劳动力(在校)。劳动力L1的创新表现为边干边学,表现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资本即生产工具,更需要不断创新改造提高效能;劳动对象的创新更为广泛,新能源创新、新材料创新等等,而企业组织方式的管理及其职能的创新更是提高效益必须手段。

马克思学派理论最为深刻的揭示出劳动力作为核心要素的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揭示出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创新提高,而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创新提高引起社会生产率以及个人收入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实际就是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创新,是通过人力资本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表现为人力和物质资本的不断创新丰富,而归根结底表现为以人力资本中人类智力创新的积累,根本在于劳动者自我的创新,在于劳动者对自我的劳动素质的创新。

资本的实质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未被消费而用于再生产的劳动成果的积累,资本的“载体”为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如厂房建筑、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设施;而生产工具的创新发展恰恰是人类进步标志,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恰恰就是以生产工具创新发展为尺度。

生产工具表示的是资本中的实体资本部分,即资本Z2;资本还以货币形式表示为金融资本,即资本Z1。金融资本(即资本Z1)包括货币资本以及从货币资本衍生出的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相对于较稳定的实体资本时而膨胀时而萎缩,质的方面看虚、实资本的相互作用关系既表现为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又表现为恶性互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社会危机。量的方面看虚、实资本相互作用中存在停滞、扩张和泡沫等相互影响关系,因此,把握虚实资本的本质和相互影响关系规律,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创新虚拟资本工具形式及作用,才是金融资本及金融工具创新、发展和繁荣的根本。

劳动对象D即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基础性的位置,如果搁置价值创造问题,李嘉图讲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完全正确。生产对象即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先创新什么、以什么资源及能源为常轨、为替代都必须有章可循。新能源、新材料的不断创新是人类进步发展基础和依赖。利用中循环经济模式便是一种良好的利用资源的创新,通过减量、再利用,实现清洁生产、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生产力三要素组合与企业、行业及产业创新

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劳动对象的组合构成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核心与微观基础,而要使三个基本要素形成最为经济的组合,即三个要素的合理配置或称经济配置就需要管理企业,所谓企业管理说到底实际就是三个要素的合理配置管理。管理具有众多职能及解释,但是,无论什么职能如计划、组织、控制等,归根结底其要求及结果都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收入,这是三要素组合、也是企业及管理创新的根本要求。

模型或公式中的“管理G·<劳动力L1+资本Z1/资本Z2+劳动对象D>”部分,表明三要素、企业与管理间的关系。

企业创新是社会经济整体体系创新的基础构成,企业创新具体表现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生产创新、采购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标准创新、财务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人力资源创新等等。而所有这些创新又都需要企业管理来统筹,企业管理也需要根据实际不断创新提高。但是,企业创新核心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创新,新产品、新服务创新决定着企业的生存。

生产同质产品或提供同质服务的企业构成行业,生产非同质产品或提供非同质服务的企业构成不同行业。行业创新既包括创造一个新行业,也包括行业内部深度、广度创新。此关系可以理解为是内涵创新与外延创新的辩证关系。但是归根结底,行业创新寓于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决定行业创新。就电子游戏机行业而言,它是伴随电子计算机的小型化、家庭化出现的一个新行业,这是创造了一个新行业;游戏机的性能改进、游戏内容的丰富,则属于行业内部深、广度创新;而买来几十台游戏机开店出租则又是创造了一个新行业。

经济结构中关联度密切的行业构成产业,与土打交道为农业、与草打交道为牧业等,统称一产;与矿石打交道为冶炼业、与石油打交道为石化业等,统称二产;与头发打交道为美发业、与金钱打交道为金融等,统称三产。产业创新寓于行业创新,行业创新决定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已接近宏观经济问题,已接近宏观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甚至接近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问题及创新。

(四)生产力要素扩展与教育、科技及宏观管控创新

马克思学派的学者从来不排斥任何学派的合理思想,对生产力要素的扩展问题同样是在坚持劳动是唯一价值源泉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广泛吸纳,且认为教育从小作坊中的学徒分离出来却并没有脱离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与生产始终密不可分,就宏观经济管控扩展为生产力要素而言马克思学派的学者根据进入资本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客观历史事实更是给予极大热情的接纳。因此认为生产力要素的创新是包括教育、科技、宏观管控创新在内的创新。

模型或公式中的“{[劳动力L2·教育J(管理G·<劳动力L1+资本Z1/资本Z2+劳动对象D>)]·科技K }·宏观管控”部分,也就是整个社会经济的经济基础部分。

教育是劳动力生存的必要社会成本和需要,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大力提高和普及教育的水平、程度和范围,提高整体国民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使生产力的创新具有坚实的人才和大众基础。

科学技术是人类劳动经验的总结、传播和应用。科技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劳动对象的产出、提高管理的技术水平、并为教育提供先导。因此模型中的“[劳动力L2·教育J(管理G·<劳动力L1+资本Z1/资本Z2+劳动对象D>)]·科技K”部分,可另表述为:“劳动力L2·教育J·科技K(管理G·科技K<劳动力L1·科技K +资本Z1/资本Z2·科技K +劳动对象D·科技K>)”

模型可帮助深刻理解为什么邓小平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可以理解创新为什么最早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而提出,也能由此理解创新为什么可以直接产生“乘数效应”。

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基础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目前科技创新在深度、广度、速度方面都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产生新的生产工艺,改进更新设备,完善产品设计,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在相同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质量更高的产品。科技领域的创新可从多角度理解,首先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的创新,其次是自然科学中基础科学与技术工艺两个方面的创新。大学、科学工程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创新的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人类文明成果无不得益于基础科学发现及工程技术进步的创新,无不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形成先进生产力,无不得益于社会科学思想及观念的巨大解放。进入资本主义中期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控越来越广泛深入,宏观经济管控已经逐步成为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但是宏观经济的管控需要讲求科学,管控思想、方式及手段也都需要创新。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创新改造,比例失衡的经济结构需要创新调整,经济增长周期的变化及危害更需要宏观管控的创新调整。

二、模型反映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关系创新

(一)社会生产、分配及其关系的规范、发展与创新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下,从整个大的社会经济着眼而从具体领域着手实践创新,不仅要实施社会生产力要素及构成的创新,生产关系同样也需要创新发展,并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影响关系中探索生产关系创新的路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关系和本质构成,阻碍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即阻碍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关系,核心是社会分配关系,其社会反映或表现形式是社会经济制度。创新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创新社会分配关系,创新表示社会进步文明的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关系的建立、发展与创新以经济实践的发展创新为基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强制性影响经常摧毁原有的社会经济关系体系,使其陷入矛盾并为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开辟创新途径,进而社会经济的再发展又需要稳定持续的秩序规范稳定社会经济关系。即模型或公式中的“「{[劳动力L2·教育J(管理G·<劳动力L1+资本Z1/资本Z2+劳动对象D>)]·科技K ·宏观管控」· 生产关系S”部分。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直接表现为社会需求的有效性,分配关系不当有效需求就不足不协调,经济发展过程就会产生波动及危机,甚至产生社会动荡。分配关系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发达国家的理论家把重点放在研究资本、土地与劳动的分配关系上,但是资本与土地的所有者是人,资本与土地的所有者获得新财富的比重高,劳动力获取的就低;反之。发达国家理论家的结论是资本与土地获得新增比重高再投资就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就快,却避而不谈由此引发的生产关系的恶化。

就再投资而言事实是影响直接投资的因素不是资本与土地的所有者获得新增财富高低问题,而是银行利息率。收入高者与低者的储蓄或投资倾向没有太大差别。富士康连续十二次跳楼事件说明什么?说明局部生产关系恶化。而在这奇闻千古的事件连续发生过程中,世界震惊,悲惨中国的高层却无动于衷,一言未发。意外灾难还知道表表善意,中国劳动者的尊严摔死活该。这又说明什么?说明社会生产关系恶化!说明社会生产关系规制需要创新。

存在经济利益差别的商品经济社会决定的阶级、阶层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制度是统治阶级、阶层意识的表现,然而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制度一旦确立,伴随发生的是人类的制度化的创新过程,否则将引发或激烈或温和的反抗或消极对待。经济关系及制度是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直接反映,只要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就需要经济关系及制度的创新。

现代经济是一种将经济关系用制度准则规范的经济,没有一系列旨在维护生产关系的制度规范经济就无法运转。经济活动的主体家庭、企业和政府,都需要在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下选择经济活动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和利益。制度约束和保障的生产关系下,家庭可以自由选择经济手段来实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可以选择一切经营方式来实现企业利润目标最大化和长期发展;政府也必须依据制度行使其经济职权。规范生产关系的制度都有一个产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过程,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创新变化。

(二)生产关系规范及制度结构创新的累积绩效

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主体是个彼此联系、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统一体,需要规范的生产关系进行协调。基本经济关系需要制度确认调整,经济主体关系需要制度明确保护,经济主体的行为需要制度规范。经济制度调整的是经济主体间的经济关系,即人和由人组成的经济组织在从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利益关系。马克思学派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及发展,生产关系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说,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四环节及其关系,都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协调发展的路径。

市场经济初期是斯密所描述的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是市场机制调节信号准确,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客观归属明确。但是中国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健全,有许多漏洞滋生欺诈贿赂等非法行为,因此必须创新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使经济主体的作为规范化。

生产关系及制度表现层次为:社会习惯、习俗→政治(党派)主张→政府政策→法律规范,生产关系及制度创新直接是为适应社会习俗、党派主张的需要。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及体制改革中则更多的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及主张。

生产关系及制度累积演进随着历史社会的时空条件变化而创新并发挥作用,生产关系及制度间还存在彼此依存的关系,某单项生产关系及制度创新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依赖制度体系的配合支持,同时这个制度本身也成为配合支持体系的力量。因此,生产关系规范及制度的范围愈广、层级愈厚,表示人类创新所成就的社会愈进步。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必然拥有系统的生产关系规范及制度结构。

劳动的价值在于创新成果的分配过程,分配又决定于所有制。从社会关系的发展史看财富的流通过程是形成社会各主体间关系的直接路径,但社会财富的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工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而决定分工的因素又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素质。

生产关系创新是社会人对于生产关系的创新性发展。对于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及范畴的发现及创新是对于人类自我解放的自觉实践的反映,只有人类自觉的自我解放行为才可以是真的生产关系创新,才可能形成整体的社会性创新。社会性创新路径依赖的是生产力的解放,是劳动者内在自我解放能力的提升,是劳动中劳动者素质及工具的整体进步,其最终表现为所有劳动者的社会化、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劳动者生产关系的发展。

三、分析模型、社会上层建筑构成、四大要素及关系的创新

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结构分析理论只有在马克思创立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后才成为可能。生产力及构成与生产关系及构成,以及由此构成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影响关系理论,是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建立科学的创新意识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个上层建筑层次,上层建筑的主要要素包括着:社会结构、制度法律、党派政治和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又被称为意识上层建筑,对上层建筑发展起着渗透、影响和指导作用。

模型或公式中的“<社会结构+制度法律+党派政治>·思想文化”部分,即构成上层建筑的主要要素及关系表述,也是上层建筑创新完善的思维及思路基础。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处理好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关系,及时有效的创新管理方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充分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才能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才能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社会阶层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各个阶层对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经济资源是基础,组织资源占主导,文化资源趋于物质化。依此社会可划分为:管理者阶层、资本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主阶层、专业技术阶层、办事员阶层、个体阶层、工商劳动者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阶层等。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结构阶层中的贫富矛盾,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而最大矛盾仍然是二元结构矛盾,即农民与市民间、农村与城市间、农业与工商业间的矛盾。社会阶层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社会相对比较稳定,而目前中国能够纳入中间阶层的人口所占比例还很低。因为经济政策不能替代社会政策,必须充分创新社会管理政策才能反作用于经济,才能更好的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创新、丰富、发展。当生产力处于低水平的时候,有一套低档的社会制度与之适应,当生产力处于较高的水平时,就需要社会制度的创新升级,就需要创新一套相对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规范社会各阶层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

上层建筑中的党派政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直接决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系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执政党及政府是廉政还是腐败、是有才能还是无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而政党的民主宪政程度又直接决定政党及其控制的政府的廉政与勤政程度。因此,必须创新执政党及政府的执政及管理模式,创新社会民主与共产党内民主的内容以及形式。

思想文化在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在上层建筑结构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及功能,其价值思想、主流文化、社会思潮广泛渗透并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的各领域,并间接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思想文化产品又直接构成生产力作用下可交换的劳动成果。

因此,思想文化最不可陈腐受旧、最创新发展。思想文化与进步政治的相融合表现出先进性,与社会结构相融合表现出民族性,与制度法律相融合表现出规范性;与人民大众相融合表现为出广泛性,与资本相融合表现出产业性,与自然资源相融合表现出生态性,与教育融合表现出基础性,与科技融合表现出形式性;与各国文化融合表现出扬弃性,就文化自身发展而言还具有历史性。思想文化的创新需要广泛的融合渗透。

马克思主义政党需要先进又强大的思想文化,需要拥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以此有效凝聚党员、动员人民,并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社会潮流。因此,就要不失时机地制定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策略,解放和发展思想文化生产力,创新繁荣思想文化,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协调发展。

四、社会经济意识的作用、模型反映、创新意识以及怎样创新

(一)社会意识的能动创新与经济、政治及文化意识创新

经典的划分科学的科学方法是将其划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部类,而社会科学又被划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学科部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辨证理念不仅是区分唯物与唯心根本标准,也曾被简单僵化的理解。社会存在仅被理解为社会政党政治的存在,阶级分歧的存在;而社会意识仅被理解为对社会政党政治存在的反映,仅被理解为对阶级分歧存在的反映。因此,也就不能完整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存在及其基本内涵,什么是社会意识及其基本内涵,就更不可能完整科学的运用这一科学理论解决社会经济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是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社会存在不仅包含社会政治存在,还包括社会经济存在、社会文化存在等,并且现代社会起基础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存在;社会意识也不仅是包含社会政治意识,还包括社会经济意识、社会文化意识等,并且现代社会中起基础作用的意识是社会经济意识。社会经济意识能动的直接的影响着社会经济存在,并间接的影响着社会政治和文化存在;而社会政治和文化意识也间接的影响着社会经济存在。

将社会意识要素引入社会经济分析模型,公式概括表述为:社会经济SJ=『「{[劳动力L2·教育J(管理G·<劳动力L1+资本Z1/资本Z2+劳动对象D>)]·科技K }·宏观管控」· [生产关系S +(<社会结构+制度法律+党派政治>·思想文化)]』·社会意识Y

“创新”本身实际就是一种意识并且还包含着意识的创新!执政党及政府提出创新理念表现为决策“意志”,这种意志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如果这意志被社会公众广泛接受,便形成巨大的起主流作用的社会“意识”即社会创新意识。社会创新意识一旦形成将广泛作用影响于社会存在的各环节各层次。因此,模型可另表述为:社会经济SJ=『「{[劳动力L2·教育J(管理G·<劳动力L1+资本Z1/资本Z2+劳动对象D>)]·科技K }·宏观管控」· [生产关系S +(<社会结构+制度法律+党派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创新意识Y

当然,创新意识的简单加总或集合并不能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影响,意识只有形成社会性意识、起主导性的意识才会有效作用于社会经济存在,也就是说创新意识只有形成社会性、主导性才会有效的作用于社会存在,才会有效作用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存在。因此,要使创新意识真正起作用就必须成为社会主导意识,而要使创新意识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就需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倡导。只有不断的长期的宣传倡导社会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而一旦形成社会创新意识就将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物质力量。

(二)创新的一般思维基础、遵循路径与怎样创新

谈及“创新什么”的论述过程中已经涉及“怎样创新”,这里论述的“怎样创新”实际是创新思维基础和遵循路径。

首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高度认识、理解创新,从哲学的视角下理解创新社会历史性。创新可以说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凝固,更是社会意识在当今中国的逐步凝炼,而这种创新的思想、文化及意识一旦形成,其所具有的强大能动作用将更快更有力的推动中国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其次,依据马克思社会经济分析的一般理论,才能实现系统性的全方位创新。脱离马克思学派社会经济分析思路,空谈创新是什么民族灵魂毫无意义。要实施全社会全方位的创新就必须客观理性认识社会经济的构成及构成关系,认识构成要素的地位作用。

第三,经济基础创新与上层建筑创新不可脱节,更不可倡导一面而忽视偏废另一面。目前,中国上层建筑的创新已经远远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创新,经济基础中如金融领域的创新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创新层出不穷;而上层建筑中如法制建设却远远滞后,其结果就是造假不断毒奶毒肉层出不穷。

第四,创新中善于抓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环节,做到事半功倍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力的创新应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环节,并以此带动生产力各要素的全面创新,因为科技对于生产力各要素具有倍增效应;上层建筑的创新应以政府及行政环节的创新为核心,并进一步带动思想解放的创新、法制深化的创新、社会融洽的创新、文化繁荣的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力的创新。政府机构及行政方式的创新已是迫在眉睫。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宋则行主编.世界经济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3]李纯武等.简明世界通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海口:南海出版社出版,2007.

[5]R.M.索洛.经济增长论文集[C].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崔巍.商品经济学:第七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of the Marxist School

CUI Wei
(Ji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inan 250099, China)

Innovation means to create what is new and needed by human beings by combi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ways of thinking and natural resources.At present, it has gone beyo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ields, and can apply to all aspects of society and economy.It is the antecedent of economics of scale and multiplier effect.Its value lies in redeploying productive elements to form new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by using a new mode of production.The foundation by which to analyze all these elements is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of the Marxist School.

idea of innovation; field of innovation; method of innovation; analysis model

A

1005-7110(2012)02-0109-07

2010-01-27

崔巍(1964-),山东济南人,济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东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理论。

潘文竹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本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资本策局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第一资本观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VR 资本之路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