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012-03-31卞伊铃指导李保良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胃络肝胃胃脘

卞伊铃,指导:李保良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2.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 213000)

慢性胃炎[1]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本病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现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综述如下。

1 病名

“胃脘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灵枢·胀论》又曰:“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明清时期,胃脘痛病名正式确立,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提到,前代医家将胃脘痛、心痛混为一谈的原因是:“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还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嘈杂”始见于《丹溪心法·嘈杂》,其曰:“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又说“食郁有热。”《景岳全书·嘈杂》:“嘈杂一证,或作或止,……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中懊忄农,莫可名状”。

2 病因

2.1 感受外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述》中记载:“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急,发为疼痛,属外所因”。机体感受六淫之邪,易使气机闭塞,气郁于中焦胃脘,气滞而发疼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少阴司天,火气下临……心痛,胃脘痛”。人与自然相统一,气候变化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影响,就疼痛而言,外感寒、热、湿等病邪,伤于胃,都可能导致胃脘气机壅滞,不通则痛。因此,外界环境的情况和变化能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易引起“胃痞”和“胃痛”的发生。

2.2 饮食不节 李东垣[3]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饮食不节,或过于饥饿过于饱胀,或嗜酒过度,或过食肥甘,或恣食生冷辛辣等都易损伤脾胃,而致胃气壅滞,胃失和降,故不通则痛而致胃痛。

2.3 情志失调 中医理论中有“思则气结、怒则气上”等,说明情志能影响人体气的运行,气行不畅,则容易导致气机壅滞,不通则通。

2.4 素体不足 禀赋不足、久病不愈或劳累过度均可导致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脾胃损伤,运化功能失调,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发此病。由于体弱,饮食也容易积滞在胃中,不能传化,因此胃脘胀满。

3 病机

徐升等[4]认为,引起慢性胃炎诸症的基础是肝脾失调,是肝失疏泄所致的脾胃损伤,或素体脾虚由肝木所乘而致的脾胃损伤。肝郁化火,肝火犯胃则易形成胃热,胃热伤阴,再加素体阴液不足则易形成阴虚(胃阴虚);肝郁气滞,则易形成血瘀,以及气虚(脾气虚)亦可形成血瘀。裴昱等[5]归纳郭喜军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中认为胃失和降为胃病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气机郁滞,日久可由气及血,由经入络,形成气血俱伤,络道不利,形成瘀血。气滞又可导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在气滞的基础上形成湿滞。气滞日久,可以生热化火,郁热日久,伤阴耗血,故可见阴血亏虚。而湿阻、热郁、瘀血、阴虚亦可影响气机。朱梅萍等[6]归纳蔡淦长期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胃炎病机关键是脾虚肝郁,夹湿热或郁热为患。张良锋[7]总结色朗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认为气机紊乱为病机关键。五脏中肝主疏泄,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因此,气机紊乱与肝密切相关。

4 辨证分型

张声生等[8]结合长期的临床观察,确定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为主要证候。冷贵兰等[9]将120例慢性胃炎患者依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胃镜及病理检查所见进行辨证分为5型:脾虚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挟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气阴两虚型和气滞血瘀型。朱飞叶等[10]结合临床经验,确定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浊滞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为主要研究证候,并且通过对915例慢性胃炎患者证候研究发现,肝胃不和证病例最多,其次为脾胃湿热证,接下来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浊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胡晓平[1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6]进行辨证分型,主要证型有: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胃热炽盛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通过观察262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胃气滞证病例最多,其次是脾胃虚寒证,胃热炽盛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未出现寒邪犯胃证和食滞胃肠证。常淑玲[12]主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饮食停滞证,寒热错杂证,肝胃郁热证。通过对108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析中得出,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弱证,其次为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而饮食停滞证、寒热错杂证及肝胃郁热证相对较少。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3]将CSG分为5型: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4]将CAG分为6型: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

5 结语

慢性胃炎已成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也随着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受人们的推崇,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认识越是透彻深刻,才能更好地指导现代中医学者为患者诊治和预防。对慢性胃炎的中医学认识也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很多的医家对此有个人的归纳概括和经验总结,并且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认识。中医学者应该运用这些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总结经验,完善理论。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29-30.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4.

[3]李东垣.兰室秘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4]徐升,刘友章,宋雅芳.运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慢性胃炎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7.

[5]裴昱,王苏霞,邢彤,等.郭喜军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176.

[6]朱梅萍,张正利,林江.蔡淦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7):12-13.

[7]张良锋.色朗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8,40(11):15.

[8]张声生,吴兵,牧童,等.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感染、黏膜糜烂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4):25-26.

[9]冷贵兰,李习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2):138-139.

[10]朱飞叶,王丽,石灯汉,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归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2):95-96.

[11]胡晓平.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1013-1015.

[12]常淑玲.社区1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析[J].北京中医药,2009,28(6):445.

[13]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消化杂志,2010,18(3):207-209.

[14]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消化杂志,2010,18(5):345-348.

猜你喜欢

胃络肝胃胃脘
基于《灵枢·营卫生会》探讨胃络与胃、三焦的关系
“胃络”应用及其内涵演变
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探析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胃腑荣通定汤治疗胃络瘀阻型胃炎的临床分析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