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特质视野下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培养
2012-03-31段红燕
段红燕
人文特质视野下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培养
段红燕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语言综合能力的人才。通过对语言的人文性及动态系统性的本质特征分析,说明语言教学是动态的人文教育。注重人文内涵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需求,更是体现语言教育人文本质的关键环节。借鉴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注重人文内涵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
语言的人文特质;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质量
2000年颁布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国情——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确定的。而教学大纲的规定、市场的需求、学生的要求都表明外语教育不仅只具有工具性,还应具有人文性。
一、语言的人文性、动态系统性
随着语言学从结构研究到意义研究的拓展,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不仅是工具,更重要的是语言始终伴随着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生存、发展的机制。同时语言为这一社会成型、文化构建、思维发展、民族繁衍提供了动力,是这一民族及其文化包括认知方式的动态的结构化的体现。这一“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思想解释了特定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语义、语用等构成了特定文化的认知途径[1]。
除了具有与社会、文化及思维密不可分的人文属性外,语言在其所处的社会系统中使用形成了语言动态系统并具有复杂、开放、自组织、自适应的特性[2]。语言的复杂性是指它是由很多嵌套子系统组成的,即每个子系统无法独立使用而永远是在相互依存交互作用中存在的。语言系统的开放性表现在它对外部环境中新的事物和能量的吸收而增加自身的秩序和复杂性。语言系统的自组织是指语言系统内部及其同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系统重组,但系统基本维持不变[2]。这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能说出从没听过的复杂句子?并被浮现主义(emergentism)观点的习得研究所证实。因此,语言系统是不断自我重组的,从来达不到完全静止。语言的自适应是指语言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及在同一社团中,语言使用者的语法彼此适应。语言系统的动态创造性和复杂性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系统的交互作用中浮现出来的,这使得语言成为认知资源和社会资源,同时也使得语言发展一般是非线性的[2]。语言的动态系统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 DST)和“语言的相对论”是对语言的不同角度的解读,两者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证实语言及语言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制约的动态系统。
二、外语教育是动态的人文教育
语言的人文性和动态系统性也说明了外语教育是动态的人文教育。语言的意义研究说明语言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是人们长期认知经验的结果,是特定语言社团成员间语言交际的社会约定。语音、形态、语法是语义的表征形式,语用、文化习俗是语义表征实现的制约因素[3]。前者为“语言知识”(knowledge of language),是通过特意的语言规则学习可获得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具有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的特征;后者是“关于语言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是母语使用过程中内化了的、无需有意识加工的隐形知识(implicit knowledge ),具 有 自 动 加 工 (automatic processing)的特征。语言的动态系统论(DST)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非线性过程,它是以先天性为必要条件的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并通过自组织浮现出其复杂性,而频率是引起语言系统自我重组的重要因素[4]。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隐性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显性学习(explicit learning)和记忆力相互补偿,其中隐性学习是受频率驱使(frequency-driven)的、是无意识(unconscious)的。对母语学习者来说,无意识的隐性学习是主导的学习方式,并把母语以预制语块——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成分——的形式整体储存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5]。
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和文化社会特征,显性知识对语言现象特别是预制语块的解释是有限的,而使用频繁且具有固定意义和功能形式的语块的解释则需要用动态的文化信息来说明。因此,对于非目标语环境下的二语/外语学习而言,二语习得能力主要取决于隐性知识,二语教学应该主要指向发展二语的隐性知识[6]。同时二语习得的认知规律强调对语义上不可分析的非规范性的语块的习得,因为语块不仅能够减轻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负担,还能够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度和地道性[5]。正如桂诗春教授所言:目的语国家文化和习惯表达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3]。
三、注重人文内涵的课堂教学对语言综合能力的作用
语言学科是兼顾学习者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向提高的教育过程[6]。外语教学涉及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估这五大环节,但“真正主要的是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体验的一切,因为不论花费多少精力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大纲,这些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得以体现和实现”。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互适应的关系,满足学习者需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周燕、高一虹等对五所高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追踪研究的结果是:长远的工具型动机——满足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的需求——是主导且稳定的学习驱动力,尽管在高年级阶段有所回落;文化型动机——对目的语文化的内在兴趣——处于第二位,但是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即英语学习的兴趣可以随着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而提升;情景动机——对课堂学习情景的要求——逐渐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更具批评性的眼光、厌恶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渴望有效的教学指导,向教学提出挑战。由于求职求学的压力,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投入也更有选择性。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具备英语语言基本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具有能够满足个人未来发展的语言综合能力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7][8]。换言之,这表明学习者对动态的人文内涵的外语课堂教学的渴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注重人文性为核心媒介而展开。
首先,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平衡。Krashen(1985)提出可理解性输入假设,强调了输入在外语学习中的主要作用,Swain(1985,2005)提出了输出假设,指出在输入过程中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语义层面,而输出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关注词汇和句法的使用,意识到自己语言中的问题以及与目的语的差距。在课堂上注意输入量和输入频率对语块知识增长的积极作用[4],兼顾语言的输入和学生语言输出的平衡,杜绝教师的照本宣科和学生被动地接受。
其次,注意技能训练与语言应用的平衡。二语学习过程是基于使用(usage-based)、基于项目(item-based)的非线性动态过程[2]。其关键是使用即“参与到社会经验中去”(Larsen-Freeman 1997)。在课堂上通过活动促进语言技能向语言能力的转化,例如通过公共演讲、课堂辩论和议会制辩论培养口语、思辨和合作能力,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讨论概括总结分析并最终写出学习心得(reading report),培养分析、概括和写作能力,通过抒发情感到学术论文的系列写作课培养写作、研究和思辨能力。再有,注意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同步习得。在非目的语语境下,通过有意注意(noticing)的显性学习能够补偿母语学习者的隐性学习,来获得隐性知识[9]。在课堂上采用开放的文化义教学(Thanasoulas 2001),选取与时俱进的材料,关注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培养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注意,师生协作探索文本背后的文化含义,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间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总之,人文教育是培养学习者的听读、理解、分析、思考及论辩能力的,使学生不仅“知其事”,而且“得其道”[10],进而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素养、防止和延迟语言磨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开发心智及想像力、启迪独立思考、培养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使学习者受益终生。
[1]蔡永良.从文化生态视角解读语言衰亡[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75-83.
[2]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409-421.
[3]章宜华.认知语义学与新一代双语/双解学习词典的多维释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74-379.
[4]郑超,袁石红.从语块类型看中国学习者“…and…”语块的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09-11.
[5]张东波,赵守辉.隐性及显性语法知识与第二语言阅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387-399.
[6]仇云龙,张绍杰.晚期外语人才培特色及当下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291-298.
[7]周燕,高一虹.大学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13-118.
[8]周燕,高一虹,藏青,等.大学高年级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251-260.
[9]Goeffrey Leech.Why frequency can no longer be ignored in ELT?[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3-20.
[10]于滨.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172.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I319
A
1001-6201(2012)05-0253-02
2012-05-27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立项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8]第142号)。
[责任编辑:张树武]