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牵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2012-04-01梁世癶张春建
梁世癶,张春建
(淮安市中医院,江苏 淮安 22329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治疗目前仍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中医之推拿牵引及中药熏蒸疗法是非手术疗法中的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笔者于2010年9月-2011年8月采用推拿牵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8例,均为淮安市中医院门诊病人,男25例,女23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4年;其中腰痛伴一侧下肢痛32例,腰痛伴双侧下肢痛6例,单纯下肢痛8例,单纯腰痛2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48例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且排除巨大椎间盘突出、伴有马尾神经压迫症状、严重椎管狭窄、有较大的骨赘等情况。
2 治疗方法
2.1 牵引方法 腰椎自动间歇牵引,采用FYQ-A6型多功能电脑牵引床,进行牵引。患者取仰卧位,牵引重量约为体质量的1/3,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量及承受度加减牵引力度,每次牵引30 min,首次重量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每次牵引完毕后,缓慢复位,并卧床休息2~3 min为宜。
2.2 牵引后推拿方法 腰部推拿,采用推、滚、揉、斜板和旋转手法放松腰部肌肉,用点、按、弹、拨、理筋手法松解条索状硬节及臀部疼痛点,并点按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阳关、秩边、环跳等穴。
下肢推拿,采用拿揉、点、按患侧下肢及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等穴,然后用腰椎后伸法及腰椎斜板法活动腰部,注意手法不宜过重,最后用拍打、扣击手法放松腰部,结束治疗。
2.3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方剂组成为:独活、伸筋草、透骨草、三棱、莪术、川乌、草乌、威灵仙、海桐皮、细辛、桑寄生、桂枝、木瓜、秦艽、牛膝、川芎、乳香、没药、杜仲等。具体用法:将上述各药装于纱布袋内扎紧,放入盆中,加水煎煮30min,带药渣熏蒸,1次/d,时间30 min,温度50~70 ℃。操作前嘱患者排尽大小便,患者仰卧在熏蒸床上,腰部暴露,对准熏蒸口,用中药的热汽熏蒸腰部。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3]。临床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70 °以上,恢复正常工作;好转:腰腿疼痛减轻,腰部及下肢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48例中,治愈3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9%。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痹证”等范畴。风寒湿邪侵袭肌表,流注经脉,气滞血瘀,脉络不畅;或慢性劳损,外伤闪扑,气滞血瘀,经脉内阻,不通则痛。现代医学[4]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硬膜囊的机械压迫、化学性刺激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炎性水肿有关。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须重视牵引的体位、角度、重量及时间,合理利用牵引治疗加大椎间盘间隙,减少椎间盘压力,使突出髓核组织一定程度还纳,改变神经根与突出髓核的位置关系,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从而使腰腿痛症状消除或缓解[5]。
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注重有效的解除压迫和消除无菌性炎症,通过手法治疗增加局部组织痛阈,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缓解肌肉痉挛状态;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还纳,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条件;改变突出物位置,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加强气血循环,促使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水肿的吸收。具体运用推、滚、揉、拨、按施术于腰部及其受损神经根区域,能加速局部的血运,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神经根水肿和无菌性炎症,解除腰部痉挛,协调两侧肌张力,使受损神经和肌肉恢复。腰部斜扳和旋转复位手法,以调整后关节紊乱,从而相对扩大椎间孔,并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位置,反复施用,可逐渐松解突出物与神经根黏连。
中药熏蒸通过热蒸汽、药蒸汽还可刺激引起皮肤和患部血管扩张,使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增强,促进病变神经及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吸收,使破裂的纤维环尽快愈合,从而促进神经根炎症及水肿消除,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的效果。方中使用辛苦,微温之独活祛风胜湿,除痹止痛,尤善治下半身痹证;秦艽周行表里,散风祛寒;更加细辛发散风寒,搜利筋骨风湿使之外出,且可止痛;桑寄生、威灵仙、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兼祛风湿;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川芎、川乌、草乌、桂枝温通血脉,散寒止痛;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祛风散寒,强筋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寒湿、止痹痛、通经络之效。
综上所述,通过推拿牵引配合中药熏蒸进行综合治疗,可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时间内得到修复,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且价格低廉,经济实用,备受患者信赖,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5-14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孙海涛,李裕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0,30(11):958-959.
[5]薛艳茹,孙旭,酒涛,等.热敷散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12):9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