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治疗风湿病临床应用体会
2012-03-31胥晓芳
胥晓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五苓散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主方,在《金匮要略》中又用来主治癫眩之水气病,此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后世医家常用此方治疗水湿内停之证。笔者尝试应用此方治疗不同的风湿性疾病受益匪浅,体会如下。
1 临床应用
1.1 骨关节炎 魏某,女,72岁,退休。2011年3月就诊。近5年来,患者出现渐进性双侧膝关节肿痛,开始下楼及做下蹲等关节疼痛明显,后病情逐渐发展至行走困难。曾赴外院就诊,查ESR 31 mm/h,CRP 19.8 mg/L,RF(-),抗CCP抗体(-),膝关节X光摄片示:双膝关节退行性变。膝关节MR示:双膝关节退变伴右侧膝关节中等量积液。外院诊断为“骨关节炎”,予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和盐酸软骨素等治疗后,症情仍无明显缓解,辗转前来就诊。刻诊:患者双膝关节肿痛,皮色不变,肤温升高,行走困难,四肢欠温,畏风,小便频数,每次量少欠利,大便可。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腻。脉细小滑。证属肾阳不足,温煦蒸腾无力,气不化津,又兼感受风寒湿外邪,寒湿痹阻筋脉关节,故见关节肿痛、小便不利等表现。治拟五苓散加减。桂枝6 g,炒白术15 g,砂仁3 g,猪苓、茯苓各15 g,泽泻30 g,川牛膝12 g,细辛6 g,生蒲黄15 g,三七粉2 g(分吞),葛根30 g,7剂。药后关节肿胀好转,仍有隐痛,小便渐利,脉细。维持原方,加强固摄表阳之功,加生黄芪10 g,防风9 g益气固表,怀牛膝补益肝肾。前后治疗2月,诸症缓解,复查ESR 18 mm/h,CRP 2.4 mg/L,膝关节MR示:右膝关节积液消失。
1.2 痛风性关节炎 李某,男,58岁,退休。2010年12月就诊。患者既往有痛风性关节炎病史近6年,每年发作1~2次,近1年来发作逐渐频繁,主要涉及双侧跖趾关节、膝、踝关节和双侧足背。曾多次赴外院就诊,查肾功能示:血肌酐138 umol/L,尿素氮12.1 mmol/L,血尿酸516 umol/L;双肾B超示:左肾结石伴左侧肾盂少量积水。予口服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碳酸氢钠片等治疗,关节肿痛仍反复发作,遂赴我处求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常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可。刻诊:患者双侧跖趾关节、踝及足背关节肿痛,皮色稍红,肤温增高,口干,夜尿较多,小便欠利,大便偏溏,背微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细。证属脾肾两虚,肾阳渐亏,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同时不能推动脾胃运化,湿邪内蕴,加之患者嗜食膏粱厚味,更加重了痰湿内阻筋络关节,部分化热。治拟五苓散加健脾助运,清热化湿之品。桂枝9 g,川牛膝15 g,炒白术15 g,猪、茯苓各12 g,泽泻30 g,乌药9 g,砂仁3 g,半夏9 g,生薏苡仁30 g,滑石6 g,7剂。同时嘱禁食酒类、荤汤、动物内脏及油腻、生冷之品。药后2诊:关节肿痛明显好转,还有轻度肿胀,小便渐利,大便仍不成形。舌苔转为薄白腻,舌两侧可及少量瘀斑。考虑加重补益脾肾,佐以活血化瘀。原方去滑石,加淮山药15 g,三七粉2 g分吞,7剂。之后以此为基本方继续调理2月,患者关节症状消失且未复发,小便畅,大便日行1次,质成形。复查肾功能示:肌酐92 umol/L,血尿素氮5.8 mmol/L,血尿酸418 umol/L。复查双肾B超显示左肾结石,肾盂积水消失。嘱继续加强饮食控制,同时适当锻炼。秋冬季节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1.3 干燥综合征 胡某,女,69岁,退休,2010年10月因“反复口干、眼干3年余,加重半年就诊。患者2007年春节后,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干、双目干涩,曾赴外院中药调理,症情仍时作时休。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加重,外院查ESR 54 mm/h,ANA(+),SSA(+),SSB弱(+),眼科泪腺分泌检查示干眼症,外院诊为干燥综合征,予强的松10 mg口服,加羟基氯喹0.1,日1次口服。经以上治疗后症情无明显缓解,自行停服强的松,仅服用羟基氯喹0.1,日1次,前来我处就诊。刻诊:口干,难以吞服干粮,多饮,双目干涩,畏寒,尤其畏风,小便短少欠利,大便有时不成形。舌质淡红,苔薄根部白腻,脉细,左脉关前小弦。证属肝肾不足,肾阳偏虚,温煦气化无力,水液代谢紊乱。津不上乘,故见口干;膀胱气化异常,故见小便短少不利;同时肝肾同源,肝木失于肾水濡养,肝经气血亏虚,不能荣养双目,故见双目干涩;苔脉皆为佐证。治拟五苓散加减,辅以柔肝、养肝之法。柴胡9 g,生麦芽9 g,炒白芍10 g,桂枝6 g,川牛膝12 g,炒白术12 g,猪苓12 g,茯苓12 g,泽泻15 g,防风9 g,砂仁3 g,当归9 g,7剂。同时仍服用羟基氯喹0.1,日1次。药后复诊:口干比前好转,仍有眼干,小便量增多,大便不成形。加淮山药15 g补益脾肾,山茱萸12 g调养肝肾,生蒲黄15 g行气活血,14剂。后以此为原则微调3月,患者口干基本消失,偶有眼干,畏寒好转,小便畅,大便正常。复查ESR 12 mm/h,症情缓解,停用西药,服用六味地黄丸善后。
2 体会
五苓散在《伤寒论》中用来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方中重用泽泻,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利湿,导水下行而增强利水化饮之功;白术苦温燥湿利水,健脾益气,转输脾气以行水生津;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解肌祛风,既能温化膀胱而行水,又能解肌表之邪。诸药散服,多饮暖水以助药力,意在发汗以利小便,使外窍通则下窍利。5药和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但是在临床上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限。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所谓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大而言之,就是能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气水。《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二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临证中,体会如下:3种风湿病,3个病例,都有口干、小便不利的症状,第1个病例是骨关节炎伴膝关节积液,第2个病例为痛风性关节炎伴肾盂积水,第3例病例为干燥综合征内有湿邪,津不上乘,故见口、眼干燥。笔者均选择了五苓散加减治疗,结果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由此说明了五苓散使用于临床上大多数见水饮、湿邪内积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