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写作思辨能力教学策略

2012-11-02张福慧夏文静

关键词:二语信息能力

张福慧,夏文静

(1.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二语写作思辨能力教学策略

张福慧1,夏文静2

(1.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有效的课程。笔者结合国内相关教学状况,讨论二语写作和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然后根据国内外二语写作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思辨和写作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思辨与写作话题的甄选;思辨与写作话题的导入内容筛选;思辨与写作素材的分析与讨论;思辨与写作教学活动的安排。

思辨能力;二语写作;教学策略

西方教育界把思辨能力培养视作高等教育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并逐渐开启了贯穿所有学科专业领域思辨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在中国,英语教育界目前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英语教学过于重视培养语言技能,而忽视思辨能力的培养[1]603-608。今后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将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有机结合,而且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有效课程。怎样才能突破口号式教学改革,真正在写作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对国外学者相关研究中渗透的教学原则和策略进行阐述,同时结合国内现状阐述二语写作与思辨能力教学的意义。

一、思辨能力的源起与诠释

思辨能力在英语中的对应词为“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思辨的讨论与研究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佛教的教诲以及古希腊苏格拉底式的直接追问,用来判断权威的观点是否合理。中国也早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慎思之、明辨之”的提法。在现代教育领域,杜威比较早地提倡把思维能力作为学科教育的一个发展目标,并提出“反思性思维”这一说法。Ennis建议教师应在学生从事反思性的、理性的、旨在形成信念和做法的思维活动时,给予协助。

目前,西方学界对思辨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目标取向:认知能力的发展与飞跃;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自我解放。Facione结合了四十六位专家的看法后认为:思辨判断的生成建立在解释、分析、评估、推论的基础上,并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加以说明[2]。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思辨是在质疑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循序渐进、具体详实的考察,思辨助人在形成态度、处理问题时理据充分、经得起推敲。

二、国内写作和思辨教学研究现状

在国内大学英语教育中,提倡学思结合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由来已久,杨利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专业教材系列是个很好的示范。Shahini所推荐PBLT教学设计和现代大学英语的阅读文章体裁、思考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并在对伊朗36名学生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国内目前还没有关于思辨和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也就无从客观考量教学设计和方法的合理性。

有国外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囿于文化固有的认识观,譬如来自圣贤先哲或权威的知识是一成不变的,有碍于质疑权威的思辨培养[3]。Atkinson认为思辨是西方主流文化的思维方式,因为思辨本身蕴涵着个人主义、自我表述功能、语言作为学习工具的文化传统[4]。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倾向于集体主义、并在社会生活中倾向于执行沉默是金的法则或用语言来表示符合社会规约。与Atkinson的论调相反,Stapleton对日本二语课堂70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日本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质疑权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但并没有从写作样本中加以证实[5]。

中国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现状如何?目前还未见实证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讨论。梁茂成[1]603-608通过大型英语作文语料库建设发现我们的学生作文比国外的作文好分析、有一定的套路,缺少变化,也缺少思想深度。思辨缺席症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雅思学术写作,作为考量非英语国家留学生写作水平的量具,对中国考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据雅思官网报道,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来在主要参考国中名列最后。撇开个中复杂因素,还是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思辨和写作的教学需要加大力度。

三、二语写作思辨活动的教学策略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这种问题导向学习方式的一个核心信念就是有趣的、复杂的,师生都没有一致答案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界定问题本身的选择性解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由此发生。

在二语学习中,问题式教学策略本身有如下基本特征[6]:

(1)识别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

(2)对问题进行讨论。

(3)分析问题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

(4)通过问答的相互交流,学生们学习相关话题的词汇、语言点,并在之后参加练习及运用所学知识的各种活动。

不难发现,前三条特征处处渗透着思辨的表现形式,因为思辨要求对话题观点质疑、探索、反思和判断。也确有研究认为,思辨的培养至少依赖于三个基本活动:主动思考话题、与他人交流看法、生成更有说服力的判断[7]。这和问题式教学策略的三个基本特征异曲同工。而问题式教学策略的第四条涉及语言与知识相交织的各种学习活动。

在二语写作中培养思辨能力,以上原则主要体现在思辨与写作话题的甄选、思辨与写作话题的导入内容筛选、思辨与写作素材的分析与讨论、思辨与写作教学活动安排。下文就这几个关键环节逐一阐述,并对思辨与写作的教学流程进行示范。

(一)思辨与写作话题甄选

一切思辨活动起点于一个好问题。文秋芳结合中国的英语教学现状,提出教师的命题视野和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1]603-608。William、Barron则强调最合适的话题应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而不是老师指定的[8-9]。Gaskaree认为学生在对话题的确定进行协商过程中主动且轮流地对问题进行澄清、确认、核查理解、提问、补充、反馈[10]。这本身就是思辨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并不对立,恰恰说明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对话题加以引导,又要本身具备看待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也说明在教学操作上,过去一本写作教材沿用数年的做法绝对行不通。

在实证研究中,二语写作思辨能力对话题领域的选择非常谨慎。Davidson的研究对象是日本女子学院学生,思考与写作的话题倾向于女性、育儿等。Pally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验,认为对于不同学科的二语学习者,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主要有流行文化、精选的政治或经济时事问题以及二语习得本身,并且强烈推荐话题内容要有一定的延续性,以便学生熟悉该领域的修辞规范。Kowalik、Shahini的研究则证明具有哲学意味的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烈讨论。从以上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有效的写作题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盘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挑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思辨与写作话题导入材料的筛选

思辨的问题一旦确定,重要的不是最后的结论,而是形成判断的过程,是师生围绕问题对相关信息采集的真实性、语言地道性、内容相关性和在主动建构知识中解决问题或形成论证的有效性的协商。析取信息能力的拓展也是与思辨交织进行的,如确定信息来源的深度和广度、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来源、有选择地把信息储存到自己的知识库并编辑整理,这些细节有利于生成更内行的问题,进行更客观的判断。

Grimes &Boening的研究报道,绝大多数学生在网上析取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贴合话题的任何资源都付诸使用。目前国内在信息渠道的选择上,学生虽然上网经验丰富,但却罕有图书和电子资源使用的培训,用百度或谷歌作为寻找信息的唯一来源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地道性值得商榷。如果教师能在网络教室或远程利用网络资源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学生识别真实信息的来源渠道,锁定话题的查询范围、客观评价来源信息,这本身就是思辨性的培养[11]。

(三)思辨与写作素材的分析与讨论

为了促进学生对主要素材深化思考,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个针对具体内容的思考问题清单。思考问题由浅入深,逐渐引领学生回答开放性、有争议性的问题。Jacobson&Lapp利用Bloom和Anderson的认知活动分类,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设计了一个高级思考能力指南,并就每一项展开,列出更具体的问题,以便学生阅读材料时有的放矢。

解读来源信息涉及分析问题的原因、结果并形成看法,评价信息来源则需要根据信息内容进行逻辑推理来判断其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有助于培养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种转化的益处,正如Black所指出的,能把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转化成充满生气的智力追求。这种探索引起学生关注连锁的一系列问题,并试图运用获取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做答。

在析取信息时,每个学生个体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一旦和教师或同伴分享和交流已知信息和经验,自然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这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核心论点是完全一致的。Myers认为,为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提供鼓励学生讨论、质疑、评价和反思的学习氛围和任务。Bean也认为,思辨者需要彼此交流观点,验证论点,察看对方的反应。本文的看法是同伴之间进行讨论产生思想碰撞与交流,或质疑、或欣赏,这是学生个体衡量其思辨充分性的最佳方式,且可以在不同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呈现。

(四)思辨与写作相关教学活动的支持

文献记录的思辨能力活动涉及摘要写作、师生对话日记、结构式辩论性对话、阅读注释、小组或全班辩论等形式。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采用教学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写作课时、学习者二语水平等因素。本文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是结构式辩论性对话和小组或全班辩论,因为这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构成挑战,需要学生个体盘活原有知识,探索新知识,建构比较完备的相关知识的逻辑框架。

此外,学生在用二语输出个人观点时,表达滞后于思想。指导教师在语言支持上可以采用一些发现式教学活动,如对阅读材料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性关键词汇进行搜索,引导学生梳理文中因果链的逻辑关系,以及对一些影响文章理解的语言点进行充分的解释和举例、或者协助学生利用英语语料库大胆试验自己的输出假设,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思辨与写作教学流程示范

本文就笔者的思辨与写作教学案例,按照上文阐述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步骤和流程及师生角色和任务进行描述,以便充分体现教学设计思路和使学与习得以发生的各种教学活动。

思辨与写作教学流程示范教学环节师生角色1 教师和学生协商话题(流行文化?时事热点?语言习得?)生生讨论:大众文化?作品最畅销?韩寒?郭敬明?于丹?易中天?(可通过QQ等进行私下交流)学生搜索相关真实信息的来源:师生对资料来源进行甄别和筛选,譬如原汁原味的材料以经济学家,21世纪,中国日报等为主要的参考来源。主要阅读材料的确认(如“中国流行小说”,选自纽约时报)。确定话题;韩寒Vs郭敬明学生—积极参与者教师—指导者与积极参与者学生—资源探索者、目标话题确定者教师—资源探索监控者、教练2 结合思考问题,引领学生解读主要阅读材料,并对其语言进行加工,采用多样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消化3 根据来源可靠的资料结合作者的已有知识,形成命题和主要参考依据,并发表到网上。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命题,进行讨论和修改,形成最终辩题。学生网上投票决定,如商业化小说还是文学性小说更能促进社会发展教师—示范者、专家学生—信息筛选、分析、判断、重构者、作者、读者、互评者教师—顾问、讨论深入促进者、学生进步和局限的监控者

教学环节师生角色4 课上辩论,共六名辩手,一名学生主持人;最后邀请其他同学根据自己坚持的一方补充个人观点,大约半小时,师生讨论辩论情况。课下就个人观点进行写作,并在网上发表学生—表演者、合作者、问题解决者学生—作者5 同学课下网上互评 学生—评价者、积极参与者6 就学生投票的优秀作品点评 教师—专家 学生—新手

从以上教学流程可以看出,以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写作教学更重视写作动机和写作过程,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多,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表述知识、彼此合作、应对挑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原汁原味的阅读赏析及充分的讨论与辩论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四、结 语

思辨贯穿整个二语写作过程,从话题的选择、对话题相关信息的搜索、分析、重构、判断,到写作者彼此之间的交流、讨论,再到作品的生成及臻善。在二语写作中融入思辨性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进行问题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是将学生从被动的语言学习者转变成主动地知识建构者的过程。二语写作中对思辨能力研究的关注也体现了对于写作教学本身的思辨。写作不仅仅是完成作品、不仅是写作过程,更是在思考,在判断,在行动。

[1]孙有中,等.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2]Facione,P.Executive summary of 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M].Millbrae,CA: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N.-M,1990.

[3]Chan,N.Epistemic beliefs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Chinese students[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67-77.

[4]Atkinson,D.A critical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 in TESOL[J].TESOL Quarterly,1997(1):71-94.

[5]Stapleton,P.Assess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writing of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Insights about assumptions and content familiarity[J].Written Communication,2001(18):506-548.

[6]Richards,J.C.&Schmidt,R.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3rd ed.)[M].New York:Longman,2002:420-421.

[7]Kovalik,D.L.& Kovalik,L.M.Language simulations:The blending space for wri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J].Simulation & Gaming,2007(3):310-322.

[8]Williams,R.Top ten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reading[J].ELT Journal,1989(40):42-45.

[9]Barron,C.Problem-solving and EAP:Themes and issues in a collaborative teaching ventur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2(22):297-314.

[10]Gaskaree,B.L.et al.Using critical thinking activities as tools to integrate language skills[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10(4):33-45.

[11]Allen,M.Promo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using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J].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2008(15):21-37.

A Study of Pedagogic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Development

ZHANG Fu-hui1,XIA Wen-ji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involved in wri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development,based upon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area domestic and abroad.With regards to the domestic context,efforts need to be made further to improve English wri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Second language writing;Pedagogical strategies

G44

]A

1001-6201(2012)05-0236-04

2012-04-20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5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08jc740009)。

张福慧(1979-),女,吉林白城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夏文静(1979-),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二语信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订阅信息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抄能力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