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
2012-04-01周思锋
周思锋,王 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复杂化,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明了,且痤疮的临床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从痤疮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作一综述。
1 病名探究
痤疮在祖国医学中又称为“查皮”“肺风粉刺”“酒刺”“面皁”等,在《黄帝内经》中,对痤疮的形成就有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汗出见湿,乃生痤……劳汗当风,寒薄为查皮,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曰:“渣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着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诸病源候论·面查皮候》曰:“面查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2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1]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痤疮丙酸杆菌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阴虚内热、虚火上炎或湿热内毒熏蒸肌肤所致。段行武[2]认为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主要是增加皮脂腺的活性,刺激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过多皮脂,还可使毛囊口角化、上皮细胞增生。雄性激素中的睾酮在酶的作用下,形成双氧睾酮,与毛囊的受体结合即能刺激毛囊皮脂腺角化,角质变厚。角化细胞相互黏连,不易分离,致管口阻塞,皮脂产生与排出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痤疮的发生。范平等[3]认为痤疮是五脏内部失调而“行诸外”的具体表现,并认为痤疮的发病与各自的体质有关,并将痤疮的发病总结为以下5种体质致病:1)湿热体质;2)阴虚体质;3)痰湿体质;4)气郁血瘀体质;5)阳虚体质。黄秀深教授[4]认为痤疮的发病除与肺胃血热等病因有关外,其根本病机在于阳明经气不利,郁而化热。熊丽辉[5]认为痤疮的中医病因多为热邪偏盛,严重者为血瘀痰结。还有学者[6]按照东垣的脾胃阴火学说,认为在治疗痤疮时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脾胃气虚;或因过用寒凉药物,克伐脾胃之气,而致脾气不升,则湿气不化,湿邪下流于肾,扰动肾中龙雷之火,以致龙雷之火上犯。上乘土位则消谷善饥,循阳明经而上熏于面,则面起痤疮。
3 中医治疗
3.1 内治 目前中医[7]辨证分型治疗痤疮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风热、肺热和血热,而提出了从心、肝、肾、脾论治及湿热、痰凝、气滞、血瘀、热毒、冲任失调、阴虚等辨证治疗观点。李林[8]将寻常痤疮分为2型论治:1)肺胃蕴热证:治以枇杷清肺饮加减;2)痰湿血瘀证:治以桃红四物汤加减。王太发[9]将12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用排毒清脂片(由大黄、西洋参、麦冬组成),对照组58例用美满霉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69.4%,对照组48.3%。张玲[10]将痤疮分为热毒壅盛型、胃肠湿热型、瘀血阻滞型、三焦郁滞型、气阴两虚型5型论治,并分别拟方:五味消毒饮加减、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桃红四物汤加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清暑益气汤加减。孙葳等[11]运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痤疮60例,总有效率为97.1%。
3.3 内外合治 施大军[16]将94例痤疮患者分为:阴虚火旺型(40例):予知柏地黄丸口服;湿热阻滞型(54例):热重于湿服黄连上清丸,湿重于热服黄连上清丸加香砂六君子丸。同时予以外治方(大黄、黄连、蜈蚣、全蝎、马钱子、白芷等量制成酊剂或泥膏)外用,结果:2型总有效率均为100%。赵进[17]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型,治拟琵琶清肺饮加减;肠胃湿热型,治拟除湿胃苓汤加减;瘀血积滞型,治拟桃红四物汤加减;冲任失调型,治拟二仙汤加减。并用外洗方当归龙荟汤加减,总有效率95.0%。马丽等[18]将215例寻常型痤疮随机分为治疗组117例和对照组98例,治疗组予以面部挑刺清疮、祛痘中药按摩和面膜倒膜配合中药调理;对照组中药内服调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高于对照组的83.6%。
4 结语
痤疮是目前困扰青春期男女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且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及心理健康。传统治疗主要为口服抗菌药物、激素以及维A酸类,存在细菌耐药性、复发、疗程较长、费用较高等问题。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理论在痤疮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很多痤疮患者都兼有不同程度的内分泌紊乱症状,而内分泌失调又可进一步加重痤疮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发挥辨证论治的特色,标本兼顾,在消除外部痤疮的同时,又能综合调理内分泌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更好的解除患者的痛苦[19]。因此,深入探讨痤疮的发病机制,规范中医药辨治方案,研究有效方药的作用机制,研制简便有效的中成药,对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痤疮优势和特色具有积极的意义。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4-145.
[2]夏梦.段行武老师从肝论治痤疮经验举隅[J].现代中医药,2011,31(1):6-7.
[3]范平,陈革妃.痤疮与体质关系浅析[J].河南中医,2011,31(2):133-134.
[4]段金娜,齐方洲.黄秀深教授仿清胃散治疗痤疮经验[J].光明中医,2011,26(2):218.
[5]熊丽辉.痤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6,26(4):61.
[6]刘恩钊.益气升阳散火法治疗不典型痤疮例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46-647.
[7]夏庆梅,王泓午.痤疮中西医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1,28(1):84-86.
[8]李林.实用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86-88.
[9]王太发.排毒清脂片治疗痤疮6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06.
[10]张玲.辨证论治痤疮的体会[J].光明中医,2011,26(2):346-347.
[11]孙葳,夏阳.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痤疮60例[J].吉林中医药,2010,30(2):133-134.
[12]王彩霞.高频电针加放血拔罐治疗严重痤疮60例[J].河北中医,2009,31(9):1291.
[13]王晓霞,韩铁军.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1158-1159.
[14]沈贤新.穴位埋线配合针刺治疗痤疮36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2):781.
[15]何玲,任磊.综合疗法治疗痤疮5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5):16-17.
[16]施大军.中药内外合用治疗痤疮94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4):252-253.
[17]赵进.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痤疮38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124.
[18]马丽,胡素贞.挑刺按摩配合中药调理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52-53.
[19]王俊志,朱晓涛,严家亮.自拟美容消斑丸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