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项针治疗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症1例

2012-03-31韩文文张玉莲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针脑萎缩橄榄

韩文文,张玉莲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症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疾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主要累及脊髓、小脑及脑干部位。临床上多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引起的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部分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锥体外系症状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亦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相关的研究报道[1],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方案在改善因桥脑小脑变性引起的共济失调性运动障碍方面有一定的疗效。笔者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观察用头项针为主治疗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症1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病案举例

患者女,50岁,因站立位眩晕、行走不稳、言语不利4年,加重半年余,于2010年10月来我院脑病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自2006年初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头晕、行走不稳、摇摆不定,症状呈渐进性加重。随后出现言语不利、发音费力,吐字不清。行走时容易向一侧偏斜,视物模糊;无明显吞咽、饮水困难,生活逐渐失去自理能力。2008年曾就诊于西医院神经内科,检查头颅MRI可见第四脑室及小脑延髓池扩大,小脑半球体积缩小,小脑沟增多,未见明显橄榄体,脑桥可见十字形高信号影,即十字征(为OPCA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由此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症。近半年以来,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加重,站立位时头晕明显,曾发生过多次一过性晕厥并导致摔倒,无法独自站立及行走,言语不利,遂就诊于导师门诊。患者否认存在类似的家族遗传病史。查体:神清,精神可,智力正常,语言含糊不清。眼底正常,眼球无明显水平震颤。伸舌居中,咽反射迟钝。双侧肢体浅感觉对称,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Romberg’s征闭眼站立不稳,指鼻试验、快复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笨拙不准,反击征阳性。双侧Babinski’s征(-),Hoffmann’s征(-),四肢键反射(±),心肺及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卧位血压90/60mmHg。纳差,寐欠安,小便频,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1)头针选穴。调衡三针:枕骨粗隆下缘正中及其左右旁开各1.5 cm,向下引3~4 cm ,共3穴。调运三针:上点为前发际至枕骨粗隆下缘正中连线中点后0.5 cm处,下点为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2点连线,分别取上下点连线上点、上2/5 点与下2/5点,共3穴[2]。2)项针取穴。风池(双)、风府、完骨(双)、天柱(双)、颈3~6夹脊穴。3)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25 mm×40 mm华佗牌不锈钢毫针。调衡三针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进针,调运三针沿着连线按照由后上向前下的方向进针,采用平刺的进针手法,针体与头皮约呈15°左右夹角,快速推至皮下,然后顺帽状腱膜下进针1.5寸,得气后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快速捻针30 s,前后捻转幅度各约180°,捻转频率约200次/min。风池、完骨进针1~1.5寸,针尖向鼻尖方向;风府、天柱进针1~1.2寸,针尖向下颌方向,不可向上;颈夹脊穴进针1~1.2寸[3],诸穴得气后均施以快速捻转手法,每穴施手法30 s,留针30 min。隔日1次,4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自诉头晕较前减轻,未再发生过一过性晕厥。独自站立时间逐渐延长,行走仍欠平稳。专科检查: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笨拙,但较前1个月检查时准确。双侧跟膝胫试验欠稳,Romberg’s征睁眼摇晃,闭眼加重,但较前1个月检查时晃动减轻。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病情稳定。仅偶感头晕,可独自站立及行走,但行走仍稍欠平稳;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基本正常;同时对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共济失调疗效评分,参考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尼莫地平法[4],以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为计算公式,患者积分为71.3%,达到了显效的标准(50%≤积分<85%),随诊3个月病情未见反复。

2 讨论

本症是多系统变性病的一种,以橄榄核、桥脑和小脑半球的神经细胞萎缩、死亡及神经纤维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变化[5]。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引起的运动障碍症状为主。中医认为,本病归属于“痉证”“骨摇”“眩冒”“身振摇”等范畴[6],其病机基本在于髓海不足,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五脏受损,功能失调,则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痰湿交阻,气滞血瘀以致脑髓失于濡养或瘀滞不通而发为本病。其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7]。目前,西医针对本病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一般为支持治疗或对症治疗。故导师在临床中主要针对其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采用头项针为主的治疗方案,以期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进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头针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的疗法。张玉莲教授在“卒中中西医联合防治论坛”上提出头项针理论基础有3点:头部腧穴近治作用、大脑皮层功能投影区、血管循行。研究表明,头皮上的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增加相应皮层部位的血流量,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皮层缺血缺氧的状态,促进皮层功能的恢复。通过头皮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整个脑血管的供血供养能力,控制病情的发展,并能对受损、休眠、衰老的神经元细胞进行修复,激活和再生,从而使脑部神经网络通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8]。调衡三针位于小脑脑干外侧,针刺调衡三针可以直接改善小脑、脑干的血液供应,进而改善其功能。调运三针位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在头皮上的投影区,针刺调运三针可以协调四肢功能,从而有利于改善肢体的共济失调[2]。脑干和小脑的血液供应同属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内,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自基底动脉分出很多分支,供应脑干和小脑的血液。风府、完骨、风池、天柱位于小脑和脑干的下部椎动脉旁,故针刺此4穴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供,进而改善脑干和小脑的血液供应,促进脑干和小脑的功能恢复,改善躯干及四肢的共济失调症状,从而达到协调运动的目的。

[1]李双秋,周鸿飞.针灸为主治疗桥脑小脑变性显效1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162-163.

[2]张玉莲,王连顺,张静.头项针为主治疗中风共济失调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8):7-8.

[3]张玉莲,王颖,王立存.头项针治疗中风共济失调疗效评定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8,30(5):508-510.

[4]陈琳,郗海涛.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7,20(105):127-128.

[5]邹文,童晓欣,张海鸥.橄榄桥脑小脑萎缩51例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4):230-231.

[6]朱晖,刘凤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橄榄桥脑小脑萎缩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6):243.

[7]李种泰.地黄饮子加减结合头体针治疗中风共济失调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08-309.

[8]王海丽,吴九伟,林学俭.林学俭运用头皮针治疗部分脑源性疾病经验[J].中国针灸,2005,25(10):729-732.

猜你喜欢

三针脑萎缩橄榄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如何预防脑萎缩
邵氏组方配伍突三针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观察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颈三针合肩三穴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冬清肺火用橄榄
橄榄情
脑萎缩会发展成痴呆吗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
榨橄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