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几点探讨

2012-03-31李忠军

关键词:价值观念起点本质

李忠军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2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几点探讨

李忠军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24)

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前提基础。笔者认为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知的逻辑起点。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概括成为一定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传创社会核心价值,确证、实现和发展社会成员自我价值的价值化实践活动,包括价值具化、价值内化与价值外化三个方面。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化本质,应从“历史—人—社会”三个维度出发,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化本质的历史性、属人性与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价值化

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前提基础,也是目前广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厘定逻辑起点,并以此出发全面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价值”为逻辑起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价值化”的活动,并围绕这一界定的合理性、规定性、多维性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逻辑起点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认识的基础和关键。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从何出发来认识本质,是全面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将“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将人的现实需要、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作为本质研究的出发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目的性的、属人的或发展超越的。二是将国家或统治阶级作为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将一定阶级或集团统治的需要、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阶级统治作为本质研究的出发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工具性的、意识形态的或是灌输的。三是将思想和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将人思想活动的表现关系作为本质研究的出发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项实践活动或系统工程。由此可见,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人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就各不相同。

逻辑起点是认识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范畴,因此,就单一事物的本质而言,其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应是唯一的。那么,如何厘定事物认识的逻辑起点呢?列宁在谈到逻辑起点时说:“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一切辩证法要素的胚芽”[1],即只有符合整体特点、包含全部矛盾萌芽的事物才能作为认知的逻辑起点,其确立的依据有三:“一是它是对象领域内最大限度的抽象规定;二是它是具有对象领域特点的抽象规定;三是它是具有对象领域全部矛盾的抽象规定。”[2]从逻辑起点确立的依据来看,上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逻辑起点的前两种观点,即将“人”和“国家或统治阶级”作为本质的逻辑起点,虽然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点的最大抽象规定,但单纯将“人”或是“国家或统治阶级”作为逻辑起点,则不满足“具有对象领域全部矛盾的抽象规定”这一要求,即它们都无法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一切矛盾,而只能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具有贯彻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还具有培养具有公民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人文功能。因此,单纯将“人”或“国家或统治阶级”作为逻辑起点,则无法全面、完整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第三种观点将“思想和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虽然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矛盾范畴,但它不是全部矛盾的“胚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包含很多矛盾,如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等,而“思想和行为”只是众多矛盾中的一项基本范畴,它既无法涵盖其他范畴所代表的特殊矛盾,也不能构成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因此也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知的逻辑起点。

那么究竟何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知的逻辑起点呢?我们认为,“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原始的基本关系”,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价值”一词最初适用于经济学领域,19世纪以来,在各种思想和学派的影响下,价值的意义开始延伸到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一般来说,人们将价值理解为关系范畴,认为价值是对象化的产物[3]。价值在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并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他们具有价值属性”[4]。在此意义上,“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知起点,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具体来说,首先,“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时刻都在协调和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人需要,或将个人需要外化为社会需要,这种不同主体之间的需要联动关系就是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其次,“价值”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点的规定。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将阶级和社会的整体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具体的价值观念,再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主体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最后将其外化为主体的价值行为和价值实践。可见,“价值”范畴几乎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过程。第三,“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和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5],这一矛盾归根结底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这两类需要之间的差异与满足就是价值传递的过程。综上,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价值”是唯一能够同时兼具“一般”和“特殊”的最大抽象规定,因此,也是当之无愧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知的逻辑起点。

从“价值”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我们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以价值需要为起点,以价值传递为过程,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的特殊实践活动。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传创社会核心价值,确证、实现和发展社会成员自我价值的历史性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即一项“价值化”活动。

何为“价值化”?简单来说,就是特定社会价值关系得以产生以及实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关于价值的概念都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任何价值关系都是在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所以,价值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将自我本质对象到客观世界中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价值化就是价值关系形成和主体本质对象化的过程。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关联和运行过程,“价值化”这一本质规定可以从价值具化、价值内化、价值外化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价值具化是“价值化”的首要前提。价值具化是指将阶级和社会抽象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具体的、现实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它以抽象理论或观念的属性功能为前提,保证这些理论观念可以被人接受、被人认同,同时将社会需要的、带有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转化为符合成员思想品德接受规律和接受限度的知识或观念。价值具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将抽象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转化为具体的理论与理论体系,从而使价值观念可以被人清晰认识和广泛接受;二是将历史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文化与时俱进地转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文化;三是将潜在的、不被大众意识到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现实的、能被大众清晰认识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活动等。价值具化的过程充分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包含的基本矛盾,即阶级、社会、组织、群体要求与社会成员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价值具化的过程,就是最大限度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过程。

其次,价值内化是“价值化”的核心与关键。“内化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6]价值内化是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接受规律将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构成了自身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价值内化也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将社会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二是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表及里,实现由对事物外在的价值判断转为对事物内在的价值评价;三是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实现由对事物的感性判断到对事物的理性认知。价值内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发挥和调动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其自身价值需求和反应特点作为价值传递的出发点,以其接受和认同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过程的基本原则。

最后,价值外化是“价值化”的目的与归宿。价值外化是指社会成员将其稳定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主体的价值行为与价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人创造并参与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其基本属性,其本质意义也必将在其价值实践过程中得以最终体现。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97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归宿就在于把社会核心价值外化为每个社会群体与社会成员自觉的价值实践,将个体内在的精神价值转化为巨大的实践动力和物质价值。具体来说,价值外化也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将个体内部的价值理论和观念转化为实践观念,现实化为具体的行为,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二是将个体的精神和价值观念转化为物质生产的不竭动力;三是通过个体价值观念不断地外显融合,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促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化”本质,我们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我们应从哪些向度去理解和把握“价值化”本质?由于“事物的本质又并非完全由主要矛盾的作用而形成,而是多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8],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就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而要通过多个角度来解读。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化”本质可以从“历史—人—社会”三个维度去理解和把握。

从历史的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一定价值转化的历史性精神生产实践活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精神性生产实践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主要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三种基本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能够为人类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提供了智力和理论的支持的实践活动,往往通过引导、矫正和提升社会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不断提高社会劳动者从事各种社会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劳动工具,以改造劳动对象,获取生活资料,进而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通过对精神资料的加工改造,以创造新的符合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发展需要的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富有浓郁的价值化特质,这种特质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不断跃进,具有鲜明的稳定性与嬗变性。稳定性是指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因价值需要而发生、以价值传递为过程、以价值实现为目标。嬗变性是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的价值化精神生产活动的产品形式和生产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化”的主体、对象、环境、载体发生着历史性的嬗变。在“野蛮时代”,社会生产力在狭窄的范围内孤立地发展着,由之所结成的各种生产关系和交往活动常囿于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之内,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能力低下、内容贫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完全处于自发状态,只是一种为了生存而本能进行的言传身教”[9]97。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化手段产生出来,因统治阶级的价值需要而产生,以传递统治阶级的价值规范为手段,以实现统治阶级的价值预期为目的,带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所产生的“社会占有”开始成为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式,并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基础,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需求、价值目标趋向一致。因此,虽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带有阶级性的特征,但是已具有了鲜明的人本性取向,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我们想,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只要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象化的价值关系还不是天然的存在,那么,人与社会之间的这种价值矛盾就会依然存在,只是到那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化”本质不再带有任何的阶级性,而切实做到了以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从“人”的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确证、实现和发展人的价值。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0]同样,从价值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促使人能够不断确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同时实现由“认识自己”到“成为自己”的转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确证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人不断确认人生存的根本价值,即人的本质。如果将人的本质发展划归为自然人、自在人、自为人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自身价值的确证就是对“自在人”、“自为人”的确证。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为人之存在提供终极关怀和意义,使之成为自由自觉存在,实现人自由价值的超越和终极关怀。“终极关怀应理解为是对人的生命的终极依托或人之为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支撑点的关注和关怀,是对人生最高意义和价值的寻求与探索。”[9]97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人之存在提供了价值的超越,并最终指向终极关怀和意义,才启迪人不仅仅停留在自在自发状态和异化受动状态,而使人之存在不断地向更自由、更自觉的状态跃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实现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根基则在于人的存在和生存,其理想总是指向人自身存在的完善。具体来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开拓和创造更适于发挥人性的新境遇,导引人们自觉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导引社会对人的德性加以塑造,并为人们全部生命过程的努力方向提供价值导引,为人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部价值提供科学的方法与途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人的价值。关注人、建设人和发展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层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铸造人的灵魂,深层开掘人类精神世界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风貌,使人真正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的主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激活人的潜在价值。人的价值从实现形态上看是一个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潜在价值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人的本质力量,人具备了这种力量就有了创造客体价值和实现主体价值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潜在价值的激活就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从社会的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传创一定阶级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传创是指传递、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满足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对其成员思想品德的要求,才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中获得强有力的支持,进而实现自身的良好运行。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一定社会及阶级为价值传创主体,通过对社会成员的价值传递和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创设来满足阶级统治价值需求的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对价值观念体系的传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传创一定阶级和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念。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教化统治的工具。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人们用以为某种政治制度辩护,为实现某种社会秩序提供的根据和方法,反映的是那些可以成为政治、社会组织合法性根据和运作基础的政治价值观念系统。这种政治价值观念系统往往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都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提出,并反映这一阶级的利益。为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统治阶级往往“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7]100,为此,统治阶级除了尽可能使“自己的思想”在内容、体系、逻辑上更趋严谨合理,还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之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并最大限度地使全社会围绕这些政治价值观念达成共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传创一定阶级和社会的经济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能为一定生产关系建立、巩固和完善提供服务,为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塑造符合一定社会经济秩序的经济品格。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来提高人的职业道德、劳动态度,这些不仅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还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水平,进而影响劳动者技能和创造性的发挥。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11]。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劳动者明确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并使其积极投入到革新生产关系的实践中,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传创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传创一定阶级和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它既包括不同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政治、法律、哲学、艺术等文化制度和精神产品。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价值体系的传创表现为:在主导文化和亚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积极姿态吸纳、整合社会思潮、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因子中的有益成分,并过滤其腐朽消极成分,最后形成社会核心的文化观念体系;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人类世世代代创造的传统文化,并不断创设新的文化样式,进而确保全部人类文化的流传不息;在文化和谐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控文化价值观念,有效防止文化失调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在各种文化形态大量交汇的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尤其体现出文化纠偏的价值取向。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传创一定阶级和社会的生态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递个体价值(塑造社会个体的生态人格)和社会价值(形成人类社会的生态共识),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它是环境道德素养内化为人的良知后形成的一种道德人格样态,是一个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的具有个体特征的确定的态度和立场。”[12]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进行环境行为前的价值权衡,并由此产生生态价值目标,使人们能够保证自身在处理生态利益关系中的稳定性、倾向性和同一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生态价值观念的传递形成人类社会的生态共识,通过不断传递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创设健康和谐的生态价值体系,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2]赵总宽.辩证逻辑原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143.

[3]王玉樑.关于价值本质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2010(8):43-5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1.

[6]冯契.哲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05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李忠军.关于高校辅导员本质的几点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65.

[9]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8.

[11]毛泽东文选: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1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8.

Analyses on the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Zhong-jun
(The Center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issue on nature is the premised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this paper,“value”is identified as the logic origin of the essential cogn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ased on this starting point,the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certain class,the society,organization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making and delivering the social core values,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valuation activities of confirmation,re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mber's self-worth,which includes the materialization,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value.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valuation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way of“history-human-society”,and clearly comprehend the historical,humanistic and social characters of the valuation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ature;Valuation

G41

]A

1001-6201(2012)05-0227-05

2012-05-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KS05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11-0610)。

李忠军(1968- ),男,吉林通榆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起点本质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