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缙教授论针刺补泻

2012-03-31王威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补法泻法内经

王 顺,刘 军,王威岩

(黑龙江中医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调气来达到整体的补虚泻实的目的。因此《内经》补泻不是方法而是治则。《内经》上本无“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补泻”原本是单一的治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由于临证治疗需要具体的行针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言之“术式”,便在《内经》中寻得《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和“呼尽内针,”《灵枢·官能》泻为“摇大其孔”,补为“推其皮盖其外门。”在《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凭此创立了“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在杨继洲《针灸大成》里又单提出“《内经》补泻”,在现代针灸教材里又在《内经》“补泻”项下补充了“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内经》补泻”总目下设了四个子目。“徐疾”是取凉取热的方法,需要明确这一点,必须把《灵枢·九针十二原》里的“徐疾”,对照《灵枢·小针解》与《素问·针解篇》的2篇有关“徐疾”的原文,用这3篇互为解释才能明白。“徐内”是取热,“徐出”是取凉,理论上讲的透彻,但仅提出原则,没有具体方法体现。

张缙老师在针刺手法的研究中,将教材上的7种补泻作了系统的研究,把“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相联系,使之各得其所。

“补泻”是《内经》时期,针灸领域中针灸治疗原则论述,共有3项,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这里的补虚泻实,讲的是原则,不属于手法操作。这是探讨补泻的一个前提,必须首先明确的。张缙老师认为补泻是:1)从机体机能状态立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补虚泻实是通过调气体现的。2)操作方法: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3)指古代针灸名家的针刺手法如四明高氏补泻(明·高武的针刺手法);南丰李氏补泻(明·李延的针刺手法)。三衢杨氏补泻(明·杨继洲的针刺手法)。4)“补泻”也是“针刺手法”的同义语。

从《难经》就有人试图把补泻解释成针刺方法,以“迎随”为例,《难经·七十九难》上说“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这个补母泻子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明·张世贤《图注难经》上说“迎随补泻”是以十二经大循行为基础,以针尖方向与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相顺相逆为标准组成了迎随补泻。张世贤把几个不相干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既没有经过临床验证,也没有文献报道,因此无法在临床上使用,更无法在理论上讲明迎随补泻。“徐疾”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王冰在注解《素问·针解》对“徐疾”的一段错误解释,给发挥了。后人对王冰所述非常尊崇,明知他书中所言有误,也无人指出,致使“徐疾”两说并存两千年,影响了针灸技术的发展。

如何将针刺补泻作为基本的针刺操作手法,使其在临证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张缙教授总结具体手法有如下3种:

1 徐疾补泻

1.1 补法 针刺得气后,用重力慢(徐入)插针。

1.2 泻法 针刺得气后,用轻力慢(徐出)提针。

2 提插补泻

2.1 补法 针刺得气后,用力重插。

2.2 泻法 针刺得气后,用力轻提。

3 捻转补泻

3.1 补法 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顺时针)用力重捻。

3.2 泻法 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用力(逆时针)轻捻。

“九六补泻”涉及烧山火、透天凉具体操作,在临床上运用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时,补法行针次数多、用力大,泻法行针次数少、用力小,可诱导针下寒热,从而取得补泻不同的效应。

猜你喜欢

补法泻法内经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顺时针揉腹通便 逆时针揉腹健脾
浅谈间接补法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