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创生机制探析

2012-03-31王凌皓

关键词:原创性原创学术

王凌皓,杨 冰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130024;2.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211171)

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创生机制探析

王凌皓1,杨 冰2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130024;2.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211171)

我国先秦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深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影响广阔久远的原创性教育思想,人们在赞叹先秦哲人深邃隽永的哲学省思的同时,禁不住要追问其创生机制。对此,笔者从学术主体和学术环境两个维度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对当今的教育理论创新思考提供参考和借鉴。

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创生机制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mechane),指机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具体指机器运转过程中各个零部件间联动关系及运转方式,后来引申为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效运作所必需的构件质量和联动方式。本文所说的“创生机制”主要指促进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原创性教育思想喷涌勃兴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新说迭出的时势造就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原创性思想学说,为教育思想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血液。诸如儒家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等原创性教育命题;道家提倡的“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不言之教”等“顺任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墨家倡导并力行的“量力所至”,主动施教、注重实践和实验的科技教育思想;法家进行的贯彻法治主义精神的法律、法制普及教育,等等。“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昭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其产生的环境和其创生的主体。原创性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发展亦如是。”[1]本文主要从内因、外因两个维度,以主体、环境两个立足点探析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创生机制。

一、学术主体因素

先秦时期的原创性教育思想丰富深刻。从其产生的主观意图上看,主要根源于创造者的构思。当时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创生主体是先秦诸子中卓然独立,勇于创新,善于力行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传承给后人的精神盛宴,与学术主体的精神导向和价值判断密不可分。

(一)学术主体的精神导向:张扬原创,锐意革新

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学术主体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分立于各个学派却具有共同的学术特征:融哲学、政治、伦理三大学说于一炉,皓首穷经,创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其思想学说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知性理性;他们博闻强记,究天人、人我、身心之际,诉求真善美、张扬原创学说和思想;虽然他们所处的环境、际遇不同,却都瞻念未来,敢于奋起人先,锐意改革,开创新局。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学说的创生因素之一即是原创主体张扬原创,锐意革新的精神导向。一般而言,学术主体是张扬原创,还是故步自封;是锐意创新,还是因循守旧,决定着原创学术的生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中国学术充满活力、奔突跃动的最显赫的原创期”[2],出现了思想异常活跃、学术极为繁荣的景象,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原创精神风骨的哲学巨人。“各个时代对奠基期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精神成果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构筑起人类文化的精华结点,完成着人类自身精神生命的再创造。”[3]从当时的国际视角来审视我国此时期的思想文化,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显而易见。正所谓:“凡是作出独特性应答,创新文化活跃的国家,就能兴旺发达”[4]中国古代哲学家略早地在先秦原创性历史文化发展的洪流中腾跃于世,他们的政治理想期许和道德精神追求是卓尔不群的,学术思想是特立独行又自由开放的,自此滋生了这个原创辈出的文化和时代。

“原创”的产生,必然来自坚韧、强大、兼济天下的内在的自觉建构的心理结构。学术原创品格的恪守和坚持必然来自执著学术、关注现实的智者。先秦诸子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缔造了最初的原创思想文化,形成了一个民族精神支柱的元点。自此,学术原创精神在整个“轴心时代”的热切呼唤下喷薄而出,一时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正所谓:春秋以来“主导性文化观念的破裂为诸子建立自己的学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时君世主的好恶不同及社会各阶层价值取向的差异提供了多样化的现实学术需求;多元、多样的文化传统的存在为诸子构建自己的学术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和思想资源;而诸子个人才性和所接受的思想文化的不同使多元、多样的学术格局成为现实。”[5]诸子在学术自由的良性社会氛围中,其学术渊源、治学手段等都有所不同,呈现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景象。在学术自由的广阔空间中,在学派的创生与争鸣中,逐渐形成各学派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点,形成了最初的原创性教育思想。先秦诸子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的渊源,这时创生的原创性教育思想构成诸子百家教育思想学说的主要架构和精神内核,影响着后人的精神导向与价值追求。

(二)学术主体的价值判断:为道屡迁,兼济天下

教育思想、理论原创主体的价值选择问题是原创性教育思想、理论创生的关键。是功利性的研究创作抑或纯粹的学术研究,这是摆在原创主体面前需要作出重要价值选择的问题。功利性的研究不能完全否认其必要性因而不必一味排斥纯粹的学术研究,过去不曾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毋庸置疑的是原创主体的主要导向应是追求真理和捍卫良知,或者从以人为本的意义上说,孜孜不倦地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纵观中国教育史,不难发现,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一直处于“为道屡迁,变动不居”(《易经·系辞下传》)的状态中。先秦时期尤以一般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伦理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最为突出。先秦诸子们虽然理想各不相同,但都将“道”作为共同理论范畴和最高价值追求,正是由于“道”是各家共同探究的最高理论范畴,才有累积原创经学的产生。学者们在“为道屡迁,变动不居”的际遇中,达到“唯变所适”,追求真理,捍卫良知。

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真理、对信仰追求的迫切与执著。在孔子那里,“道”是人生存在的最后根据,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道”纯粹是一种精神的信仰和满足。儒家哲学本是积极有为、勤思进取的入世哲学,本质上带有浓厚的“功利性”,散发出浓郁的人作为类生命的生活气息。但自孔子喊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震撼古今的最强音,便开启了后世文人士子的精神建构和价值追求,孔孟荀及其后儒皆以铁肩担正义,妙手著文章的志节与情怀进行文化创新。

中国的脊梁是从孔子开始就广泛传扬的士子精神,是一种昂扬、自信的价值追求,是“士可杀,而志不可夺”的坚定信念,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是“道”。从《论语》、《老子》、《管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直到《大学》、《中庸》、《学记》,这些先秦时期的原典著作中的精粹,无不展现着先哲所映现的伦理典范和道德操守,无不展示中国文化传统的高尚境界,给后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智慧,带来了力量,指引人生应该秉持何种存在方式,著书立说应该遵循何种原则准绳。也正因为这样,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二、学术环境因素

学术环境是从外因角度探讨促生原创的机制之一。这里所说的学术环境,既包括对先秦时期社会机制的描绘,又包括对当时诸子峰起、百家争鸣学术研究氛围的考察,更有对私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三个维度阐释原创的创生机制。

(一)宏观环境:风云激荡的时代特色

纵观原创性教育思想的生成过程,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激荡、科技初兴的推动和牵引。

1.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农业经济大发展引起社会大变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并使封建制最终形成的时期。春秋之前西周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实行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的国有土地的分封制度。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于农耕及其他方面,铁犁和牛耕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致使公田之外开垦大量私田,使私门富于公室。在奴隶社会内部逐渐形成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准备了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大发展奠定了文化大发展、民办教育兴起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促使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发生和发展。

2.政治变革。春秋时期,中央权力下移,诸侯、卿室权力兴盛,周王室统治衰微,社会结构发生剧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制的权力与财富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因能授官”的以官僚为主体的新等级政治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卿相,礼贤下士”。周王室统治的衰落,新兴地主阶级诸侯国王权治下官僚政治的崛起,直接触动了士人政治思维的神经,在推动贤人政治的设计中,为新社会制度和新国家制度培养、输送人才的教育大行其道,催生了振聋发聩的原创教育思想学说。

3.文化激荡。春秋之前的中国教育严格按照等级制度维系着“学在官府”的局面。春秋时期,政治上的无能使周天子至上的地位日趋瓦解,等级制度发生动摇,“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同时,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力量不断增强,也在教育上要求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所有这些,都为旧的官学衰落和新的私学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的文化下移局面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创造者、传播者,造就了在世界历史上有崇高地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在这种情况下,私学以齐鲁为发祥地,很快向各地蔓延扩展,春秋末期各地的私学及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在这种土壤上生长起来的。

4.科技初兴。先秦时期伴随着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农业、医药、天文、数学、冶炼、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后来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铁制工具普遍运用于制简和削刻文字,以及纺织手工业的进步,使得书写工具有了新的改革,甲骨文、金文逐渐少见,简书、帛书开始流行,作为传播知识文化的工具开始向社会上较广泛的民众普及。新的教育教学手段的产生,竹简、木简、帛作为书写工具的出现,“礼下于庶人”,使更多的人能看到和读到书,读书受教育面自然扩大,为士阶层中的优秀者研究学问、探求真理,揭示人类情理世界的隐秘提供了方便。这对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创文化的勃兴起到了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作用。

先秦时期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共同造就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它与希腊的古典时代和印度的黄金时代一样,产生了人类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灿若星河的原创性成果,为后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始初的深厚基础。

(二)中观环境:“相争相融、相灭相生”的学术环境

学术环境作为一种中观的社会环境,其良性创建仰仗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良性影响。社会条件为学术研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内部环境的良性创建,首先来源于各学派间基于共举教育大业的良性竞争;其次是学术评价系统的运作毫无偏私,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先秦时期思想跃动,学术多元,百家争鸣。儒家“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分为八派;墨家“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亦称“三墨”,各派互相争鸣,自称儒墨的正宗、嫡传;道家中,有老庄,有黄老,有阴阳;法家中,以韩非为代表的后期法家集大成者,综合了商鞅等人的观点进行理论整合,形成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各个学派的争鸣与融合,使得原创性教育思想得以滋生、成长,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术始祖传人独立思考,再行原创性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发展了始祖学术元点的内容,而且表现了一个学派学术思想的新原创的新容颜。通过分析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演变规律可知:先秦时期学术发展的历史性演变情势总是以理论纷争开其端,但最终走向理性的升华,理论的融合。这在其他学术发展时期亦有相同或类似的体现,如先秦的百家争鸣,经由汉代的独尊儒术、兼容百家,到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思潮融合境内各学派及域外释家宗教文化成分,再到唐代教育的儒道释三家融合,再经由宋代理学的创生发展,等等,这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古代的学术观点是在“相争相融”、“相灭相生”的氛围下发展的。“相争相融”、“相灭相生”互逆统一,是人类理性的辩证法。纵观先秦时期迭相唱和的思想学说交锋,几乎都是以对立双方的形式而存在的,各学派不仅内部彼此研讨、相互切磋,不同学派之间也相互交往,相与辩争,这种探讨、辩争,对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无疑营造了良性互动的学术环境。历史和现实提示我们,每一种良性学术环境的营建,每一种学术创新思维的产生,一切思想学说的探索、发展、成熟和登峰造极,都同良性的研究氛围、学术环境密不可分。

(三)微观环境:师生友朋,教学相长

先秦时期私学勃兴,其私学内部的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微观的社会环境,影响着学术的发展与变革。儒、墨、道、法各派私学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为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创生营造了良好的微观环境。

私学教育作为原创性教育产生的重要场所创设的民主平等微观环境造就了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勃兴局面。尤其是原创性教育成果颇丰的儒、墨两家显学,其原创性教育思想的锋芒同其师生关系的关联极大。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体现了儒家“以交友为形式,在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中共同提高”[6]的亦师亦友、以友辅仁的师生观,濡养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孔子极为重视“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营建,在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学术交流中鼓励后生进行创造性的学术思索与探讨,形成“后生可畏”(《论语·子罕》)的人才辈出、学术发展新格局。先秦儒家鼓励学生出于蓝而胜于蓝,并将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亲师”作为道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营造“和易以思”的教育教学环境作为评价是否做到“善喻”(《礼记·学记》)——教育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为社会追求,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爱无差等”,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激励后学,启发创新的动力之源。先秦时期的师生友朋思想为一切原创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学术微观环境。

我们在探析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的生成机制时发现,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发生发展往往依循这样的规律:一是原创性教育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互动共生;二是原创性教育思想在与哲学、文学、史学等学术发展的碰撞交融中相互启发;三是如果说环境给予思想初始的物质基础,那么原创性教育思想的缔造者,即原创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原创者对教育实践的探索则是原创教育思想生成的直接源泉,原创性教育思想与原创者的认“知”、践“行”活动紧密相关。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创生机制即由原创主体“张扬原创、锐意创新”的精神导向、“为道屡迁、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和学术外部宏观、中观环境的发展变革、教育“自组织”内部微观环境的良性创建共同构成。当代原创性教育理论的形成,无疑有赖于良好的学术环境的改善和学术主体的奋发有为。

[1]杨冰.回眸与超越——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159.

[2]杨冰,王凌皓.论春秋战国之际的学术原创精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66.

[3]杨冰,王凌皓.古希腊教育思想学术原创性评析[J].教育研究,2010(3):72.

[4]王燕,张宗益.论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建设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6.

[5]张立文主编.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

[6]李丽丽,王凌皓.论先秦儒家的师生友朋思想[J].教育研究,2011(8):98.

The Analysis on the Creation Mechanism of Original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

WANG Ling-hao1,YANG Bing2
(1.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 211171,China)

A series of profound meaning,important instructive and far-reaching of original educational thoughts were created in the Pre-Qin period.People admire the philosophers'profoundly and meaningful philosophical thoughts.At the same time,we wondered the reason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ir cre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at from academic subjects and academic environment two dimensions,and attempts to provide reference of today's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innovation.

the Pre-Qin Period;Creation mechanism;the Original educational thought

G40-09

]A

]1001-6201(2012)05-0210-04

2012-03-20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AA100014)。

王凌皓(1963-),女,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冰(1982-),女,吉林松原人,南京晓庄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原创性原创学术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原创性与当代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